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中西医结合对“肾”本质的研究
释义

【中西医结合对“肾”本质的研究】
 

拼译:studies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the kidne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之说,其中以“肾”最受历代医家重视,喻为生命的根本,至明代形成命门学说。命门有肾阴、肾阳两个对立部分,相互依赖并进行调节。肾的生理功能涉及面很广,如与生长发育、衰老、生殖、骨骼、呼吸、脑、髓、发、耳、齿等均有密切关系。因此,这项研究的成果将为生命本质和中医“证”本质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素材。

1960年,上海医科大学首先发现肾阳虚证病人具有隐潜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由此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最新技术,有系统有步骤地研究肾的本质。1964年,得出肾阳虚病人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不同环节(层次)、不同程度功能紊乱这一结论,从而证明“证”是有物质基础的。经过国内外学者多方验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肾与内分泌的关系最为密切。1979年,进一步在下丘脑-垂体的另两个靶腺(甲状腺与性腺)轴三个水平上作全套功能测定的研究,在同一病种里选择不同证(肾阳虚证组与无特殊见证组)的病人进行比较,并同时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生理性肾虚)组也作对比观察,得到如下结论:(1)肾阳虚证者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上存在广泛的隐潜性病变,其主要病理环节是下丘脑的调节功能紊乱,用补肾法治疗对其有调整作用。(2)老年人甲状腺及性腺轴的异常改变和肾阳虚证甚为类似,故肾阳虚证的外象意味着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有一定程度的未老先衰。在上述研究成果指导下,结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经验,显著提高了一些难治性疾病的防治效果。如根据《难经》认为肾在“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乃有“肾主生殖”之说,对100例青春期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病人采用不同治法观察疗效,对有肾虚证者用补肾法可使排卵率达90%以上,且多数能怀孕;对脾虚证用补脾胃法,排卵率仅有20%~30%,说明补肾可使卵巢功能得以恢复。多囊卵巢综合征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卵巢)轴功能失调而致排卵障碍,对133例曾用多种方法治疗无效的病人,采用补肾化痰法治疗,获排卵率82.7%,明显比96例用西药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治疗的排卵率(53.1%)为高。对其中18例病人作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全套功能或激素动态测定,说明补肾药的主要调节机制在下丘脑,但对垂体、卵巢各个水平也都起一定作用。肾积水病人约半数出现肾阳虚症状,对100例患者用温肾利水法治疗,治愈率达71%。动物实验表明,温肾药物可提高儿茶酚胺含量并作用于肾盂输尿管,促使肾盂输尿管的活动增强从而消水排石。说明温肾药除能改善下丘脑-垂体及靶腺功能外,对植物神经系统及神经递质也具有调节作用。儿童肾病综合征应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后,缓解率可达77%~88%,但停药后复发率仍有53%,同时有长期大剂量应用激素造成自身肾上腺轴受抑制等副作用。对100例应用激素治疗的肾病综合征不同阶段先后配合滋肾阴与温肾阳中药,完全缓解率达90%,复发率则降至22%,且可明显减轻激素副作用。临床与动物实验均证明,在用激素早期配合滋肾阴中药,在渐撤激素后期配合温肾阳中药,都可有效地拮抗激素的反馈内抑制作用。这也证明,用大剂量激素时机体的内在实质,早期属于阴虚内热,后期属于阴阳两虚、阳虚为主,也可说是激素应用过程中肾中阴阳转化的过程。关于衰老的原理有多种学说,但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改变对于全身性衰老无疑起着重要作用。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虚辨证标准如腰脊疫痛、腿软、双耳失聪、齿发脱落、性功能减退等都属衰老的表现。从上述肾阳虚证与老年人的对比研究已推论主要发病环节均在下丘脑,故衰老是生理性肾虚,按理补肾法应能延缓衰老。在两批正常老年人共计137例,均随机分为补肾、健脾、对照组作双盲试验,连续服药3个月左右,服药前后所测指标结果显示补肾法可明显提高老年人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与性腺功能,而健脾组与对照组(服安慰剂)均无明显作用,说明补肾法在神经内分泌系统上延缓衰老的作用比健脾法明显。在另一组细胞免疫功能偏低的老年人中,补肾法可显著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将相应的老龄大鼠分补肾组与对照组,并与小龄大鼠比较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上的指标,采用下丘脑双氢睾酮受体的结合反应、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兴奋试验、睾丸的病理学定量研究,结果老龄补肾组检测数据都介于老龄对照组与小龄组之间,说明补肾药不仅作用于下丘脑,且对性腺轴的脏器、细胞、分子各个水平都进行调节。按中医对哮喘“发时治肺,未发治肾”的治疗理论,已预见补肾法具有预防哮喘发作的作用。在7批共419例用补肾的“温阳片”以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获显效以上者占63.4%~75.0%;而用安慰剂的对照组5批共135例,获显效以上者仅14.0%~22.2%。在取得疗效基础上,进行内分泌研究,发现哮喘病人即使无肾虚表现,也有潜在的肾阳虚证变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改变)。温阳片调整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可减轻哮喘的发作,犹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却无长期应用激素产生内抑制的弊端。免疫方面的研究资料显示,温阳片可提高抑制性T细胞功能,使血清免疫球蛋白E的季节性升高受抑,从而预防哮喘的季节性发作,也表明温阳片对哮喘病人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减退者具有同步调节作用,并可推论其作用点在下丘脑。

上述研究资料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医“肾”的主要功能为调节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并在实践中证明补肾法在生命的各个不同阶段均能有效地纠正这一调节功能紊乱。虽然整个生物学科已进入从细胞、分子水平探索生命本质的时代,同时更需要与从整体、脏器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中医理论取长补短,相互结合。1977年,巴塞多斯基(H.O.Basedovsky)证明下丘脑存在免疫调节中枢,免疫细胞内则可产生ACTH类的激素、内啡肽类的递质,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以双向网络协调,3个系统之间已没有明确的界限,从而首次提出“神经-内分泌一免疫调节网络学说”。自1987年以来,网络学说已成为世界性研究的热点,因此将网络学说的研究手段引入肾本质的研究,将为生命本质、延缓衰老、中医“证”本质的研究作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自尹.科学通报,1961,(10):51~53

2 沈自尹.中华内科杂志,1976,(2):30~33

3 李超荆.中医杂志,1982,(6):69~71

4 胡国让,沈自尹,施赛珠.中医杂志,1983,(5):33~35

5 相连卿,沈自尹.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6):353~355

6 王文健,沈自尹,张新民.中华老年杂志,1985,4(4):198~200

7 俞瑾.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4):218~220

8 许得盛,沈自尹,胡国让.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6):330~332

9 张新民,沈自尹,王文健.中医杂志,1991,32(11):43~45

10 沈自尹.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6):364~366

(上海医科大学沈自尹教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9 13: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