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大豆耐盐性
释义

【大豆耐盐性】
 

拼译:salt tolerance in soybean
 

即大豆对土壤中盐分胁迫的适应能力。大豆属于中等耐盐作物。筛选耐盐大豆品种,发展盐碱地大豆生产,对增加大豆总产量有很大的潜在价值。

盐碱地生长的大豆,从萌发到成熟整个生育过程都受到盐分的影响。大豆在萌发阶段是比较耐盐的,而幼苗生长期则对盐较为敏感,以后随发育阶段的进程又有加强的趋势,成熟阶段表现出更强的耐盐性。

盐分的积累往往导致大豆种子发芽和生长的减弱。大豆在萌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耐盐性也不同,从种子吸水臌胀到侧根生长呈递减趋势,即吸水膨胀,萌发,胚根生长,侧根生长。一定的盐度会延迟种子的萌发,但并不减低最终发芽百分率。耐盐性不同的品种,萌发过程中需水量不同,耐盐品种吸水速度快,需水量少,萌发快;敏感品种吸水速度慢,需水量大,萌发慢。盐类不同,对种子萌发率及种子活力的影响也不同,在相同渗透压下,Na2CO3对种子萌发率降低的作用是NaC1和Na2SO4的7~8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则更大。

大豆在苗期尤其在幼苗生长期(2~3片复叶)对盐变得敏感,引起叶片卷曲,沿叶脉褪绿,进而出现褐色坏死斑,盐分浓度高时还致幼苗死亡。Abel等(1964)指出,加盐导致株高降低和叶面积的减小。Rarker等(1983)描述了由于氯引起的毒害,如叶片枯萎,在营养生长和开花初期受害植株下部叶片可能脱落,且症状逐渐加重,受害叶片增多;老叶沿叶缘变黄,伴随卷曲和坏死斑,症状向上发展,直到全部叶片受害;株高下降,籽粒产量降低,而种子质量和倒伏性没有显著差异;盐导致种子蛋白质含量下降,脂肪含量提高。邵桂花的研究资料也表明,耐盐品种的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性状受盐的影响要比敏感品种小得多。敏感品种的分枝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受影响最大,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51.3%、69.9%。

Weil等(1986)研究资料说明,在生长65d时测定根瘤干物质,电导率为0.5dS/m时,耐盐品种Lee和敏感品种Jackson为32~38mg/株,当电导率增加到4.5dS/m时,Jackson的根瘤干物质迅速下降到5mg/株,而Lee仍保持近30mg/株。增加含盐量对这两个品种的含氮量没有显著作用,组织氮含量的增加(或不减少)表明固氮受盐的影响小于干物质产量受盐的影响。Bernstein等(1966)发现,品种Lee和Davis的干物质产量受盐的影响而直线下降,而组织氮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根瘤平均重量显示,根瘤发育受盐的影响不像根瘤数量那么大。总固氮酶活性(C2H2还原反应)与根瘤数及其干重成比例地减少,而特殊固氮酶活性很少受含盐量的影响。

Abel等(1964)观察到耐盐品种茎和叶中氯的积累是很有限的,中耐品种和敏感品种茎和叶中氯积累的量可到很大的程度,生育中期测定,茎、叶和根中氯的含量分别增加5倍、6.5倍和4倍。Parker等(1983)测定,敏感品种和耐盐品种的种子中氯的含量相差6倍。Grattan等(1984)研究指出,在非盐条件下,增加无机磷对生长没有影响,高量的盐和无机磷结合,使品种Slark和Kanrich致死,这两个品种的叶片中含有非常量的磷,表明伤害的主要原因是盐引起无机磷的毒性作用。

邵桂花等(1986)利用抽提地下咸水,配以淡水,在一定盐浓度下进行大豆田间耐盐筛选。首先通过试验建立了一套大豆种质资源耐盐性田间鉴定方法,确立了鉴定时期、处理浓度、调查标准及评定级别的方法,继而进行了耐盐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品种不同,耐盐性不同;同一品种,不同生育阶段耐盐性也不同;品种来源不同,耐盐性也有差别。对1716份大豆品种经过重复共4000多份次的筛选,出苗阶段用15dS/m处理,苗期用17dS/m处理,成株期用26dS/m处理,大部分品种严重受害死亡,少数品种不受害或受害很轻,表明大豆品种资源中存在着耐盐种质。Pantalone Ⅲ(1990)研究结果,美国大豆品种(系)Lee、MD83-5008、Md83-5198、Miles和Morgan是耐盐的,尤其Morgan为新育成品种,有相对较高的蛋白质含量,MD83-5008不但耐盐、高产,而且还抗大豆胞囊线虫,即将以Manokin命名正式推广。

如前所述,盐敏感品种茎叶中大量积累氯,耐盐品种排斥氯,叶片分别表现出有坏死斑和无坏死斑。Abel(1969)用吸氯的敏感品种与排斥氯的耐盐品种配制组合,在低盐土壤培育F1代,每一组合的F2代及亲本种于盐圃,出苗1个月后,灌溉水中加等量的NaCl和Na2CO3混合物,使土壤表面到30cm深处含盐量逐步增加到7dS/m。将各组合和亲本全部植株分为有坏死斑和无坏死斑,取近于成熟的叶片测定氯的含量;F3和回交F2代也种于盐圃,根据坏死斑将其分为纯合的和分离的。氯的积累相似的组合(吸氯×吸氯,排氯×排氯)F2群体在坏死斑和氯的积累方面具有同亲本相同的特征,氯的积累不同的亲本所形成的F2群体,分离为氯的浓度低。无坏死斑对氯的浓度高、有坏死斑为3∶1的比率。这一结果和F3及回交F2都表明大豆耐盐性为一对基因控制,耐盐属显性,对盐敏感为隐性,基因符号分别为Ncl和ncl。

在进行大豆耐盐筛选的同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大豆耐盐新品种选育研究,利用筛选出的耐盐种质,一方面用Co10射线处理,进行诱变育种,另一方面配制杂交组合,创造新的耐盐品系。通过诱变,已选育出一批新品系,如9-09、9-13、85-11、85-15和85-17等,其表现耐盐,丰产性也较好,适合黄淮地区夏播。利用耐盐的锦豆33、铁丰8号和文丰7号等同鲁豆4号等优良推广品种配制的组合选出的品系已进入品种比较阶段,既表现耐盐,又有较好的农艺性状和产量。通过育种实践,初步探索出耐盐大豆新品种选育的程序。首先选择生态型适宜的高产品种与耐盐品种配制杂交组合,尽可能选择既耐盐而综合性状又好的材料为亲本。然后F1代去除伪杂种,F2和F3代尽数种于盐圃,苗期以一定浓度的盐溶液处理,以选择耐盐品系,选出的耐盐材料在F4、F5种于正常育种圃内进行农艺性状选择,决选品系在育种圃进行产量鉴定,同时又在盐圃再次检验耐盐性。优良品系可参加品比或区域试验,又可在盐碱地上进行试种,表现耐盐、高产且适应性好的,便可在盐碱地区扩大种植,用于生产。

【参考文献】:

1 Abel G H,A J Mackenzie.Crop Sci.,1964,4:157~161

2 Bernstein L,G Ogata.Agron.J.,1966,58:201~203

3 Abel G H.Crop Sci.,1969,9:697~698

4 Parker M B,et al.Agron.J.,1983,75:439~443

5 Grattan S R,E V Maas.Agron J.,1984,77:668~675

6 Grattan S R,E V Maas.Agron J.,1985,77:890~895

7 Weil R R,N.A.Khalil,Agron J.,1986,78:67~70

8 邵桂花,宋景芝,刘惠令.中国农业科学,1986,6:30~35

9 邵桂花.作物杂志,1986,(3):36~37

10 陈云昭.大豆科学,1989,8:339~343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邵桂花副研究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