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下消化道出血诊断及处理的新进展
释义

【下消化道出血诊断及处理的新进展】
 

拼译:the new progr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leeding from low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随着对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病因认识的深入和一些检查方法的改进,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展迅速,使过去一些认识不清的病因得以明确。由于现在检查手段的进步,如纤维结肠镜、选择性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的广泛应用,使得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诊断率不断提高,为出血病因诊断和病灶定位解决许多难题,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直接有效的依据,因而提高疗效。

下消化道出血指Treiitz氏韧带以下50cm肠管内的出血(内痔、肛裂除外),其解剖部位为小肠(空肠和回肠)、结肠与直肠。

出血分型:(1)隐匿性出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贫血,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2)显性出血:指排出鲜血或暗红色血液,出血量一般较少。(3)急性大出血:指失血量100ml/h以上,如不及时控制,可致失血性休克。

病因: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如表1所示。目前临床上认为肠道恶性肿瘤、息肉及炎症性病变引起者为最常见。

表1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Leicester等曾按年龄(1)儿童和青年,(2)中年和60岁以上者常患的各种疾病分类。Timofhy则分为小肠病变和大肠病变两大类。虽各种病因均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但发病率差异很大,中国上海华东医院刘绍魁统计该院通过纤维结肠镜检查507例下消化道急性出血或显性出血发病率,见表2。

表2 下消化道急性或显性出血发病率

在西方国家的下消化道出血病例中,有10%的40岁以上和35%的60岁以上的病人是患憩室和憩室病,约15%并发出血,大出血<5%。20%恶性肿瘤病人可发生严重出血。

诊断

1.病史和体检:询问病程长短、便血和大便的关系,有无既往类似发作史,过去有无自发出血倾向,嗜酒史、慢性肝病史、放疗史和化疗史等。体检,应注意有无肝脾肿大,腹部可否触及肿块与压痛。应注意有无粘膜或皮肤色素异常沉着(Peutz-Jeghres综合征)。有无表皮囊肿或骨癌(Gardner氏综合征)。

2.直肠指检:80%以上的直肠癌被查及,应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不作此项检查是直肠癌被漏诊的关键原因。

3.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对诊断下消化道出血阳性率较高,并可诊断及排除直肠、乙状结肠其他病变出血,而又因检查系非损伤性检查,应作为常选用检查项目之一。大约70%的结肠癌可被查出。

4.X线检查:是目前患者痛苦较少的辅助检查方法。钡灌肠和结肠对比造影,在闭路电视下让病人多次翻动,采取不同的体位摄片,可以显示病变的大体轮廓,但定位较困难。微小病灶则无法发现,但可以观察到结肠功能的改变,可弥补内窥镜的不足。

5.纤维结肠镜检查:对拟为结肠、直肠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应为首选检查项目,因它可以定位、活切定性,亦可作排除结肠、直肠出血疾病的鉴别诊断,而再采取其它措施检查小肠的出血疾病。因下消化道出血多见于上述部位,部分病例可以应用纤维结肠镜进行治疗。

6.选择性肠系膜、腹腔动脉造影:此项检查只适用于出血量0.5ml/min者。除作为诊断方法外,还可通过导管滴注血管加压素或进行栓塞治疗。注入美兰可显示肠管切除范围。

7.放射性核素检查:当出血量>0.5ml/min时可用99m锝体外标记的红细胞显示出血部位。

8.B超及CT检查:其作用在于明确病变侵犯小肠、结肠的深度,向肠壁外蔓延的范围和远处转移的部位,从而进行肿瘤分期,并为是否选用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随医学的发展而逐渐增多,现介绍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步骤,如图1。

图1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步骤

处理 10余年来已有纤维内镜、核素扫描、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超选择性经动脉导管注入血管收缩剂或栓塞剂、高频电灼、激光和微波等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既往认为是常规方法的急诊剖腹探查术和盲目结肠次全切除术已不采用,而代之以术前明确诊断以择期手术,减少了手术的盲目性,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手术死亡率。处理原则如下:

1.急性出血病人的一般治疗:(1)纠正血容量、输血、输液、防止出血性休克。(2)适当的必要检查以排除上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出血。(3)血液的实验室检查以鉴别血液系统疾病。(4)做好术前的常规准备

2.诊断明确的下消化道出血,对反复出血者或40岁以上者可根据诊断是恶性肿瘤还是良性疾病采用急诊手术、限期手术或择期手术而达到根治或切除病灶止血的目的。

3.非手术疗法:根据病变性质不需切除病灶,局部止血方法有:(1)局部喷洒药物:对溃疡出血或粘膜渗血可经纤维结肠镜插入导管,对准出血病灶喷洒止血药物。常用药物有8mmol/L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溶液,一般疗效佳;5%~10%孟氏液,具有较强烈的收敛、闭塞血管及凝固血液作用。还有聚氯酯、环氧酯等组织粘合剂,亦有止血作用。(2)局部注射疗法:溃疡等患者出血时,可经内镜插入粘膜内针局部注射药物,亦可达到控制出血的目的。常用1∶1000肾上腺素5ml注入出血灶血管周围粘膜下。亦可注射纯酒精,一般剂量不超过0.6ml,不宜注射过深。(3)高频电凝止血:对微小出血灶效果满意,需经内镜进行。有肠道穿孔及再出血等并发症。(4)内镜下圈套或高频电凝切除息肉:以息肉蒂直径细长者效最佳。(5)激光止血法:本法止血优于高频电凝止血效果,功率过大可能发生肠穿孔,若同时注射二氧化碳可减少并发症。(6)经动脉导管治疗:①灌注药物:动脉造影显示出血部位后,可经导管滴注药物,常用药物首选脑垂体后叶素,亦可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麻黄素、Vasoprcssin等,止血总有效率达80%~90%,此法对炎症性肠病及凝血机能障碍疾病效差。另外对侧支循环血供好的部位病变,止血可能无效。②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只有在下消化道出血、手术相对禁忌、药物止血无效的情况下才选择此法,目的是有可能挽救病人的生命。本法可因血栓阻塞血管或形成血栓而致肠坏死。临床一般情况下较少采用。

4.急诊剖腹手术探查治疗:经各种非手术治疗仍未达到止血效果,约有10%~25%患者需急诊手术治疗。掌握手术时机至关重要,否则预后很差。盲目剖腹探查下消化道出血的失败率可达60%~70%,应严格掌握指征。

(1)手术指征:①短期内出血较多,很快出现休克或24h内输血总量超过1000ml,血液动力学仍难维持稳定者。②大出血不止或止血后再出血者。③大出血后合并肠梗阻或肠穿孔者。④出血原因不明并伴有严重全身性疾病者,如晚期肝硬化、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者,更应掌握手术时机。

(2)手术方法:①肠切除、肠吻合术。切除出血病灶,行肠吻合术,为治疗下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措施。②血管结扎术:对结肠、直肠病变引起不易控制的大出血而又不能耐受大手术的病人,可行肠系膜下动脉、髂内动脉或直肠上动脉等结扎术以达到控制出血目的。术后一般可有侧支血循环供血,较少发生肠管坏死。

(3)术中注意事项:①术中探查如同时发现两种可能造成出血的病变,而又不能明确哪一种病变为出血原因,手术时应兼顾。②不能确定出血原因时,不宜采用盲目肠切除术。此手术患者病死率高达20%,再出血率达28%。③术中不能只满足发现一处出血,应进行肠道的全面检查,特别是肿瘤病人,多源性大肠癌患者出血发病率已达2%~6%,应引起警惕。

【参考文献】:

1 刘绍魁.普外临床,1988,3(5):283~284

2 王钦尧.实用外科杂志,1990,10(11):564~565

3 尹伯钧,等.实用外科杂志,1990,10(11):570~572

4 石美鑫,等.实用外科学.北京:人民发生出版社,1992.843~846

(安徽巢湖地区医院倪受松主任医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6: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