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向日葵霜霉病菌生理小种 |
释义 | 【向日葵霜霉病菌生理小种】 向日葵霜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由种子与土壤传染的病害,在欧洲国家,它的发病率曾度高达93%,造成毁种绝收。60年代初,中国刘惕若首次在黑龙江省发现此病,以后相继在吉林、辽宁、新疆、贵州、北京、山西、内蒙古等11个省、市、区发现。 向日葵霜霉菌的生理小种鉴定 向日葵霜霉病的病原菌是霍尔斯单轴霉,以卵孢子在病残体、病种子及土壤中越冬,是系统性侵染病害,病菌可侵染危害植株的根、茎、叶、花和果实。在田间从幼苗至成株都有症状表现,可引起幼苗猝倒、矮化、茎细弱,叶片畸形皱缩或变黄,有的产生褪绿斑,最后不形成花盘或只形成小花盘,多不能开花结实。1980年以前,国际上只鉴定出两个霜霉病菌的生理小种:一个是1971年W.E.Sackston鉴定的1号小种(欧洲小种),流行于欧洲和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部分地区;另一个2号小种是Zimmer和Kinman于1972年鉴定的,也叫红河小种。1981年,Carson和Fick报道在美国中北部地区出现另一个新的生理小种,即3号小种,这个小种目前遍布于欧洲、北美、南美、亚洲等许多国家。4号小种是1985年由T.J.Gulya在美国北达科他州认定的,是目前北美洲的优势小种。国际上至今还未培育出能抗4号小种的杂交种。1988年,由Ljubich等人鉴定出5号小种,这个小种是一个高毒性的温室突变体,至今尚未在大田中发现。1990年Gulya和Sackston报道了法国Lanres地区的霜霉菌样为6号小种;阿根庭的菌样是另一个小种,即7号小种。8号小种也是1990年由Gulya和Sackston鉴定的。这8个霜霉菌生理小种目前多存在于北美洲,其中美国有2、3、4、5、7、和8号6个生理小种,以4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其次是3号小种,主要分布在北达科他、南达科他和明尼苏达3个州。南美洲的阿根庭目前有2、3号和7号3个小种,以2号小种为优势小种。1号小种(欧洲小种)在欧洲目前仍然是优势小种,在向日葵主产国家均有存在。保加利亚有1号和4号小种;匈牙利有1、3、4号和7号小种;意大利有1号和3号小种;西班牙和南斯拉夫只有1号小种;法国有1、3、4号和6号4个小种。亚洲国家,印度目前鉴定有2、4号两个小种。在中国,1989年吴天平等人鉴定白城地区向日葵霜霉菌为1号小种(欧洲小种)。1990年,李子钦收集了山西省忻州地区3个不同地方的6个霜霉菌样,在美国北达科他州T.J.Gulya的实验室进行了鉴定,确认该地区的菌样均为3号小种,其他地区尚有哪些小种类群以及中国的优势小种目前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明确。抗霜霉病的遗传基因 至90年代初,国际上已知或推测的抗霜霉病的遗传基因有10个,常用的鉴别寄主和抗性基因及其对8个生理小种的反应如下表所示:表1 向日葵品系对已知的8个霜霉菌生理小种的反应 注:S感病,R:抗病,SEG:有分离2号、6号和7号3个生理小种间非常相似。RHA-274和大多数其它抗2号小种的品系都能抗6号小种,但DM-2和RHA325只能抗2号小种,却感染6号小种,这是目前仅有的两个能鉴定出6号小种的品种。7号小种与2号、6号小种也相似,RHA174和有关的品系都抗这3个小种,而DM-2对6号,7号小种的感病性是一致的,只有RHA-325是感染6号小种但抗7号小种,能将这两个小种鉴别区分开的品种。以前的遗传基因谱是RHA274和DM-2都含有pl2基因,这个基因控制着对1号和2号小种的抗性(Miller和Gulya,1987),而DM-2感染6号小种,因此RHA-274一定具有另一个控制抗6号小种的基因,这个基因可能是第9个抗性基因。由于RHA-274和RHA-325都抗7号小种,而DM-2却感染7号小种,假定pl9基因仅存在于RHA-274品种里,则显而易见RHA-274和RHA-325都具有另一个抗性基因,这个基因推测为pl10。霜霉菌生理小种命名 自1980年以来,已知的或推测的抗霜霉病的遗传基因数已从2个增至9个,而对霜霉菌小种的理论上划分的数目可能增加至519个(2n,n是抗病基因数),这就需要一个信息容量更大的、更适用的小种命名体系。为了给能在基因对基因体系中被区分开的小种命名,以利于植物育种家和流行病学家及世界各地的其他人的应用,1990年W.E.Sackston等提出了关于建立国际霜霉菌小种命名体系的建议。这个建议是以各个生理小种能克服的抗病基因为基础进行命名的,如北美2号小种能制毒于p11抗性基因,命名为1号小种。根据这一命名体系,北美1~6号小种重新命名为:1号(o)、2号(1)、3号(1,2)、4号[1,2,5(cl)]、5号(1,2,5)、6号。霜霉菌小种变异及抗病育种前景 1991年,Gulya和Sackston对11个国家的33个向日葵主要品种进行了抗性测试,结果发现33个杂交种中有70%抗2号小种,仅有26%抗6号小种,所有的品种都感染4号小种。所以,如果4号和6号小种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流行,应用品种的抗病性来防治霜霉病的有效性将会降低,尽管如此,培育一种能抗所有8个小种的向日葵品系仍然势在必行。从3个野生向日葵衍生出来的抗所有霜霉菌8个小种的美国农业部品系:HA-335,HA-336,HA-337,HA-338,HA339,RHA-340,HA-R4和HA-R5,对促进向日葵霜霉病的抗病品种选育是有效的(Miller,1988),可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品种选育程序中去,这些品系具有抗4号小种的3个新基因(Miller和Gulya,1991)。在中国向日葵产区引进的国外品种,如前苏联的派列多维克、罗马尼亚的列克尔德,都明显地感染霜霉病。农家品种如山西的三道眉、黑龙江的黑老嘴,也不同程度地感染霜霉病,所以该病在中国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霜霉菌的毒性变异强调了向日葵杂交种需要结合新的基因,同时利用几个杂交种病害抗源的多样性和诱导不同基因,能降低该病原的遗传破坏性。因此,未来的向日葵育种工作者要充分利用pl6、pl7和pl8这3个抗性基因来培育新的杂交种。育种家们力图发现抗霜霉病基因,并将其转育到向日葵品系里去以生产杂交种,这就必须了解在准备种植那些杂交种的地区可能出现什么小种,方可使其抵抗不同小种的侵袭。在国际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品种抗4号小种,而4号小种在美洲、欧洲及亚洲均有发生,特别在北美洲选育抗4号小种的品种是育种家急待解决的课题。向日葵霜霉病的抗性受显性单基因控制,其抗性基因存在于野生种中,从3个野生种衍生出来的抗所有霜霉菌8个小种的8个品系是未来育种的有效育种材料。霜霉病的抗性研究表明,向日葵野生种对培育新品种和改良栽培杂交种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向日葵野生种不仅抗霜霉病,对锈病和菌核病也具有抗性。【参考文献】:1 刘惕若.向日葵霜霉病——我国向日葵的一种新病害.植物保护学报,1963,2(1):562 冉俊祥.向日葵病害种类分布和防治.国外农学——向日葵,1991,(4):1~73 Sackston W E,et al.A.Proposed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Designating Races of Plasmoparahalstedii,Plant Disease,1990,74(9):721~7234 Miller J F,et al.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to race 4 of downy mildew derired from interspecififc crosses in sunflower.Crop Science,1991,31(1):40~435 Gulya T J,et al.New races of the sunflower downy mildew.Pathogen in Europe and North and South America.Phytopathology,1991,132:303~3116 Gulya T J,et al.Sunflower Downy Mildew Race Distribution in North Dakota and Minnesota.Proceedings:Sunflower Research Workshop,1991,(1):3~57 吴天平,等.我国向日葵霜霉病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定初报.第三届全国向日葵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9(内蒙古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李子钦、张建平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