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 |
释义 | 【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 拼译:computer-aided produdion management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广泛应用,给管理领域带来了日臻完善的辅助工具。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CAPM)有了长足的发展。美国IBM公司1961年研制出基于计算机的“生产作业系统”(POS),1966年推出“生产库存管理系统”(PICS),1972年该公司又出版了“面向通讯的生产信息管理系统”(COPICS)的文件。COPICS是在POS和PIC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使用了主生产计划(MPS)和能力需求计划(CRP)的概念。物料需求计划(MRP)也是作为MPS的后继活动提出的。这一活动是以反映产品零部件结构的物料清单(BOM)为基础的。 70年代初,几乎在COPICS文件出版的同时,美国生产库存管理协会(APICS)发起了“MRP宣传运动”。许多企业开始建立基于物料清单处理程序(BOMF)为基础的MRP系统。MRP系统大体上可以分成以下3种类型:(1)只包含物料需求计划,这类系统记为MRP-I,有时又称狭义MRP或小MRP;(2)在MRP-I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力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信息反馈,称为闭环MRP;(3)系统功能扩展到经营计划、销售计划、车间管理以及财务成本管理等,称为制造资源计划,记为MRPⅡ。MRP系统实施的是一种计划主导型生产管理方法,应用这种方法,复杂的生产活动被分解成若干阶段和环节,按预订的计划安排人、财、物等资源和有步骤地进行产、供、销等各项活动。后续阶段或环节活动,基本上依计划由先行阶段或环节活动的结果来推动的。由于事先有了尽可能周密的计划安排,整个生产活动的进行就有了合理的组织与科学的秩序。MRP方法以计算机为手段,能够以手工方式无法比拟的效率处理复杂的计划问题。因此,MRP方法已经成了生产管理领域一种规范化的计划管理方法。但是MRP方法对需求与能力的变更、特别是计划期内的变更适应性差,需要较大的在制品库存来吸收需求与能力的波动。在技术进步的推动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企业渴求新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加上研究工作者和计算机硬软件厂商的大力宣传,是MRP商品软件需求过旺的主要原因。MRP的研究和应用对生产管理发展的重要贡献,是提供了一种基于计算机的规范的生产计划管理方法。计划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实用的MRP系统涉及生产能力和车间管理等方面,但它是以计划为核心展开的。MRP方法在生产计划管理方面是一种规范的、成功的方法,但许多企业建立的基于MRP-Ⅱ或基于MRP方法的其它商品软件的生产管理系统并不成功,它们只能解决MRP方法可以解决的计划管理问题。且现有MRP软件系统存在一系列缺陷,这是MRP-Ⅱ软件系统成功率低、未获预期效益的主要原因。60年代以来日本推出的准时制(JIT)生产管理方法由于在日本取得成功而引起生产管理界的注意。这是一种现场控制主导型的“拉式”生产管理方法。按照这种方法,生产过程中先行工序的活动是根据后续工序的现场需求确定的。JIT强调只在需要的时候生产需要的物品,重视现场控制,其指导思想是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浪费,这种方法首先在大批量生产管理中获得成功,并逐步推广到中小批量生产管理。MRP-Ⅱ与JIIT的混合式系统已引起人们重视。文献中已将MRP-Ⅱ+JIT+Expert System(专家系统)这样的混合系统称之为MRP-Ⅲ。为了克服MRP-Ⅱ集中式管理的缺点,基于MRP方法的分布式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在逐步开展。20世纪50年代数字控制技术出现以后,在生产技术方面,以生产自动化为主要目标的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发展迅速。与此同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也逐步推广到各工程设计领域。加上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CAPM)的发展,在整个生产领域中,工程设计、制造和管理3个方面都已各自形成了一些基于计算机的系统。这些系统内部的信息处理与物料处理(加工、装配、搬运等)自动化程度都很高,但各系统之间的联系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现代工业的生产活动是先进技术与现代管理的密切结合,生产系统中各环节和各部分的活动成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局部的自动化、计算机化难以显著提高整体的效率和效益。随着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和通讯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来,计算机集成制造(CLM)的研究与应用成了生产领域的热门课题。CLM的目标是实现由产品设计、制造到管理的基于计算机的集成,即集这些职能于统一的、基于计算机的系统中。完全的CIM系统虽然是未来的目标,但CIM正在引导人们逐步实现生产系统中各项功能如CAPM、CAD、CAM的集成。80年代CIM的研究与应用,多在CAD和CAM及其相互联系上。近年来人们才开始注意到人的因素和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实现CIM的障碍存在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技术方面,当前产品的设计、制造与管理的科学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和不完备,这些活动还带有相当程度的试验的成分,难以基于统一的、规范的模型描述和协调这些活动。但集成的障碍主要在管理方面。常用的经济指标和评价方法难以评价CIMS的投资效益,也造成实施CIMS的财政困难。10多年来,国外CIM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技术方面,对管理问题涉及较少,这是CIM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80年代后期兴起的并行工程,又称协力工程(CE或SE),是在总结了一些企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集成方法。CE针对产品开发问题,组织集体工作的任务组,抛弃了传统的开发方法,在产品定义和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制造、销售与原材料采购等问题,这样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了产品的可生产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CAD、CAM、CAPM以及现有的CIM方法与技术,都是构成CE的重要因素。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技术在中国工业企业中的推广应用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国CAPM应用项目大体上可分为以下4个层次:(1)单项管理。在一个企业中选择一项或几项生产管理业务如生产计划、生产统计、报表处理等实现部分或全部信息处理计算机化。(2)多项综合管理。在一个企业中选择若干项相互联系的生产管理业务,建立基于计算机的系统进行综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几项业务之间的联系与协调的计算机化。生产管理的其它工作仍以人工为主。企业所选择的业务通常是急需改善而又有条件计算机化的管理工作。(3)系统化管理。这一层次应用项目的目标是集生产管理主要职能于一基于计算机的系统中。生产管理各职能、各环节的联系与协调基本上实现计算机化,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管理。(4)集成化管理。实现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的集成。中国由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计划)支持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研制项目已在实施,15家企业已被选为C1MS试点企业。有的部门也在组织CIMS项目。CIMS项目的目标,一方面是为了促使制造业的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是要提高中国骨干企业的竞争能力。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系统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一系列关系到CAPM应用前景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尚待解决,但计算机在改善管理的有效性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已经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和巨大的潜力。面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管理领域的严重挑战,先进技术与管理相结合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CAPM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人工智能技术、决策支持技术、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面向对象的信息管理技术等的应用,是当前CAPM在技术方面研究的新课题。在组织管理方面,当前面临的课题有:CAPM与企业战略,CAPM与生产过程的组织,连续型生产的CAPM,按类单件生产(OKP)的CAPM,MRP-Ⅱ与JIT的结合,“最优生产技术”(OPT)方法的应用,成组技术(GT)与CAPM,CIM中的生产管理,CE的研究与应用,企业文化、人的因素与CAPM等等。30多年的历史表明,CAPM应用项目的成功或失败,关键因素往往不在技术方面,而是取决于组织管理与人的因素,因而上述课题的进展,将把CAPM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北京理工大学甘仞初教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