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淡水鲳
释义

【淡水鲳】
 

拼译:colossoma brachypomum
 

学名为“短盖巨脂鲤”(Cuvier,1818),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用和观赏兼备的大型鱼类之一。1982年,此鱼从巴西引进中国台湾;1985年,引进大陆;1986年,“淡水鲳开发利用研究”正式列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的子课题,并已完成了淡水鲳在中国一定生态环境下的适应及其驯化、分类及定名,以及主要生物学的、生态学的特性的研究,总结制订出淡水鲳的养殖及繁育技术方案等。初步认为淡水鲳具有肉质好、体型大、生长快、食性广、病害少、耐低氧、易捕捞的特点,目前已在全国推广养殖。

生物学特性 关于淡水鲳种名,中国一直未定。经系统研究和详细检索标本,确定其拉丁文名并请李思忠先生修订中文名为短盖巨脂鲤。它属脂鲤目脂鲤科巨脂鲤属。本属共有5种,另外4种是大盖巨脂鲤、细鳞巨脂鲤、眼斑巨脂鲤和毕登巨脂鲤,仍未引进。

1.形态特征:淡水鲳的体形有点像海水鲳鱼,体呈卵圆形,侧扁,头部小,头长与头高相等。口中位,吻较钝,成鱼的体色鲜艳,红鳍、白身、黑尾、浅蓝色斑纹,四色配置极为美观。上颌具有切割型呈指状的牙齿两行,鳃丝细长,鳃耙30~36;腹棱自胸鳍基点起直达肛门,并有齿状突起。背部尾柄基点处有一小脂鳍。

2.生活习性和食性:淡水鲳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喜群居和群游。仔鱼阶段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幼鱼以大型浮游动物为食,也吃有机碎屑和各种人工饲料;成鱼食性更杂,各种农副产品及各种人工配合饲料,各种瓜、果的皮,特别是西瓜皮,禾本科植物的种籽,多种水生的以及陆生的植物,还有蚯蚓、水蚯蚓、螺蛳、池底有机碎屑、腐殖质及小鱼、小虾等都吃。它的摄食过程属于吞食性的方式。

3.生态习性:(1)适温范围:淡水鲳的生长温度为21~32℃,最适为28~30℃,繁殖最适温度为25~28℃,最低临界温度为10℃,正常吃食温度16℃。(2)耐氧能力:溶氧为4~6mg/L的水体能使淡水鲳生长最佳。溶氧为0.5mg/L以下时,仍不浮头。(3)起捕率:无论在成鱼池还是在鱼种池中饲养的淡水鲳,第1网次的起捕率都在90%以上。(4)酸碱适应范围:淡水鲳比一般鱼类的酸碱适应范围较广,H+浓度3.98×10-8~2.51×10-6mol/L,喜生活于微酸性的水中。(5)耐盐性:在盐度为5‰~10‰的环境里能正常生长。在15‰盐度的水中也能生活10h。(6)对常用药物的忍受能力:淡水鲳对敌百虫农药最为敏感,敌百虫浓度为0.2mg/L时鱼即死亡;0.3mg/L的孔雀石绿会使它出现中毒症状,因此对淡水鲳来说,敌百虫和孔雀石绿都属于禁止使用的药物。淡水鲳对硫酸铜、高锰酸钾、漂白粉和硝酸亚汞等重金属盐类都有较大的耐受能力,可以用作鱼病治疗药物。

4.生长与发育:淡水鲳在原产地的最大个体为20kg。通常体长5cm的鱼种,主养900~12000尾/ha,饲养3个月,体重达1000g左右。成鱼个体1500g以后,生长较慢,个体在1250~1750g作为商品鱼上市,效益最高。将体重67~100g的淡水鲳以750~900尾/ha的密度套入常规养四大家鱼的鱼种池中,饲养127d,体重达1200~1500g,平均每天增重9.4~11.8g。淡水鲳在中国的条件下,3龄鱼性腺发育成熟,每年5~10月为产卵期(在温度和饲料保证的条件下,每月可产1次),亲鱼经25~30天强化培育就可产卵1次。初产的雌鱼每千克体重1次可产8万~10万粒卵,第2年以后,若培育得当,平均每千克雌鱼可产10万~15万粒卵。

5.人工繁殖:依据鱼类生殖内分泌整合和蛋白肽类激素的代谢原理,淡水鲳的生殖生理机制是同时受到体液和神经的双重调节,试验证明使用RES和DOM等药物催产,在完全不用脑垂体的情况下,只要配合使用少量的HCG和LRH-A,就能使淡水鲳繁殖获得100%的催产率和排空率以及满意的受精和孵化效果。

池塘养殖特点

1.养殖时间短,群体产量高:在池塘的自然水温21~30℃条件下,经3个月即可养成商品鱼,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具备这个条件。在长江流域,池塘主养淡水鲳亩产放846尾,利用规格为每尾17.5g的鱼种,饲养150d,净产达到9454.5kg/ha,总产饲料(含蛋白30%左右)系数1.12,摄食鱼饲料系数1.38。在饲料和管理技术得当的情况下,产量可达到15~36t/ha。

2.在四大家鱼的鱼种池中套养,效果较好:由于淡水鲳不耐寒,所以大规格的越冬鱼种来源困难。小规格的越冬鱼种和当年鱼种,适于在家鱼种池中套养,无须增加饲料和劳力,可达到纯增产的目的,这是由于淡水鲳食性杂、生长快,喜高温和耐低氧的特点所决定的。在种鱼较少的情况下,套养3000~4500尾/ha淡水鲳,容易得到满意的增产效果。

3.大规格的淡水鲳鱼种,适在各种水体的家鱼成鱼池中混养,增产效果显著:由于淡水鲳的群聚性强,易于捕捞,故在大小水体中的高产池中都可混养,加之淡水鲳的食性杂而且广,可作为高产池中的“清道夫”,充分利用水体的饲料生物和各种人工饲料,所以在不增加投资和劳力的情况下,能达到增产目的。每亩成鱼池中混养的密度以1500~2250尾/ha为宜。

4.池塘养殖淡水鲳的商业效益高:在适宜水温25~30℃、饲料蛋白含量较高的情况下,淡水鲳的吃食旺盛、生长迅速,采用轮捕轮放能缩短养殖周期,且商品鱼的肉质好,营养价值高,同时淡水鲳的幼体外形美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生产应用与推广 淡水鲳是优质高产的鱼类,目前已在全国推广养殖,面积达6667ha,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淡水鲳体色艳丽、性温顺、喜温,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食用和观赏兼备的大型鱼类之一;喜结群、疾病少、易养易捕,是一种生长速度超过任何已养殖鱼类的底栖杂食性优质速生鱼种,因其观赏、食用俱有价值,故渐为各国所重视,并引种养殖。

1985年,长江水产研究所开始引种,并主持“淡水鲳开发利用的研究”课题,经过5年攻关,对其生物学、生态学和繁殖生理学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数据,制定了淡水鲳的亲鱼培育、催熟、催产、孵化、越冬、鱼病和人工开口饲料等系统工程技术方案,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并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在学术上和技术措施上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发展前景来看,淡水鲳在“八五”期间推广2~2.6万ha即可产生约3亿元以上的产值,并将向流水密养和网箱养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Britsk H A.Cienc.Cult.,1977,29:810

2 Braum E,Jank W.J,Int.Rev.Ces.Hydrobiol.,1982,67:869~886

3 Saint-Paul U.Environ.Biol.Fish,1984,11:53~62

4 林森津.养鱼世界,1985.5

5 Saint-Paul,U.Aquaculture,1986,54(3):205~240

6 Gondinbo H P,Gondinho A L.Aquaculture,1986,55(1):69~74

7 Eckmann R.Aquaculture,1987,64:293~303

8 刘承德.淡水渔业,1989,6:25~26

9 廖朝兴,等.淡水渔业,1990,2:11~14

10 张中英,等.淡水渔业,1991,4:3~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张中英副研究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7/3 7: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