单词 | 兽医血液动力流变学 |
释义 | 【兽医血液动力流变学】 拼译:veterenary hemodynemics and hemorheology 血液动力流变学是包括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研究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和完成循环的一系列力学问题。血液流变学是生物流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血液和血管的流动和变形规律。 早在1675年,Leeuwenhok就报道过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发生变形的现象。牛顿(Newton)也提出了表示流体粘性的牛顿定律并阐述了心输出量、血压和血管弹性功能。1750年,Boerhaave观察到球结膜血管中红细胞的轴流现象。1840年,Poiseuille提出了Hargen Poiseuille定律,阐明了均质流体在圆管中流动时流量、压力和阻力之间的关系。1899年,Frank提出了动脉系统“风箱”模型,认为可将动脉系统看成是个弹性腔,其容积随压力而变化,称其比例系数为动脉血管顺应性,外周循环为纯负载。1906年,Denning观察到血液粘度随血管管径不同而变化的现象。1931年,Fahraeus等提出了Fahraeus Lindovist效应,认为血液的表观粘度随血管变细而降低。1941年,Krinsely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微循环中红细胞聚集和严重时末梢循环血流明显紊乱的现象。1961年,Vells等研制成锥板回转粘度计用于测定血液粘度。60年代,建立了测定红细胞变形性的筛滤法。20世纪50年代,先后在英国召开的两次血液流变学学术会议,标志着血液流变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1964年和60年代末,先后召开了首届和第2届国际血液流变学大会。1966年,成立了国际血液流变学会。1981年,国际性学术杂志《临床血液流变学》的创刊发行更促进了血液流变学的迅速发展。中国医学界和国外兽医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兽医界从80年代开始,相继开展了血液动力流变学的研究:研制仪器设备,建立研究方法,探索不同疾病的血液动力流变学变化规律,结合中兽医学作了不少研究工作。中兽医学是极富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学科之一。一些中兽医学者将血液动力流变学应用于中兽医学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1985~1990年,成章瑞等将血液流变学有创检测技术应用于家畜血瘀症和活血化瘀治则疗效原理的研究。一系列实验涉及到马、骡、奶牛、兔等不同畜种,奶牛化脓性性子宫内膜炎等6种病症,活血汤等3种中药复方,全血粘度等9项血液流变学指标。通过实验,建立了马、骡、奶牛、兔等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正常值,明确了奶牛化脓性子宫内膜炎等6种病症的血液流变学变化规律,活血汤等3个中药复方活血化瘀疗效原理,用致瘀Ⅱ号复制成兔血瘀证病理模型。脉诊是具有中兽医特色的一项诊断技术。徐俊瑞等(1987)、钟伟熊等(1991)分别从犬、马属家畜脉象图20多项参数的分析中,探讨了形成滑脉、平脉、弦脉、细脉的血液动力学原理。看口色是另一项富有中兽医特色的诊断技术,常与脉诊合称为“色脉诊”。张克家(1986)、戴龙(1989)分别探讨了不同舌色的和卧蚕色的红细胞压积容量(PCV)变化规律。严作庭等(1990)用血液动力流变学无创检测技术测定了健康马、骡(粉红口色)的血液粘度和微循环状态5项参数的正常值。兽医血液动力流变学的临床应用也有了良好的开端。血压测量技术在兽医临床虽尚未普及应用,但已作了许多研究工作,如用有创的直接测量技术(动脉分支插管、心脏插管、静脉导管等)或无创的间接测量技术(转红法、触诊法、听诊法、动脉搏动描记法及水银计、弹簧计、多普勒超声计、全自动电子血压计等)测量了马、骡、驴、奶牛、黄牛、骆驼、绵羊、山羊、犬、猪等家畜的动脉压或颈静脉压、中心静脉压,建立了一批家畜血压正常值,探讨了某、犬、猪等家畜的动脉压或颈静脉压、中心静脉压,建立了一批家畜血压正常值,探讨了某些病畜的血压变化规律。赵淑卿等(1984)将颈静脉压测量技术应用于奶牛创伤性心包炎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产后瘫痪、急性肠炎等病畜的输液速度获得成功。祁克宗(1988)根据山茛菪碱能扩张微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理,用于抢救瘤胃酸中毒、出血性肠炎、子宫脱并发直肠脱、猪食盐中毒、有机磷中毒、甘薯黑斑病中毒、急性肺水肿等重危病畜,获得明显疗效,认为此药是抗休克良药,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等优点。病畜脱水和补液是兽医临床经常遇到的。近年来,不少兽医临床学家就患畜失水量和补液量的计算方法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些计算公式。宋庆林(1987)以PCV计算马、骡脱水量和补液量,提出两个新的计算公式,使补液量计算法更接近于兽医临床实际情况。孙继兴等(1985)用有创检测技术,严作庭等(1990)、王东卫等(1990)用无创检测技术分别测定了马、骡、驴的血液流变学6项和血液动力流变学25项参数的正常值,为家畜疾病的血液动力流变学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孙继兴等(1985)、王东卫等(1991)、周学辉等(1991)分别用有创的或无创的技术探讨了马肠阻塞和怀骡母驴妊娠毒血症的血液动力流变学变化规律。王秋芳等(1986)成功地描记了能反映乳腺血液供应强度和血管功能状况的奶山羊乳腺血流图。刘桂如等(1989)测得了奶牛乳房血流图正常值,并从其变化规律看出:用特定电磁波照射奶牛乳房能使乳房血管扩张、血量增多、血流加快,为防治乳房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Buss(1977)研究了矮种马急性缺氧时的血液动力学变化。Spenee(1985)对猪心力衰竭的反搏治疗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揭示了反搏治疗临床效应和机理。药物对血液和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是评价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兽医学者在这方面已作了不少研究工作。Klide等(1975)、Campbell等(1979)分别将止痛镇静药甲苯噻嗪应用于犬和犊牛,从血液动力学变化分析了该药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William等(1979)研究了甲苯噻嗪和乙酰丙嗪单独给药和合并给药时对马血液动力学参数的不同影响。Orton等(1983)用戌巴比妥钠麻醉犬,人工致成胃扩张,观察了胃压解除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Deavers(1979)发现不同剂量的夹竹桃苷对犬的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有很大差异。Swanson(1985)用氯烷麻醉马,观察了多巴胺和多巴丁胺对血液动力学参数的不同影响。秦玉璞等(1986)以A液(0.1%肾上腺素)、P液(2%毛果云香硷)、AP液(A、P液的等量混合液)与生理盐水对照,分别给麻醉小鼠皮下注射,用显微录像技术观察并测定了皮下注射前后小鼠耳廓部各种微血管口径、血流速度、血管运动性和毛细血管开放数,证实AP液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陈洪涛等(1986)以中药紫苏的3种制剂对离体兔耳、大白鼠后肢作灌流量试验和对血小板体外聚集功能的影响试验,证实紫苏有收缩血管作用,此作用比肾上腺素弱而短暂,紫苏挥发性成分对血小板有致聚作用,但也比肾上腺素弱。庞新位等(1988)观察了用戌巴比妥纳麻醉的山羊的血压和心电图的变化,提出公羊对该药有较高的敏感性。高国仪等(1988)从静脉输液、口服蒸镏水、口服补液盐对PCV的影响试验中发现口服补液盐使PCV下降的数值最大,这是因为葡萄糖-钠泵作用,认为以补液盐中含葡萄糖1%~2.5%时此种作用最强。乔彦良(1988)从肌肉注射保定宁(静松灵与EDTA,即二乙胺四乙酸的二钠盐)引起的病畜血液动力学变化中得出结论:心功能不全的病畜宜慎用此药。张珂卿(1990)观察到肌肉注射静松灵能产生显著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但若用静松灵与氯胺酮行复合麻醉,静松灵的作用可被部分地拮抗。血液动力流变学参数是了解心血管功能、血液和循环状况的重要依据。许多参数变化常出现在临床症状、心电图、X射线检查或其它病理学变化之前。因此,不仅可用于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药效评价、指导治疗和预后,还可用于预防医学。其无创检测技术更可用于危重病畜病情的连续监测。10多年来,兽医血液动力流变学从无到有,到初具规模,已有了良好开端,正在引起愈来愈多的兽医学者的注意。可以预料,今后10~20a,兽医血液动力流变学在兽医学和中兽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必将取得更快的发展。【参考文献】:1 Klide A M,et al.Am.J.Vet.Res.,1975,7:9312 Buss D,et al.Am.J.Vet.Res.,1977,38(3):3653 Campbell K B,et al.Am.J.Vet.Res.,1979,12:17774 Orton E C,et al.Am.J.Vet.Res.,1983,8:15125 成章瑞,等.中兽医医药杂志,1986,2:16 宋庆龄.中国兽医杂志,1987,13:7:537 张珂卿,等.中国兽医杂志,1990,5:48 严作庭,等.中国兽医科技,1990,11:349 周学辉,等.黑龙江畜牧兽医,1991,12:510 王东卫,等.黑龙江畜牧兽医,1992,3:1(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钟伟熊研究员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