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大豆灰斑病
释义

【大豆灰斑病】
 

据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危害大豆的病原菌有100余种,其中35种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在中国,大豆病害约有29种,其中以大豆病毒病(SVM)、大豆孢囊线虫病(SCN)、大豆灰斑病(FLS)、大豆霜霉病(DM)和大豆锈病(SR)危害最大。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1915年日本首次报道,以后相继在美国、巴西、前苏联和加拿大等国家有报道。中国于1921年发现本病,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及河北、安徽、山东和江苏等省,以黑龙江省最重,50年代主要集中在该省的合江、牡丹江地区,80年代中期遍及全省。

大豆灰斑病菌的生理学特性及生理小种变化 大豆灰斑病为真菌病害,属半知菌亚门尾孢菌属。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态受湿度影响较大。灰斑病菌对温度、湿度和光照要求极严。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8~30℃;温度为20~22℃时,孢子生命力为7d。菌丝生长最适H+浓度10-7mol/L,孢子萌发最适相对温度为100%或在水滴中,低于50%孢子不能萌发。菌丝生长、产孢及萌发均以黑暗条件为佳,直射光抑制孢子萌发。

大豆灰斑病菌的变异性很强,可分化出许多生理小种。1952年,美国Athow首次报道了灰斑病菌的生理小种分化现象,提出了1、2号生理小种。1968年,Ross提出了3、4号生理小种。1981年,Philips等鉴定出5号生理小种。1982年,Yorinor采用一套包括16个鉴别品种的鉴别寄主鉴定出另外7个(包括5号生理小种)新小种。至此,美国先后鉴定出11个生理小种。1989年,Philips在这一鉴定基础上通过增加新的鉴别品种,提出4号生理小种至少含有3个不同的分离物,建议不应再使用4号生理小种,并应改进现有的鉴别体系。巴西从1982年到1988年,采用10个鉴别品种组成的一套鉴别寄主,先后鉴定出20多个生理小种。1984年,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首先报道鉴定出5个生理小种,1988年增加到11个生理小种,并指出1、7号为黑龙江省的优势小种。

大豆灰斑病的危害及防治 大豆灰斑病主要是叶部病害,但也可侵染茎、荚和种子。它的经济危害是降低大豆产量和大豆品质。Lavidette等用近缘的感病的和抗病的品系试验表明,中等程度侵染可减少种子产量12%~15%,合江所报道严重时达30%;同时报道灰斑病粒脂肪含量降低2.9%,百粒重降低2g左右。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灰斑病发生的根本措施。1947年,美国的印地安那州灰斑病大发生,致使育种家们开始抗病育种工作,50年代后期先后发放了以戴维斯、奥格登为主要抗源的一批抗病品种,如比森、卡特勒、肯特等,从而控制了大豆灰斑病的发生。1985~1986年,刘忠堂等根据大豆灰斑病抗性为简单遗传的特点,采用一次杂交、简单回交和定向选择的育种方法,先后选育出抗病品种合丰27、28、29和30号。(2)完善耕作制度:加强田间管理,是防治大豆灰斑病的基本保证。合理轮作换茬,搞好秋季耕翻整地,清理田间病株残体,减少田间菌源和害虫越冬基数,合理密植,地势平坦,完善田间管理,将不利大豆灰斑病的发生和流行。(3)坚持预测预报,搞好药剂防治,是防治大豆灰斑病的有效方法。在重病区,结合预测预报定点定期进行药剂防治。

大豆灰斑病的遗传研究及抗病育种 筛选优质抗源是开展抗病育种工作的基础。1984~1986年,刘忠堂等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方法对1103份大豆品种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筛选出90份抗性材料,其中高抗材料18份。1983~1986年,朱希敏对吉林、辽宁两省保存的1981份大豆品种资源进行抗性鉴定,其中81份对灰斑病免疫,占总体的4.5%。同时抗灰斑病、霜霉病的材料7份,占总体的0.5%。姚振纯对166份野生大豆田间感染大豆灰斑病的调查表明,0级抗性水平的有57份,1级抗性水平的有38份。

大豆灰斑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早在50年代初国外就有报道,现已明确了3个显性抗性基因RCS1、RCS2、RCS3

Athow等用抗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Lincoln和Wabash、抗2号生理小种的品种KENT与感病品种(C1043、C1270杂交,其F2、F3群体的抗、感分离表明,它们分别由2个不同的显性单基因控制,定名为RCS1和RCS2。Philips和Boerma以抗5号生理小种的品种Lincoln、Davis和感5号生理小种的品种Blacknaw、Hood为亲本,配制4个杂交组合,其后代F1、F2和F3的抗感分离表明,在Davis内控制5号小种基因不同,二者不在同一位点,其中Lincoln内的抗性基因与RCS1相同。Boerma和Philips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品种Davis内抗5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同时也抗2号小种。通过杂交组合(Davis×Kent)的F3株系分析认为,Davis内抗5号生理小种的基因与RCS2基因不在同一位点,并将之命名为RCS3。

中国刘忠堂通过8个杂交组合F1、F2、F3和B1代的调查分析认为,大豆灰斑病抗性遗传为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杨庆凯等认为在田间多生理小种存在的情况下,以病情等级作分离情况调查,抗病性呈现数量性状遗传特征。张晓刚的研究表明,在大豆寄主中,2个独立的显性基因HRCS1和HRCS7分别控制着对灰斑病菌1号和7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二者同时存在并共同表现时,其中一个基因可以对另一个非对应的生理小种提供中等水平的抗性。

大豆抗灰斑病育种在美国、巴西和日本等国家早已开始,并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取得理想效果。中国抗灰斑病种质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可以筛选多抗抗源、水平抗性好的抗源、抗当地优势生理小种的抗源作亲本,采用一次杂交、地理远缘组合简单回交、后代材料定向选择的育种方法,培育抗病品种。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分布广且危害重的病害,但它的抗源比较丰富,有利于开展抗病育种工作,而利用抗病品种抵抗该病的发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良好的耕作制度、田间管理及适期用药等综合防治方法,能防治乃至消灭该病的发生、流行。

(1)建立国际间统一的生理小种鉴别体系。几个大豆生产国间开展鉴别体系的比较及强化工作,统一鉴别品种,增加鉴别力强的大豆品种,以提高鉴别体系的鉴别能力和鉴别水平。

(2)多方协作,对大豆种质资源开展生理小种水平上的抗性鉴定。

(3)针对本地区灰斑病优势生理小种进行抗性遗传研究。各大豆种植区在明确本地区优势小种的同时,开展抗性遗传研究,既可减轻由一两家开展生理小种抗性遗传研究的工作量,又可达到研究诸多生理小种遗传方式的目的,还可跟踪新生理小种的出现及转为优势小种的可能,及时开展遗传研究。对外迁小种,可以根据迁来地点了解其遗传方式。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可进行其他生理小种研究。

(4)不断培育抗性新品种,开展多抗性和水平抗性育种。新生理小种的出现,使原有抗病品种的抗性丧失。因此,应监测生理小种的分布、种类及消长情况,不断培育抗病新品种。杂交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导致遗传基质单一,病虫害猖獗。因此,应结合抗病毒病、孢囊线虫病乃至一些虫害等开展多抗性育种,或者多品系育种。

(5)大力推广抗病品种,降低施药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危害。关于病虫害的防治,目前国际上提倡综合防治措施。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减少危害,而培育抗病品种正是集三者于一身的最佳方法。实践证明,结合病害预测、精耕细作等措施,正确使用抗性品种防治病、虫害效果卓著。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所廖林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4/15 1: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