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运动技能学习 |
释义 | 【运动技能学习】 拼译:motor learning 又称“运动学习”、“技能学习”,是从学习心理学中产生出的分支体系。它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方法研究一般运动的特点以及影响运动技能的各种因素,为运动技术学习及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其研究重点是一般的学习规律,在欧、美体育发达国家得到很高的评价,被视为一门学术性很高、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已成为这些国家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课程。 早在19世纪初曾进行过射箭理想训练条件和杂技技能长期保持的研究。1897年布赖恩(W.L.Bryan)和哈特(N.Harter)进行的收发电报技能学习曲线的研究,开创了运动技能学习研究的先河。1908年布拉克(H.Brack)进行了技能过度学习的研究。随着现代体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一般技能学习与运动技能学习共性突出,很快融为一体,为该学科的形成准备了雄厚基础。1927年美国威廉姆士(S.Williams)的名著《体育原理》第5章第6节专门引入心理学家对运动技能学习提出的7条建议。50年代后期,体育界对运动技能学习的研究逐渐扩大。亨利(F.Henrie)发表了“记忆鼓”理论,从信息处理的观点来解释复杂和简单的运动记忆问题,并由此将运动技能学习的研究重点开始由描述性向实验性转移,由应用性质向理论检验转移。1957年凯(H.Kay)开始运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来研究运动技能学习,认为运动行为的顺利进行,取决于有机体有效地辨别各种线索的能力。60年代中期,该学科的研究进入新阶段。美国的贝克莱大学、印地安那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都建立了独立的运动技能学习实验室,得到了大量研究成果。1964年菲茨(P.M.Fitts)提出了运动技能形成的认知与定向、动作联系和动作完善三相学说。1965年,蔡斯(R.A.Chase)以信息加工理论来解释感觉运动技能的模式,提出了运动控制系统模型。1968年韦尔福特(C.Welford)借助反应时和追踪运动靶较简单的实验手段,研究了感觉输入与运动输出之间起作用的各种机制,并用假设性的图示概述了感觉一运动操作的机制。到了70年代,人们对产生和控制运动技能模型的神经、身体及行为机制愈来愈感兴趣。研究者们致力于研究感觉反馈、选择性注意、预馈、运动程序、错误检测与矫正、控制系统以及运动技能自动化等的作用。1971年亚当斯(J.Adams)提出了运动技能学习的闭合环路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一个参照模式,称之为“痕迹学说”。亚当斯认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通过记忆痕迹和知觉痕迹形成的。1975年史密特(R.A.Schmidt)在痕迹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典型图式”学说。他认为在记忆痕迹和知觉痕迹不断重复、修正的过程中形成了动作技术的概念,在不断重复动作技术概念的过程中形成了图式。而规范动作就是“典型图式”。该学说是痕迹学说的进一步发展。1978年福勒(W.Fanrer)认为亚当斯和史密特的学说虽称为“痕迹学说”,但实际上仅仅是经验的反馈,缺乏理论反馈,所以他提出了“理论反馈”。进入80年代后,该学科已经成为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水平较高的研究一般运动特点和掌握技能的理论,成为体育基础理论之一。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观点,导致了人们对运动技能学习认知过程的研究。通过认知过程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是认知心理学对运动技能学习探讨的主要方向。认知信息加工方法的要点就是分析先于动作且控制动作的不同认识操作,它将学习者看作是与计算机相似的信息加工器。学习者被看成一个有接受器和效应器的中介控制系统,可进行主要与控制系统操作有关的信息加工。信息加工力图检查控制系统在感觉、注意、转换、保持和输送信息中的作用。这就使得人们去加深对运动技能学习信息加工结构的理解。德国柯恩(L.Kirwind)在史密特的“典型图式”理论基础上,研究了图式的迁移作用,给运动技能学习指出一种趋势,即动作的内在表象决定着行动;在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中,心理因素和图式的影响是通过迁移作用而产生的;迁移作用的大小与运动技术的掌握过程即技术水平的成熟过程呈倒U型的关系。加拿大的麦克莱曼(H.Mclyman)等进行了提问式反馈方法的实验,证实了亚当斯的痕迹学说的正确性。表明形成更多的知觉痕迹,掌握更多的有关知识,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起到发动和矫正作用。近期该学科的研究沿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发展。所取得的结论可直接用于教学实践。关于反馈的研究、系列学习的研究、程序学习的研究、运动技能学习心理练习的研究等,都对教学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其中对运动技能学习的指导方法和练习条件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1980年安赛尔(M.H.Ansel)进行了关于模式与传统教学法对运动技能学习影响的研究。辛格(R.N.Singer)等研究了运动技能学习系统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1985年欣果实等人提出在对开放性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对外界环境变化因素的确切把握,不仅意味着对这些变化的全面、准确认知,同时还应包括对这些变化认知的完整性。单纯通过示范、讲解对环境变化形成的完整认知,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无直接意义。1989年王俊奇认为在对闭锁性运动技能学习中,应掌握动作的细节反复练习的确切含义。“分解练习法”比“完整练习法”更有利于形成闭锁性的运动技能。许多年来,运动技能学家一直注意获得运动技能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心理练习的作用。并由此产生了具有信息加工特征的动作表象训练。研究主要集中在表象过程、表象对学习及其绩效的影响,以及不同的表象技术等问题上。近年莱恩(F.Lane)和米勒(J.A.Miller)等先后对动作表象训练的研究旨在改善与准确有关的技能、控制认知方面的消极评价或消极线索揭示、减少与应激有关的条件化情绪性错误反应等。苏英(L.M.Suinn)将表象训练用于许多不同的特殊的目的,如练习技术、练习一般的风格,为一个困难的技能做好准备而使自己纯熟掌握正确的动作(过度学习),建立信心。他还利用表象训练来帮助学习者鉴别技术中的错误,一旦学习者获取了这一新的有关技术错误的信息,但可通过准备应付不熟悉的意外的事件以及通过集中注意训练、应激控制训练和学习迁移训练来纠正错误。由于表象训练有如此作用,可明显看出表象训练是一种工具,而作为用来实施学习和操作原则的工具,表象训练要遵循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及巩固的各项原则,只有成功地按照这些原则去做,练习者才能获益。虽然实验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中关于人体运动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加之运动技能学习研究的历史短、方法困难,但该领域的研究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其近期的研究热点为:(1)运动技能的发展因素和学习能力;(2)运动技能学习的信息加工,认知过程和学习者的方法;(3)运动技能学习的自我调节控制策略;(4)运动控制系统和运动参数程序;(5)运动技能学习的指导方式、练习条件;(6)运动技能学习的系统指导模型设计;(7)与运动技能学习有关的心理技能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与实际情景相似的实验室中,使用更复杂技能这样的趋势,它有助于在以理论为基础的知识和在实际情景中应用这种知识之间架起桥梁。【参考文献】:1 Christina R W.The cutting edge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 research,1987,20:26~412 Schmidt R A.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Champaign,1988,225~3863 富兰克·弗雷赛屁兹著.颜军译.武汉体育学院译报,1989,4:8~94 David L W.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91,3:293~3015 理查德M.苏英著.张力传译.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1,4:85~90(扬州大学师范学院体育系颜军副教授撰;祝汉文审)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