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
释义 | 【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拼译: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thlete 指从事体育运动的运动员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人群以及不同运动专项的心理特点,它是个体以一定遗传素质为基础,在从事运动训练和竞赛中所形成的。研究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对于运动员的选材、运动训练的控制以及运动竞赛的成功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运动员心理特征研究的内容包括一般心理特征和专项心理特征,后者更为重要。有关运动员心理特征研究主要涉及3个方面:(1)心理特质(主要是个性特征);(2)心理特质与状态(交互作用模式);(3)运动员的认知心理特点。对运动员心理特征的研究兴起于60年代,当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运动员的个性问题,即运动员与非运动员是否具有不同个性特征?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是否具有不同个性特征以及运动员的场上位置(角色)不同个性是否不同?据那福(Ruffer)1976年统计,有572篇关于个性与运动成绩的报告出版,1980年美国摩根(Morgan)发表了《运动个性学》一文,总结了众多个性研究指出,运动成绩与个性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但是较低的相关。近年来,研究者把运动员心理特征研究领域扩大了,他们不仅仅局限于个性研究,而且是采用交互作用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运动员的个性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正因为如此,学者们开始摒弃纯粹的个性研究模式,而转入为广泛的心理指标,如对心理状态等进行研究。摩根等率先在70年代使用《心理状态调查表》(Profile of mood state,POMS)对优秀运动员作了测试,探讨了优秀运动员的心理特征,研究结果被称为运动心理学经典的“冰峰曲线”(Ice-berg profile),研究结果表明,优秀运动员与一般运动员相比,在心理紧张,抑郁、愤怒、心理疲劳和心理紊乱等方面得分较低,而在勇气上得分高。该曲线显示出优秀运动员是心理健康的个体,因此又称为心理健康模式。关于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是否存在着不同个性特征的研究仍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1969年辛格(Singer)研究表明,大学网球运动员的个性与棒球运动员的个性之间存在着差别;克罗尔(Kroll)1970年研究足球、摔跤、体操和空手道选手时发现,项目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个性特征,1977斯克尔(Schurr)研究表明参加集体项目的运动员与参加个人项目的运动员个性特征不同。不同场上位置(运动角色)的运动员是否有不同心理特征,这也是学者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1982年克卡迪(Kirkcaldy)在研究了排球、英式橄榄球、手球进攻队员与防守队员的个性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进攻队员情绪更不稳定、更外向。1987年考克斯(Cox)研究排球运动员时发现防守队员与进攻队员有不同的注意特征。对运动员心理特征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要研究各专项运动员所具有的特殊心理素质,即专项心理要求和个体特定反应倾向。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在80年代开始了。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倾向是对运动员的心理特征作综合性评定。1986年兰德斯(Landers)等对射箭选手的心理特征作了认知、身体、知觉等方面综合评定,结果发现优秀射手在集中注意力、自信心、表象运用、身体型态、深度知觉、反应时和腿部力量等方面与其它选手有差别。1988年奥里克(Orlick)对235名加拿大参加1984年奥运会的运动员作调查发现:优秀选手在心理方面的显著特征是心理准备充分。心理准备充分来源于已习得了相应的心理技能并且经常练习提高注意力的质量,表象能力好,对比赛的投入等。对优秀运动员所具有的心理技能的研究是当今运动员心理特征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领域,它始于1987年,是基于认知-行为理论。1987年马霍尼(Mahoney)编制了《运动心理技能问卷》(PSIS),用该问卷测试了多名优秀运动员、并与非优秀运动员、一般人作对照,结果发现,优秀运动员能更好地控制焦虑,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更自信,也更能利用表象技术作心理准备,动机更为强烈。邱卓英等1992年运用该量表对100多名中国优秀运动员作了研究发现,中国优秀运动员是以自信心强为特征的,他们已初步掌握了控制焦虑、集中注意力、提高自信心、提高动机水平和加强集体意识的心理技能。但是在心理准备方面表现欠缺,优秀运动员比非优秀运动员心理技能更好。根据中国优秀运动员心理技能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点,可以把他们分为4种类别,它们是心理技能发展水平较低的心理准备型和自信心型;心理技能发展水平较高的自信心-集体意识型和自信心-集中注意力型。运动员的认知心理特征研究是本研究中一项重要内容,该方面研究也始于50年代,60年代关于运动学习的研究总结了许多运动项目的操作技能特点以及其它一些感知觉特征,1980年邱宜均等运用简单反应时(视、听)、选择反应时、时间知觉、视觉记忆、操作思维、深度知觉和综合反应等指标测试了排球项目的运动员,从而确定了排球运动员认知、反应方面的一些心理特征指标,在随后的一些研究中,又先后有人对羽毛球、乒乓球、田径、体操、游泳、帆船、射击等项目的运动员作了研究,确定了描述这些项目运动员心理特征的指标,并将其用于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诚然,心理特征的研究对于指导运动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许多学者近期研究也发现心理特征经过一定时期的科学训练也是可以发生积极性的变化,1987年加特曼(Guttmann)等对参加奥运会速滑的美国运动员在6个月训练中测试其心理状态4次(运用POMS),发现其心理状态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并且优秀运动员心理状态特征变得更为积极有利。这一点也说明了心理特征的可改变性,同时说明了从事心理训练的必要。今后研究的热点将集中于两个方面:(1)完善优秀运动员心理特征指标体系,特别是要针对不同项群运动技能特点研究一些反映专项心理特征的指标;(2)心理特征是运动员个体在特定运动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同时也是可以改变的,要发现科学有效的方法去控制一定环境变量,从而使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向着积极方向发展,并且运用科学的训练手段,帮助运动员去消除那些消极的心理特征的影响。【参考文献】:1 John H.Salmela The world sport psychology sourcebook,19822 邱宜均主编.优秀运动员心理特征研究.武汉体育学院科研处,1983,3~973 Robert Singer.XI Asian Games sicentific Congress Keynote speech,1990,5504 Qiu Yijun,et al.Overview of sport psychology See handbook on research in sport psychology,Macmillan publishing Cc.,1992,15 Qiu Yijun,Qiu Zhuoying.Contemporary areas of research in sport psychology in P.R.China.Macmillan publishing Co,1992,50~516 邱卓英,等.第2届亚州心理学大会论文集(英文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82~187(武汉体育学院邱宜均教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邱卓英博士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