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混农林业
释义

【混农林业】
 

拼译:agroforestry
 

混农林业是一种土地利用技术和制度的总称。即有目的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作物或动物相结合用于同一土地经营系统,并按一定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进行组合、管理;组成系统的各成分之间具有生态学的和经济学的相互作用和联系(Lundgren and Raintree,1982)。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能源短缺,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毁林垦荒、弃林从牧现象十分突出,从而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失调、环境恶化、产量下降,阻碍了农业、林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克服林业生产周期长、近期效益低的弱点,同时保证农业长期稳定发展,林业和农业(包括畜牧业和渔业等)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和其他环境资源利用率,解决农业、林业之间日益尖锐的争地矛盾,为农业和林业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混农林业的发展可分为原始混农林业、传统混农林业和现代混农林业3个阶段。刀耕火种是原始农林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在芬兰延续到19世纪末,德国部分地区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King,1968),在中国西南经济较落后的山区沿用至今。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混农林业经营类型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公元前1世纪的《汜胜之书》记载着林(桑)粮(黍)间作的生产结构型式。“竹基渔塘”在公元前206年的《襄阳记》中就有记载,后来发展为“桑基渔塘”。《齐民要术》记载了桑豆间作的经验。《农政全书》中更描述了杉粮间作,以耕代抚,林粮并茂的经验和方法。传统的混农林业经营方式包括东北林区的林药、林参、林粮间作,南方山区的胶茶、果茶、林粮、林菜间作,平原地区的桐粮、枣粮间作及湿地林农渔复合经营等模式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的、生态的和社会效益的,在农林业生产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混农林业采用生态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将农、林、牧、渔、副及加工各业合理组合成多功能、高效率、持续稳定的综合生产体系,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使之相辅相成,循环生产,多级利用,以取得最高的系统综合效益,这是混农林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之一(熊文愈,1991)。

尽管混农林业的生产实践活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却只有20年的历史。它涉及林学、农学、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经济学、数学和环境科学等不同的学科和研究领域。设在肯尼亚内罗毕的国际混农林业研究委员会(1CRAF)成立于1977年,在组织热带混农林业研究网络的工作,收集、整理世界范围内混农林业研究资料、信息和动态,探讨混农林业理论、方法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该组织定期出版的《今日混农林业通讯》和《混农林业系统》等学术刊物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推动了学术交流和相互借鉴。混农林业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系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系统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及原理的研究,系统的诊断、设计、组建和管理,系统结构、功能及效益优化方法等几个方面。

根据混农林业系统的结构、功能、经营目的和其环境条件特点划分成不同类型,如林农、林牧、林渔、林农牧、林农渔系统等。在这些系统下,根据组成成分、经营目的又可划分成不同等级的子系统(Nair,1989)。

在耕地短缺、人口集中的地区,与单一经营林业或农业的土地利用方式相比,混农林业系统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中美洲推行的香蕉、可可与破布木间作,除收获可可和香蕉外,还可生产木材200m3·ha-1(Wilken,1977)。在墨西哥用桃花心木和破布木与玉米间作,使营造人工林的费用减少27%。印尼采用人工林早期与粮食作物或牧草间作,可生产青饲料150t·ha-1·ar-1(Ismail Tajuddin,1986)。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推广辐射松和桉树林下放牧(Rowan Reid,1986)。非洲撒哈拉农民在农田种植金合欢,利用其根系固氮作用使作物增产20%以上。意大利波河平原人工杨树林内,采用玉米-小麦-土豆-玉米-饲料作物轮作方式,净收入为农业的1倍,全部造林费用的70%~80%靠间作收入弥补(竺肇华,1988)。中国的桐粮间作试验表明,泡桐与小麦间作,平均增产7.3%,玉米净增产10%(王广钦,1982)。枣粮间作的林网使农田平均风速降低40%,相对湿度提高5%~10%,气温降低1℃,使小麦增产30%(江爱良,1986)。海南胶茶间作园内,橡胶直径生长比纯胶区提高6%(黄循谟,1962)。苏南丘陵区松茶园间作茶园的干茶产量比单作茶提高6%,干茶品质均为1~3级(唐荣南,1988)。

Sanchez(1987)指出,合理的混农林业系统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保持土壤有机质,促进养分循环,克服单作的缺点。Wiersun(1984)和Nair(1985)等强调混农林业对维持土壤肥力和保持水土的作用。研究资料还表明,热带有许多树种的根系具固氮能力,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间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其叶片可直接用作饲料发展畜牧业;整枝取得的枝条可作肥料或薪材;林木可提供商品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混农林业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树种、植物、鸟类、动物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许多学者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一系列生态经济学模型、复合系统结构优化模型、综合评价决策模型及优化设计模型,为混农林业的定量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Raintree(1987)提出了“诊断和设计方法”,用于发现特定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力,并设计出合理的混农林业经营管理系统用于生产。Thomas等(1991)提出的生物经济学模型用于英国林牧复合系统的成本效益分析和可行性、灵敏性分析。熊文愈等(1991)采用最优综合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提出了湿地林农渔复合系统的评价决策和优化设计方法。这些工作把混农林业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为寻找优化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混农林业研究和应用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作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选择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可行的混农林业经营模式,并对树种、作物、牲畜种类进行优化选择。(2)建立有效的田间试验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使试验结果更为可靠,并提高科研效率。(3)建立混农林业系统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决策模型,为优化方案的选择和系统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4)组成复合系统的各成分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及相互联系,探讨提高系统生产力的有效途径。(5)混农林业系统的更新和优化管理技术,维持系统综合效益的稳定性。(6)系统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产品市场预测等。(7)混农林业经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林业生产和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从单项栽培转向多种经营,从自给生产转向商品生产,从水平单层结构转向立体多层利用,从传统耕种转向知识密集型生产,从近期经济收益转向长期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熊文愈,邹经文.南京林学院学报,1985,9(1):1~10

2 Tajuddin 1.Agroforestry Systems,1986,4(1):55~56

3 Steppler H A.Agroforestry——A Decade of Development,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7,3~21

4 中国生态学会.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88,76~114

5 Nair P K R.Agroforestry Systems in the Triopics,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9,609~616

6 Budd W W.Planning for Agroforestry,Netherlands: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1990,1~20

7 薛建辉.生态学杂志,1991,1~20

8 熊文愈,薛建辉.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15(3):1~5

9 黄文丁,章熙谷.中国复合农业,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02~325

(南京林业大学薛建辉博士撰;熊文愈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5: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