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旱地聚土免耕耕作法
释义

【旱地聚土免耕耕作法】
 

拼译:no-tillage method by gathering soil on upland
 

土壤耕作按照作业的次数、强度分为常规耕作、免耕和少耕。为保护土壤环境,减少耕作对土壤的破坏,达到永续高效的利用目的,研究少耕或免耕技术有重要的意义。

1930年,日本开始应用少耕和免耕技术。1940年,美国(R.L.Cook)提出免耕概念,采用免耕法来防止和减少美国旱耕地的严重的风蚀、水蚀;随着除草剂的制成,免耕技术试验成功并逐步推广,至80年代初土壤免耕面积已达到400万ha,少耕面积达到2533.3万ha。随后,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也提倡少耕和免耕技术,取得显著的效益。中国研究少耕和免耕技术起步较晚,但近来发展较快。

旱地聚土免耕法,是针对四川丘陵紫色土高台位旱地土层薄、易旱、侵蚀严重、土壤瘦、作物产量低等因素研究和采用的一种新的土壤耕作方法。它的做法是:秋收后番耕全面土壤,然后沿等高线2m开厢,1m为垄,1m为沟。垄上均匀施有机肥,每亩1000kg左右,用人工或犁将沟内表层土矣于垄上成30cm高的弧形垄,垄上免耕。沟内施入有机肥深耕改土,每隔5~8m设一高10cm的土挡,这样即形成一个格网状的土壤耕作系统。

免耕和少耕是不同的概念,但实际上二者是很难明确分开的,我国即没有完全的免耕。聚土免耕技术属于少免耕技术,通过近10年来的研究,证明聚土免耕法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聚土免耕法可改良培肥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在对高台位紫色土进行连续研究所得资料证明,聚土免耕营养元素的积累高峰在聚土后3年,聚土免耕6年后仍能保持一定的水平,每公顷比平作累积增加有机质3405kg,氮增加547.5kg。以聚土免耕氮量与平作氮量的比值计算得出垄为1.21,沟内为1.16,平均为1.18,根系活动层全磷聚土与常规平作相比,垄为1.04,沟为0.95,磷的贮量也略有增加。关于钾素,试验区富钾,多在2%以上,而一般耕作区钾素被淋溶和被作物带走,表层低于下层;聚土免耕者表层0~5cm含钾量为下层35~50cm的1.19倍,有聚钾的特征。聚土免耕法可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容重,通过测定,土壤水吸力在2.5~830mb范围内,聚土免耕持水能力比常规平作者垄上提高18%,沟内提高6%,在15~830mb范围内;垄上提高调供空气能力达115%,沟内提高达20%。进一步用模糊线性加权变换处理单项数据,得出聚土免耕垄上提高综合肥力指数为18%,沟内为5.8%。显著提高土壤肥力。

聚土免耕法能增加土壤水贮量。据4年连续测定的资料,土层70cm内,聚土垄有效水增加幅度每年为1.3~46.8m3,沟为180.6~247.8m3。增水和持水主要表现在干旱期,有利于减轻干旱的危害。

聚土免耕法有显著的水土保持效益。在高台位紫色土不同坡度的试验中,聚土免耕与常规顺坡种植的坡度与侵蚀量、径流量关系,符合y=AxB方程。

聚土免耕侵蚀量为:y1=56.2x0.9184相关系数r0.9708

顺坡种植侵蚀量为:y2=103.3x1.411相关系数r0.9946

聚土免耕径流量为:y3=1.34x0.4421相关系数r0.9934

顺坡种植径流量为:y4=27.07x0.5886相关系数r0.9959

坡度为x,x增大y增大,顺坡对照显著大于聚土免耕者。聚土免耕者与对侵蚀削减量Q1、径流量削减Q2,则

Q1=y2-.y1=103.3x1.411-56.2x0.9184

Q2=y4-y3=27.07x0.5886-13.4x0.4421经试验计算得出,10°坡减少侵蚀量是3°坡的2.2倍,径流减少1.3倍。在10°坡上水土保持效果极显著。

聚土免耕法可增产抗逆,6年定位研究的作物结构为小麦、红苕、玉米三熟制。聚土免耕者总产量随免耕时间之延长增产幅度也增大,从7.7%上升为26.07%。垄上小麦逐年稳定增产17.9%,红苕随垄的形成猛增36.0%;第3年后回落,秋季受雨淋危害,产量增加显著。玉米前两年低于对照2.0%~7.0%,3年后稳定增产20%~28%。

聚土免耕法利于垄沟立体种植,可加强早春、晚秋作物对温光利用。聚土免耕法创造了垄沟不同的土壤环境,据作物的不同生长特性安排作物的种植结构,将更大提高经济效益。垄上土层深厚疏松,土壤肥力条件、光照条件好。据试验测定,垄上3行红苕的产量,中行的比边行的增产22.0%。聚土免耕法有一显著的垄中优势。如垄上两边行种植小麦、红苕,垄上中行种植中玉米,沟内种植早玉米的作物结构,纯增粮食1899kg/ha。充分利用优势,实现高杆作物套种,是聚土免耕法的特色。沟内通过改土培肥肥力水平升高,同时有充足的水分条件,冬季可种植蔬菜、绿肥、油菜等作物,对垄上作物影响极小或没有影响,从而增收一季作物。早晚秋光温利用一致是四川盆地的大问题。聚土免耕者垄上利用免耕的优势,可提前20d在小麦行内套种红苕,利用小麦生长后期遮阴保温,可保进红苕苗成活,延长红苕生长期,也能增加其早期对光温的利用,红苕增产45%左右。晚秋可以在垄上增种秋大豆、秋玉米等,沟内早玉米收获前套栽套种秋玉米、秋大豆、秋红苕等,也有较显著的增产效益。

实行聚土免耕法,垄、沟互换可全层全面改良土壤。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垄沟互换期一般为3~6年。沟内土壤通过深耕培肥,再与垄上土壤互换,再改良沟内土壤,将使旱地土壤全面达到改良,互换后作物产量增加幅度更大。

聚土免耕法起源于四川高台位紫色土旱地,但通过研究,它适用于中低台位旱地及南方各省推广应用,同样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土壤。此法在各地的示范应用中,均表现显著的增产效益。

聚土免耕是土壤耕作的一个新的技术,通过近10年来的研究,对旱地粮食生产是有重要意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是聚土免耕法的增产机理、培肥理论,经济作物和果树能否利用此法,以及作物的优化结构等,同时,在我国南方和北方旱地如何利用此法,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先婉.旱地聚土免耕耕作法理论与实践.土壤农化通报,1990,1:2~21

2 李同阳,陈实,黄宗勤.聚土免耕耕作法六年定位试验研究结果.土壤农业通报,1990,1(2):21~33

3 伍仁军.聚土免耕垄沟作物立体种植结构优化研究.土壤农化通报,1990,1(2):129~137

4 张先婉.四川紫色土资源潜力和合理应用.中国土壤学会大大论文集

5 陆欣来.免耕和少耕,耕作与栽培,1985,2:1~7

6 鲁韵兰.少耕、免耕法简介,耕作与栽培,1985,2:8~10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伍仁军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7/1 13: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