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大蒜二次生长
释义

【大蒜二次生长】
 

拼译:secondary growth ingarlic plants
 

它系大蒜鳞茎收获前萌发的异常现象。中国称之为次生蒜、马尾蒜、胡子蒜、分株蒜、分杈、背娃、分蘖株、复瓣蒜等,外国称之为二次生长、分球、收获(成熟)前萌发、母子蒜、带侧枝蒜等。发生二次生长的蒜头,其蒜瓣数增多,大小不一,排列错乱,易松散分离,商品价值大大降低,成为大蒜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1954年,李曙轩等在研究蒜瓣春化处理时曾发现这种现象,并称再次形成的蒜瓣为“次生蒜瓣”,再次形成的蒜薹为“第二次蒜薹”。1963年,日本山田发表了大蒜二次生长的照片,同年伊藤报道大瓣蒜种植后二次生长率比小瓣蒜高。此后日本、韩国、智利、巴西、埃及、新西兰等国开展了有关大蒜二次生长发生原因的研究,1971年起相继有论文发表。自1985年起中国有少量调查报告发表,1990年起有研究论文陆续发表。1979~1986年,日本阿部隆等,巴西加西亚(A.Garcia)、韩国表铉九、金昌明、文源、张田益等通过不同内容的试验证明,品种遗传性与二次生长有密切关系。1986年,文源还提出不同品种间二次生长的差异是由于不同品种形成贮藏叶所需的日照长度不同。关于蒜瓣大小与二次生长的关系,1978年智利布拉沃(M.A.Bravo)、1988年章永谋得到与伊藤相反的结论。1986年,文源等却提出蒜瓣大小与二次生长关系不大。播种前蒜瓣经低温处理一般可促进二次生长的发生,这是一些研究者的共同结论。多数研究者认为播期早易发生二次生长,但1985年阿部隆等认为播期与二次生长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1978年布拉沃等、1980年加西亚等证明,稀植对二次生长有利。1971~1985年,巴西沃斯康塞路斯(E.F.C.Vasconcellos)等、表铉九、阿部隆、文源等发现,大蒜全生长期,特别是鳞芽分化期前后多灌水,或多施氮肥而且分次施用或多灌水与多施氮肥相结合,都会使二次生长增多。1979~1985年,韩国朴庸奉、金炳云、表铉九、文源、李炳阳、张田益等关于日照长度与二次生长关系的研究资料表明,鳞芽分化期进行8~12h短日照处理,易诱发二次生长,而在暗处理期中间(23~1h)用白炽灯补光60~180min,可抑制二次生长的发生,认为大蒜生长和鳞茎形成所需的长日照条件可用暗期光中断处理代替。1985年阿部隆指出,短日诱发大蒜二次生长的生育阶段以鳞芽分化期为中心的前后1个月。在二次生长生理机制的研究方面,1976年日本阿部隆发现,施用GA或BA有促进大蒜侧芽形成的作用。1980年文源等提出,大蒜二次生长是在GA类物质活性高和ABA类物质活性低的条件下发生的。1985年,张田益通过蒜种低温处理及暗期光中断试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并在“上海早生”鳞芽分化期喷施40~80mg/LABA,使二次生长率大大降低。1987年,文源等报道在8h短日照条件下施用5000mg/L乙烯利可降低二次生长率,但使蒜头重减轻,而且不抽花茎。

纵观1988年以前国内外有关大蒜二次生长的研究报道,存在二次生长概念不明确、分类和调查统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因而所得结论难以相互印证,给学术交流、理论探讨及防止措施的制定都带来困难。1982年以来,陆帼一、高俊平、杜胜利、程智慧等相继开展大蒜二次生长生理生态的系统研究。1991年,程智慧等首次提出大蒜二次生长是指大蒜初级植株上内层叶或外层叶叶腋中分化的鳞芽或气生鳞芽因延迟进入休眠而继续分化和生长叶片形成次级植株,甚至产生次级蒜薹和次级鳞茎的现象,并根据二次生长发生的部位将其分为:外层鳞芽型(SGo)——发生在初级植株外层叶的叶腋中,对蒜头商品性影响最大;内层鳞芽型(SGi)——发生在初级植株气生鳞茎的鳞芽上,对生产影响不大。他们还制定了各种类型二次生长严重程度的分极标准和调查统计方法,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系列试验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990年,陆帼一等首次报导大蒜品种及栽培条件与二次生长类型的关系,指出不同大蒜品种的二次生长类型及其受气象条件的影响程度以及对蒜种贮藏温度的反应都不完全相同。栽培条件与二次生长的关系错综复杂,研究时应尽可能考虑各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且要与二次生长类型相联系。1991年,程智慧等报道播种前蒜种在0℃~5℃或14℃~16℃温度下处理30d,对SGo和SGi的发生都有促进作用,但不同温度对不同品种的不同二次生长类型的促进程度不同。14℃~16℃对蔡家坡红皮蒜SGo的促进作用比0℃~5℃大,但对SGi的促进作用两种温度间无显著差异。0℃~5℃对苍山蒜SGi的促进作用比14℃~16℃大,但对SGo的促进作用两种温度间无显著差异。两种温度处理都没有改变改良蒜不发生SGo的特性,对SGi也没有促进作用。关于播种期与二次生长的关系,1984~1985年国外的研究报道多为单因子试验的结果。1990年,陆帼一等指出播期与二次生长的关系因品种、蒜种休眠程度、出苗快慢、蒜种贮藏条件及土壤湿度而异。易发生SGo的蔡家坡红皮蒜在蒜种休眠期已结束、播种后水分供应充足、出苗正常的情况下,早播的比晚播的易发生SGo。易发生SGi的苍山蒜,蒜种在室温下贮藏,播期对SGo的发生无显著影响,而晚播对SGi的发生有利;蒜种经冷凉(16℃~17℃,95%RH)处理时早播比晚播有利于SGo的发生,不同播期间SGi株率的差异较小。苍山蒜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90%时,无论播期早晚,SGi均较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50%者增多,但早播并保持高的土壤湿度对SGi的发生更有利;播期和土壤湿度对SGo的影响不大。从而提出研究播期与二次生长的关系时,播期不应当是一个孤立的时间概念,而是与时间相联系的品种、生态条件和栽培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概念。关于蒜瓣大小与二次生长的关系,1990年陆帼一等报道蒜瓣大小与贮藏温度间、蒜瓣大小与种植密度间均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室温贮藏蒜种,蒜瓣大小对SGi的发生无显著影响,大蒜瓣一般比小蒜瓣易发生SGo;冷凉处理蒜种,大蒜瓣的SGo发生率明显高于小蒜瓣,重1~2g的小蒜瓣一般比大蒜瓣易发生SGi。种植密度对SGo的发生无显著影响,稀植(22×15cm)对SGi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不论种植稀密,大蒜瓣SGi指数都比小蒜瓣高,但发生株率不一定高。他们关于土壤水分、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与二次生长关系的试验取得与前人一致的结果。关于二次生长的生理方面,1992年程智慧等根据对甘肃省春播临洮大麻蒜蒜种贮藏温度试验结果指出,SGo严重发生的冰箱(2.5℃)贮藏蒜种,鳞茎形成期鳞茎中IAA和ABA水平较高,玉米素水平较低。关于利用生长调节剂防止二次生长方面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大蒜品种,在不同条件下贮藏时,对同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不完全相同。蔡家坡红皮蒜苗期施用1000ml/L乙烯利可显著减少由于蒜种进行冷凉处理引起的SGo的发生;施1mm GA3或0.2mm ABA可显著减少SGi的发生,但这些生长调节剂对室温贮藏蒜种SGo和SGi的发生均无显著防止作用,对苍山蒜、改良蒜也没有明显效应。1992年,陆帼一等提出了大蒜二次生长产生原因及防止途径。

由于大蒜二次生长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各因素之间往往存在互作效应,所以在这些方面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特别是气象条件与二次生长的关系尚属研究中的空白。二次生长的生理机制是制定防止措施的理论根据,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是一个有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其中的热点课题将是研究大蒜植株体内不同性质植物激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创造条件维持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各阶段内不同激素活性的相对平衡。预计今后10~20年,二次生长生理生态及防止措施的研究将会向更加系统、深入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曙轩.植物生理学通讯,1955,1:22~23

2 Bravo M A,et al.CAB HcA,1978,49(5):292

3 文源,等.韩国放送通信大学论文集.1984,3:635~646

4 阿部隆,等.岩手圆试研报,1985,6;21~29

5 文源,等.韩国园艺学会杂志,1985,26(2):103~112

6 张田益,等.韩国园艺学会杂志,1986,27(2):96~104

7 陆帼一,等.中国蔬菜,1990,6:7~10

8 程智慧,等.园艺学报,1991,18(4):345~349

9 程智慧,等.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2,27(1):47~52

10 陆帼一,等.北方园艺,1992,2:14~17

(西北农业大学陆帼一教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9 1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