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渔业遥感
释义

【渔业遥感】
 

拼译:remote sesing for fishery
 

是适用于渔业生产活动诸多方面的遥感方法、技术及其应用的总称。它是渔业技术和遥感高技术相结合的边缘性新兴科学技术,尽管有一些基础研究,但整体上看它是一门应用性科学技术。

遥感是在空间平台上通过遥感器对有一定距离的目的物体进行非接触的感知(或探测),并在遥感系统中作相应的处理以获取目的物的自然描述特征源信息的过程(或技术)。遥感目的物可以是任何天体,而当今遥感技术的指向,主要是地球。

渔业遥感则是运用遥感信息分析处理技术,加上必要的调查试验,对源信息进行分类解译处理等再加工,析出(或抽取)关于渔业生产要素的自然描述特征的专题信息并结合社会的、法律的、经济的等条件在渔业活动中加以应用的过程。渔业遥感最显著的特征(或优势)就是它能快速、经济地为科研、生产和管理部门提供关于渔业生产场所的宏观大面积准确的信息。这是采用常规传统方法无法甚至不可能比拟的。渔业遥感技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了解、掌握源信息及其遥感手段,选取引入适用技术;(2)剖析渔业生产过程,找出其生产要素中适于遥感觉测评的自然描述特征(即遥感和渔业的结合部),开辟有价值的渔业应用课题和领域;(3)对渔用自然描述特征作适于遥感测评的基础试验研究;(4)了解、研究、掌握加工生产专题信息的处理技术等。

渔业遥感最早可算到1919年美国用飞机测提鲔鱼群。到50年代美、日、苏、冰岛、秘鲁等国才较多使用,从而开始了“以捞取最大渔获为目的,以对海洋天然水产资源助捕捞为主形式”的渔业遥感第一阶段。这期间舰船和飞机是主要的遥感平台,多使用光学望远镜、照相机等遥感器“直接观测”鱼群。显然此法仅适用于上层鱼类,而且可直接观测的鱼类是较少的。到60年代初,苏、日、冰岛等国开始,1967~1968年美、加、英等国也相继跟上采用人造地球卫星、空间实验室等遥感平台及其所携带的多光谱照相、分光光度和红外线辐射等遥感器,并且转向主要依靠“间接测评”,即通过测量与鱼群集散密切相关的天气、海洋表层水文、物理(如气温、风向、风速、水温、水色、盐度、浑浊度、潮汐、海流、上涌、叶绿素等含量)等环境因子,经过因子与鱼群之间的相关关联分析来寻找鱼群和评估水产资源,进入了航天渔业遥感和间接测评时期。测评范围和鱼种大大增加。随着海洋捕捞渔业强度的加大,可捕资源日趋减少,开辟新的鱼蛋白来源,保护环境和渔业生态的呼声日高。大致从1975年始,首先从美国,继而日、苏、加等国都先后转入“以合理捕捞海洋水产资源、积极开发近海滩涂和内陆大水面增养和有效监测渔业环境为目的,对海、淡水大型水域的助捕捞、养殖、环境和管理的综合利用”的渔业遥感第2阶段。“渔海况测预报系统”的出现和运作是这一时期渔业遥感的重要进展。美国于1975年、日本于1981年先后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定期向渔民和管理部门发布渔海况信息。中国从1988年开始对东黄海作渔海况速报的试发布。至今仍处于第2阶段的发展时期。

中国渔业遥感研究起步于1978年,主要是水产、海洋部门一些科究单位和渔业生产公司从事该项应用,起初应用于分析,寻找确定海上捕捞作业渔场和水产资源评估,采用“间接测评”方法。从1985年开始,应用场所已扩大到内陆大水面,内容也引入。渔业遥感使用多种形式的遥感器及其所提供的源信息:有分光光度计、辐射温度计、热红外显像器、微波辐射计及其提供的数据,有可见光照相机、多光谱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及其提供的可见光与红外黑白、彩色相片和影像图;使用最多的还是美、苏、法、欧空局、日等70年代初以来发射的气象卫星和80年代初以来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平台及其所带遥感器提供的源信息。如美国NOAA气象卫星的多波段云图信息、前苏联“流星系列”卫星多光谱照相机信息和美国陆地卫星的多光谱扫描仪MSS、TM、法国SPOT卫星多光谱扫描仪,提供的遥感影像数据磁带和照片等。

把源信息加工为所需的渔用专题信息的渔业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已从初期借助少量简单仪器(如放大镜、立体镜、透射密度计、彩色密度分割仪)的“目视解译”进步到当今以功能完备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硬软系统为主(辅以目视解译)的“机助解译”。20世纪90年代及其后若干时期,渔业遥感发展的主要热门课题如下。

1.扩大应用领域,强调综合利用。(1)内陆大型水面(湖、库)和海岸带(近海和滩涂)养殖渔业环境的测量和综合评估,如养殖场所的面积与形态、地质、水文、水质、气象条件、自然生产率、周边的土地利用、地形地貌、交通、排水等。(2)中下层新的海洋水产资源的探查与评估。(3)渔用水体污染(如油、热、生物污染)监测及灭害(如暴风雨、大面积赤潮)测预报。(4)海上渔场作业船队的指挥,渔政管理和渔船救援。

2.深化与拓宽源信息在渔业上的运用。(1)近红外遥感器仍是渔业环境监测的强有力的技术手段。(2)微波遥感器,特别是合成孔径微波雷达的发展,解决了光学、热学遥感器不能透过云层的难题,提供了“全天候”的遥感手段,并且它还具有能渗透到地(水)下数百米和测量地物垂直高度(相对于其他遥感器仅测平面)的独到特点。欧空局于1991年7月、日本于1992年2月分别发射了主要带有微波遥感器的卫星,前苏联发射了类似的“钻石”卫星,加拿大计划于1994年发射。微波遥感已开始进入实用阶段。开发微波遥感源信息的应用已成为众多行业(包括渔业)注目的研究热点。(3)成像光谱仪既有很宽的覆盖频带(从可见光到热红外),而且每个测量频段却又非常窄。如美国已有含250个频段的实用仪器,300个频段的仪器正在研制中。如此细分且自动成图的光谱仪可以更好地区分地物的光谱特性,这对识别不同地物有巨大的潜在能力。

3.采用更先进的信息解译处理设备,开发功能更强的应用硬软件体系。(1)具有多种输入/输出设备,更大存贮容量,更完备的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和数据库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和功能灵活的微机图像处理系统互补运用。(2)建立多种渔业专题“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分析及专家系统”(如海岸带和湖库鱼类生态环境、渔业污染、海洋和内陆水产资源等)。(3)研究建立通用地理信息系统加渔业遥感信息管理系统的复合系统。

【参考文献】:

1 谢寿生,徐永进.微波遥感技术与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7

2 Jilong Li,Lin Zhang & Manyn Jin,Remote Sensing fo Marine Studies,1990,5:162~175

3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编.成像光谱技术,中国宇航学会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遥感科学技术分会,1991

(中国水产科学院张玲高级工程师撰;李继龙高级工程师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5: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