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北冰洋自然地理
释义

【北冰洋自然地理】
 

拼译:physical geography of Arctic ocean
 

北冰洋地处北极圈以北的北极地区,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面积1310km2,为世界最小的大洋。北冰洋平均深度为1130m,最深的利特克海沟5449m。北冰洋是一个近于封闭的极地海洋,因而气候极度严寒,造成洋面广布常年不化的冰盖、浮冰和冰山。北冰洋底大陆架宽阔,其面积竟占整个大洋总面积的1/3强,几个不深的海盆(一般3000~4000m)被几条海岭分隔开,其中最突出的海岭是纵贯北冰洋中部的罗蒙诺索夫海岭,而属于大洋中脊性质的加克利亚海岭xр.гaккeля与大西洋中脊海岭在冰岛连接,向北穿过南森海盆直到勒拿河口附近,但其宽度、高度、裂谷发育等都表现为不健全而幼稚的特点。

英文Arctic ocean(北冰洋)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而俄文Сeвepный Ледовйтый Окeaн,意译即北冰洋。世界上最先将北冰洋划作独立大洋的是德国(后移居荷兰)地理学家瓦伦纽斯(B.Varenius),他在《通论地理》中明确将北冰洋与其它大洋同等平列。1845年,在伦敦地理学会上被正式承认北冰洋的名称。后来,许多学者将世界洋只划作3个,把北冰洋只作为大西洋的属海。从20世纪30年代起,又重新将北冰洋独立划分出来。目前,一般国家都将世界大洋划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北冰洋的形成,在地质史上是比较晚近的事。大致在中生代(2.25亿~0.65亿年前)时期,它还只是泛大洋(古太平洋)的1个海湾,称为博雷利斯湾。可能直到距今0.25亿年前(更新世),现今北冰洋的海盆才逐渐连接起来,北大西洋的海水才大规模地与极地区的海水互相交流。直到第四纪大陆冰川消融,才形成北冰洋今日的轮廓。

开始认识北冰洋的人,应是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因为他们早在5000~6000年前已在北冰洋沿岸生活,他们在北冰洋边海划着独木舟捕猎海豹、海象、北极熊;赶着狗拉雪撬远距离捕猎北极狐、驯鹿等兽类,因此,他们很早就对北冰洋的海水、海冰、气候、生物等基本情况有一些了解。在公元18世纪以前,当时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日德兰半岛的诺曼人,他们为寻觅捕获渔类和海兽、从事商业贸易,甚至进行冒险和海盗活动,在北方绕过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进入白海,在10世纪以前,他们已横渡大西洋北部并到了冰岛和格陵兰。这说明诺曼人对大西洋与北冰洋之间的海域状况早已有相当的了解。到15世纪后期,英国、荷兰的工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需要扩大对外贸易、特别是对东方的印度和中国的商业贸易,但是当时从大西洋经印度洋或太平洋通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已控制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手中。因此,迫使英、荷向北冰洋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由于北冰洋海域地处高纬,有漫长的寒冬和永夜,常有非常恶劣的暴风雪天气,海上冰丛拥挤、浮冰漂移,在这种条件下,要想顺利地找到通往中国、印度的航路,是十分困难的。据一些材料了解,16世纪以来,英国、荷兰、俄国等,先后有不少探险家、航海家、科学家甚至海军军官率领探险队对北冰洋进行探险和调查。如1576~1578年英国M.弗罗比瑟率领的两首船曾到达格陵兰岛以西的巴芬岛附近。1585~1587年J.戴维斯曾到达格陵兰岛西侧海峡的72°12′N的纬度,因受浮冰和浓雾的影响才不能继续前航。现已将该海峡命名为戴维斯海峡。1610年以英国探险家哈德孙(H.Hudson)为首的探险队曾航行探险到北美大陆北面的哈德孙海峡和哈德孙湾的北冰洋海域。1615年巴芬(W.Baffin)等组成的探险队曾先后探测了掃桑普敦岛(南安普顿岛)以北的水道。探险队认为,由于冰块、浅滩甚多而又缺少洋流的情况下,是没有通路的征兆。第2年,该探险队再次通过格陵兰岛西侧探寻,虽到了史密斯海峡、忠斯海峡和兰开斯特海峡,但终因遭到重重浮冰的困阻,根本无法通行,只好返航。现在的巴芬岛和巴芬湾的名称即来源于W.巴芬的名字。1631年,英国福克斯对哈得湾西部和南部作了进一步考察,并发现了该湾以北的福克斯海峡、福克斯湾和巴芬湾西南的福克斯半岛。以后200余年的时间,虽也有一些探险队企图通过“西北航路”(北冰洋靠北美大陆一侧)的探险航行,但均末获得成功。一直到1903~1905年的挪威阿蒙森(R.Amundsen)率领的探险队驾驶着“伊瓦”号汽艇,通过巴芬湾,曲曲折折穿过很多冰海和海峡,最后穿越白令海峡抵达了北美西海岸的旧金山。成为世界上第一支乘船通过“西北航路”的探险队。

在探寻“西北航路”的同时,英、荷、俄等国也先后派遣和支持一些探险队去寻找“东北航路”(北冰洋邻近欧亚大陆的海域)。16世纪中叶,英国先后派出威劳比(1553)、勃罗(1556)和庇特(1580)率领的3支探险队探寻前往中国的“东北航路”,但因遭暴风雪和严冬的侵袭,最远只到达新地岛。16世纪末,荷兰人巴伦支(W.Barents)曾多次率领探险队在欧洲以北的北冰洋海域,向东向北探寻,他们曾到达了熊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和新地岛,并对这些岛屿间的海域进行了探测和调查,他们虽经艰苦努力仍无法穿过环境极端严酷的喀拉海,而巴伦支于1597年却在探险途中病逝。为纪念巴伦支的功绩,后人将他探险调查过的这一海域,命名为巴伦支海。1648年由迭日涅夫(С.Дежнев)率领的探险队驾驶几条独桅小船从北冰洋岸的科累马河口出发,在浮冰间隙之间艰难的东航,经过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绕过亚洲东端的“东角”而到达白令海西北的阿纳德尔河口。现已将“东角”改称“迭日涅夫角”。1728年白令(von.Bering)从堪察加半岛乘船穿过亚洲和北美洲之间的海峡进入北冰洋,从此,探明了北冰洋与太平洋间的通道。1733~1743年的10年间,由俄国海军总部组织了“大北方探险队”,由许多单独的海上和陆上分队组成。在俄罗斯北部诸大河口均建有基地,对北冰洋的俄罗斯各边缘海进行探险和考察,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各考察海区的海况、冰情、水文和天气气候状况,还收集了部分沿岸的动、植物资料。然而,最终仍未真正探明从大西洋向东经北冰洋进入太平洋的“东北航线”。

第1支征服“东北航线”的探险队是“瑞典北极探险队”。该探险队由芬兰人А.3..诺登舍德率领。1878年,乘300t的“维佳”号海船由挪威北部特罗姆瑟港出发,进行“东北航线”探险。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奋力东进,当严冬初夜来临时,已到楚科奇半岛北边的科椰铁湾,只得在此熬过漫长和严寒的冬夜。第2年夏天才穿过白令海峡抵达太平洋岸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海参崴。

1932年,由前苏联О.Ю.施米特和В.Ю.维泽率领的“西伯利亚科夫”号破冰船,用2个月时间完成了从阿尔汉格尔斯克直达海参崴的航行,实现了不需在中途过冬而在一个航期中完成“东北航线”的驶航任务。

对北冰洋中部海区调查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首推挪威的南森(F.Nansen)。1882年南森即开始研究高纬度海洋动物的生活特性,1888年首次以雪撬横穿北冰洋中最大岛屿-格陵兰,并研究了格陵兰岛爱斯基摩人的生活。1893年“弗拉马”号小海船从挪威出发,沿北冰洋岸向东进发,经过巴伦支海、喀拉海并绕过切柳斯金角,进入了向极地漂移的浮冰中,在缓慢的漂流过程中,特制的“弗拉马”号海船经受住了浮冰的碰撞和挤压,直到1895年3月,才漂流到84°04′N、102°E。此时,南森认为海船已漂到离北极相当远的地方,决定离船步行去北极,然而因海流将脚下的冰原带向西南方,在冰上的艰难跋涉,难于到达北极,只好放弃而返回。南森所率领的“弗拉马”号探险队在3年的北极海域的探险中,进行了11次水深测量,测得水深变动于3400~4000m之间,并收集了有关北冰洋的洋流、浮冰、气象等许多很有价值的资料。南森著有《北极盆地海洋志》、《北极海深特征》、《远北区》、《格陵兰横越记》及《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等书,对北极和北冰洋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已将南森探险队探测过的北冰洋海盆命名为南森海盆。从20世纪30年代起,前苏联在北冰洋海域扩大了探测考察范围。1937年建立了“北极漂流站”,其中最著名的是“Г.谢多夫”号破冰船的漂流考察探测。该船在北冰洋中漂流考察了812天(从1937年10月至1940年1月)。曾漂达N86°39′5”的高纬冰海,这里距北极只有320km。“Г.谢多夫”号对北冰洋辽阔的海域进行了水深、海底地貌、海流、地磁、气象、冰情等多方面考察。根据此次考察所获资料与南森“弗拉马”号考察资料对比分析,发现了从本世纪起北极气候开始转暖。据K.C巴季庚的分析:在“Г.谢多夫”号和“弗拉马”号漂流最相符合的地区中,“Г.谢多夫”号所记录的平均气温要比“弗拉马”号所记录的平均气温高4.1℃。在冬季,从9月到2月,这种气温差达7.5℃。“弗拉马姆”号的漂流期中,水面冰冻的最大厚度为3.7m,而我们漂流期中,大约在同一区域水面冰冻的最大厚度为2.5m。前苏联为了在北冰洋中部北极附近进行科学观测,曾于1937年5月在89°29′N,78°W点建立了第1个北极科学观测站。原计划该站观测一年时间,但建站的冰原却不断移动,到1938年2月19日(计274d)“北极”科学站已漂移到远离北极的70°45′N,19°48′W的地方。科学观测站只好由“太梅尔”号破冰船和“摩尔曼人”小艇接回前苏联。1937年6月,前苏联“安特-25”飞机从莫斯科经北极上空、加拿大北极群岛西部飞抵美国波特兰。此后,苏、美等国都相继派飞机飞越北极上空。1953年5月,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DC-6B”型飞机由挪威奥斯陆起飞,越过北极到达日本东京,这是穿越北极的大型民用航空客机首航成功。由于飞越北极的航空线是联结欧、亚、北美三大洲的捷径,所以从1959年起,已先后开辟了联结西欧、北欧与远东间的多条航空线穿越北冰洋上空。

60年代以来,美、苏、加等濒临北冰洋国家,对北冰洋的调查、研究和监测更加重视。1958年,美国潜艇首次从北极冰原下面穿过北冰洋。1970~1976年,美国加拿大利用人造卫星和浮标等技术,在北冰洋进行了“北极动力学联合实验”。前苏联先后建立了数个浮冰漂流站,用几十艘破冰船对北冰洋进行了广泛而多学科的调查监测,且在1977年8月用“北极”号破冰船到达了北极点,开辟了穿过北冰洋的新航线。另外,英、法、日、德、比、丹、挪、瑞(典)、芬等国,也多次到北冰洋考察。据统计,世界各国已有200余艘破冰船,在北冰洋进行了300多航次的考察和探测,获得了多方面的观测资料和研究成果。现在对北冰洋的海水深度、海底构造、海底地貌、海底沉积、海水温度、盐度、密度、海流、海洋气象、海洋生物、海底矿藏以及航运条件等基本特征,都有了一定了解。但直至今日,对整个北冰洋的调查、研究和认识,都远不如人们对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那样全面和深入。

鉴于北冰洋恶劣的自然环境,今后除了对一些边沿海域进行人员直接调查研究外,应充分利用飞机、卫星从高空进行遥感遥测;利用浮冰漂流站建立有人与无人多学科多功能仪器监测;还可利用潜水器、潜水机器人在冰原下进行调查研究,探明其自然资源,掌握其海上气象变化、浮冰消长和运移的规律,为开发利用其资源、发展航运和航空事业作努力,以便更好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Heezen BC,et al.national Geog Magazine,1971

2 Пyщаpовский ЮМ.гeотeктоника,1976.2

3 Богдaнов Д В.ГeогрaФиямupового океана,м,1978

4 毛汉英.北冰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5 Логвинeнко H В,Физическaя Гeогpaφия Миpового окeaнa,1980

6 玛丽.A.麦克惠民著.南北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高玉香,等译.北京:海洋出版社,1981

7 Кanшa А.П.Ceвepный öeдовитый И юсный окeaн,П.1985

8 于效群,等.海洋科技发展概况.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9 Пeонтъев О K著.世界大洋自然地理.李志国,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福建师范大学吴廷辉副教授撰;林庸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7/5 17: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