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麻风病原体 |
释义 | 【麻风病原体】 拼译:leprosy pathogen 麻风病原体于1871年被发现,由于其发现者为韩逊(Hansen,1841-1912),故亦称为“韩逊氏细菌”。在很久以前,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已认识到麻风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为了防止麻风病的传播,在4世纪时,中国医学家葛洪在其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里,已记载了让麻风病患者独居的措施;唐代,则有类似麻风病人隔离所的“疠人坊”,但人们对麻风病的病原体却一无所知。为了捕捉麻风病的病原体,从19世纪40年代起,就先后有人进行探索,有的人还勇敢地在自己身上做试验。1844年,当时对麻风病颇有研究的挪威学者丹奈尔逊,曾将麻风结节接种于自身,但无任何发现。数日后,他又把麻风患者的血液,分别接种于自身和志愿试验者的身上,结果仍无所获,后经多次类似的试验,均无所获。为此,他的学生韩逊继续进行研究,1871年,他在麻风患者的病变处,取出微小的组织,经过染色固定措施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终于找到了麻风病的致病菌,因这类病菌形似棒状,所以,称这种病原体为麻风杆菌。人们为了纪念韩逊,又称此病原体为“韩逊氏细菌”。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