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小儿佝偻病 |
释义 | 【小儿佝偻病】 拼译:rickets 佝偻病是由于钙磷代谢障碍导致的,以生长发育迟缓、骨骼畸形为主要表现的-组症侯群,临床上至少十几种疾病可引起佝偻病。其中维生素D(VD)缺乏性佝偻病占95%以上。由于VD和VD强化食物的推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症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基本消失,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其患病率仍居高不下。中国80年代的大面积调查资料证实:3岁以下小儿总患病率为40.7%,北方由于寒冷季节长,日照时间短,患病率多在50%以上,河北省达61.75%,而南方为13.7%~16.2%。80年代后期,各国经济发展增快,高大建筑、工业废气、煤烟灰尘亦相应增多,使小儿接触阳光中紫外线的机会和强度明显减少,致使本来一些阳光充足的国家如以色列、意大利、泰国等发病率又呈上升趋势。 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得大城市中80%的婴幼儿出现发育延缓、反应淡漠、下肢软弱、后期出现多种骨骼畸形等一系列病态,由于病因不清,命名为“英国病”、又称为“烟雾病”。100多年后,人们发现多晒太阳可减少本症的发生。Trousseau观察到服用鱼肝油是治疗本症的有效手段,并认为骨软化症就是成人的佝偻病,确定了佝偻病是营养性疾病的观点。1918年Edward用缺乏某些脂肪内所含的一种因子来哺饲幼犬,而诱导出实验性佝偻病狗,1925年,这种抗佝偻病因子被Mccllum和他的同事们命名为VD。近20年来,人们对VD的代谢、生理、生化有了较详尽的了解:VD进入人体后,贮存于血浆、肌肉、脂肪组织和肝内,在肝细胞内质网和微粒体的25-羟化酶系统作用下变为25-OHD,后者在肾近球小管上皮细胞内经1-羟化酶作用变成1,25(OH)2D,此即VD在体内的活性形式,较25-HD生理活性强100~200倍。VD和它的羟化物通过特异性α2-球蛋白运转到靶细胞。佝偻病分类尚未统一。一般将其分为2类:伴低钙血症者称钙源性佝偻病,伴低血磷者称磷源性佝偻病。晚近有人根据VD代谢和靶器官反应将其分为2组:(1)VD活性代谢物缺乏性佝偻病。因VD代谢中某些障碍导致1,25(OH)2D减少引起,如VD缺乏症、肠、肝、肾疾病引VD起吸收、羟化障碍、VD依赖症、抗癫痫药引起的佝偻病等;(2)效应细胞异常性佝偻病:由于肾小管回吸收磷缺陷引起肾性低磷血症。常无低血钙和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如范可尼综合症、肾小管酸中毒、遗传性原发性磷血症、非内分泌性肿瘤伴低磷血症性佝偻病等。Fraser根据病程将本症分为3期:轻症佝偻病变化及低血钙期、血钙正常而血磷下降期、血钙和血均下降期。1986年5月,中国卫生部颁发了《小儿四病防治方案》,提出了本症的诊断和分期标准:初期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骨骼改变、血生化检查及X线检查有轻度异常;激期除精神、神经症状外,有明显的骨骼改变体征、显著的X线异常和血生化异常;恢复期:临床症状渐消失,骨骼X线片和血生化指标先后恢复正常;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后,仅遗有骨骼畸形。除直接影响运动系统发育外,佝偻病所引起的其它脏器功能异常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有人观察到不同阶段的佝偻病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下降,PHA、OT反应,E花结率显著减低,血IgA和血浆纤维结合素(Fn)水平亦低于正常,提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受损,易致反复感染和使其他疾病的病程延长。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可能和钙磷代谢障碍、继发缺锌有关。有人通过病解发现:本症病儿脑组织肿大、苍白、变软变脆、脑脊液压力增高。Jong亦曾记录佝偻病患儿有良性颅高压表现,VD治疗后好转。作者认为此类症状由钙磷代谢紊乱、影响细胞内能量利用、细胞膜结构及细胞内离子浓度,从而引起脑水肿和假性脑瘤表现。Khajavi等还观察了30例住院的严重佝偻病病儿,发现全部病例均合并有肺部异常,多为弥漫性间质肺炎样改变,少数可有肺不张。笔者将这种佝偻病所致的肺部改变称之为“佝偻病肺”。俄国学者还发现本症可影响甲状腺功能,T3、T4浓度在活动期减低,恢复期渐升高,TSH正常,说明影响的部位在甲状腺组织本身而非脑垂体。骨骼X线摄片仍是佝偻病的重要检查手段,甚至有人认为无肯定的骨骼变化就不能诊断为佝偻病,但其在早期的诊断价值有限。血钙、磷、AKP检查亦是传统的实验室指标,但因为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目前公认,体内VD缺乏的最好客观指标是血25(OH)D和1,25(OH)2D水平测定,前者正常浓度为15~35ng/ml,后者约30~60pg/ml。血中VD代谢产物的水平直接反映了VD及钙、磷的代谢情况,国内外报导日光浴和VD的补给可提高体内25(OH)D浓度。两者呈直接正相关。近年来还有人发现VD可影响肾小管对氨基酸的重吸收,因此尿中氨基酸浓度亦是评价VD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当VD缺乏时尿中氨基酸浓度升高。本症的治疗主要是补充VD,但给予VD的剂量颇不统一。传统突击疗法:活动期肌注VD120~180万U;苏联教科书中建议中、重度佝偻病每天服用1~1.6万U,总量60~80万U若出现手足搐搦症,可一次性予VD34~6万U。1986年中国卫生部推荐的剂量为VD330万U,肌注2~3次,每次间隔1个月。近期有学者建议:(1)最好用一般剂量口服;(2)用大剂量VD应有严格适应征,注射30万U/次比60万/U次更安全;(3)注射1/次大剂量后应待1个月经X线和血生活化检查判断疗效,效果不佳者应与非VD缺乏性佝偻病相区别;(4)第2次和第3次大剂量注射最好不用。近年来有人试用25(OH)D和1,25(OH)2D治疗佝偻病,但报导不多,不少学者认为VD治疗本症有确切效果,25OHD和1,25(OH)2D,并无实用价值。佝偻病骨骼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缺钙,而中国人群钙摄入量常低于营养标准,因此在补充VD的同时,每日补充200~500mg钙有利于骨的钙化。但补钙过多可影响铁、锌的吸收。除补充钙以外,还有人认为补入适量的维生素A、B、C有利于改善症状,促进骨骼的发育。预防本症应以日光浴为主。Specker用紫外线光度计准确记录照射时间,结果发现儿童夏季每周户外照光469min只能使25OHD提高到23ng/ml,中国陈氏给母乳喂养儿日光浴63min/d达2个月,血浆25OHD渐下降,而实验组日光浴116min/d,2个月后25OHD上升至38ng/ml,除日光浴外,母乳血25OHD水平和婴儿血25OHD相关,乳母每日服VD2000U,可使婴儿血25OHD上升,其效果与婴儿自服VD400U和相仿。Ala-Houha认为:每日给婴儿800UVD可使25OHD和血钙、磷水平维持在正常水平。未成熟儿由于消化道受体对活性VD感受性低下和羟化酶活性不足,因此佝偻病患病率较高,1985年,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认为早产儿最低VD摄入量不应少于500U,而1987年European Society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ESPGAN)认为应800~1000U方可达到预防目的。佝偻病是儿科常见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仍有较高患病率,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大面积的预防、降低本症发病率仍是这些国家儿科医师的首要任务。目前,治疗剂量尚未标准化,主要原因是缺乏治疗后血25OHD的动态变化资料,因此,长期、系统地观察肌注VD后血中25OHD、钙、磷的变化已成为当务之急。此外,对低磷佝偻病、佝偻病和遗传的关系、佝偻病对全身多功能的影响等均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都鹏飞副教授、杨正修教授撰;朱子杨审)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