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陆稻及旱种水稻 |
释义 | 【陆稻及旱种水稻】 拼译:upland rice and dry culture of pdddy rice 陆稻性耐旱,是栽培稻演化的旱地生态型,适于旱地种植,又称旱稻。世界上约有1/6的稻田种植陆稻,非洲和拉丁美洲种植面积较大,约占两洲稻作面积的50%以上。亚洲陆稻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印尼、菲律宾等国,约占稻作面积的20%。中国的陆稻种植历史悠久,集中在云南、贵州两省及华北、东北等地,陆稻种植面积约占稻作面积的2%~3%。在涝洼地种植玉米等作物常因涝灾减产,而种植陆稻则比玉米、谷子增产。世界上不少地方水资源缺乏,加强陆稻及旱种水稻的研究对增产粮食具有战略意义。 梁光商研究“水陆稻发芽特性”,明确陆稻在低温(11.4℃)条件下发芽较水稻快。余淑文研究“水陆稻根系”,确定陆稻根系生长能形成上阔下深的倒卵形根系,较水稻深长,因而具有耐旱的适应性。1940年,陆光耀对云南水陆稻研究资料表明,陆稻茎叶较长、宽而厚,维管束大而少,气孔数也较少,薄壁细胞、厚壁细胞均较厚,为耐旱创造了条件。丁颖认为,陆稻是由水稻演变形成的“地土生态型”,陆稻在系统发育的条件下,形成了既耐旱又耐涝的生理特性。从农家品种收集整理中,评选出一批陆稻品种,如东北的“白芒旱稻”、“桦甸白”、“安东陆稻”,华北的“抚宁旱稻”,海南的“崖县黑壳粳”。80年代,云南、贵州又评选出“杨柳旱谷”、“飞蛾糯”等丰产、耐旱的陆稻品种。陆稻穗系育种工作开展较早,1930年中山大学育成“坡雷2号”,1958年四川农学院育成“跃进3号”,1959年台湾省育成“南陆1号”。陆稻性虽耐旱、适于旱种旱长,但其茎叶繁茂、株型松散,产量较低。通过水稻与陆稻杂交育成的新品种,既具有水稻丰产性,又保留陆稻耐旱性。吉林省用“长春无芒”、“安东陆稻”与水稻杂交,于1963年前后育成了一批“公陆”系统,较原有陆稻抗病、丰产。黑龙江省用陆稻“红芒”、“粳子”与水稻杂交,育成一批“水陆号”系统,其中“水陆5号”等耐寒、耐旱、抗病、丰产,已大面积推广。继水陆稻杂交育种工作开展以来,一批水旱两用新品种相继育成。这些品种不仅适于旱种,而且在水稻地区种植也能获得理想的收成。如“中作180”、“京稻1号”、“黎优57”、“郑粳107”等,在京、津、豫北等地旱种,其出苗拱土力强,一般产量6~7.5t/ha,作麦茬水稻也可产量也达6.75~8.25t/ha。这些品种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水利条件下可水种也可旱种,弹性大,深受农民欢迎。水旱两用品种有些是籼粳亚种间杂交种、属间杂交种,也有杂交稻和粳粳交品种,其共同特点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穗大粒大、生长势旺盛,具有较好的丰产性,较陆稻有较大的增产潜力。选择耐旱的水稻品种旱种,是北方春旱夏涝灌溉条件差的稻区采取的节水种稻技术。以旱直播代替水插秧,可减少育秧、泡田、耕耙整地、插秧等用水;播后不灌水,靠底墒出苗(底墒不足,播前造墒),苗期旱长至2~6叶期开始正常灌溉,不建水层,生育期间用水45m3/ha左右,此法曾在东北、华北等地推广。水稻旱种对品种的要求:熟期早,幼苗拱土力强,耐旱,需水量少。适于旱种的品种有“寒9”、“中作180”、“中远1号”、“京稻1号”、“郑粳107”、“黎优57”等。据1990年汪定准研究,水稻旱种连作障碍有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轮线虫、短线虫是引起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镰刀菌也是致病的另一类生物因素,可用CT3-甲基柳磷进行土壤处理,或呋喃丹12号种衣剂包衣防治。养分失调特别是多种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非生物因素,可通过养分平衡予以防治。“八五”计划实施以来,不少育种单位迫于经费所限,已取消这一研究项目,使原来基础薄弱的陆稻及水旱两用育种研究又进入低谷。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全球2/3以上人口的主粮。世界稻田总面积1.4亿ha,其中3/4为望天田,旱年对稻作生产危害很大。随着工业的发展,水的供求矛盾日益紧张。研究节水稻旱作和耐旱品种选育,是长远的战略措施,应引起重视。【参考文献】:1 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324~325,507~5082 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215~2333 梁光商.广东农业科学通讯,1958,14 余淑文.水陆稻比较生理学研究.植物学报,1958,7:45 陆光耀.云南澄江水陆稻品种茎叶组织比较,19406 丁颖.农业学报,1957,8:37 汪定淮.粳稻科技,1990,1:1~1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邢祖颐研究员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