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中药大黄的现代研究
释义

【中药大黄的现代研究】
 

中药大黄按照《中国药典》的规定,指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鸡爪大黄)和药用大黄(川大黄)。但据高作经等(1975)报告,中国大黄属植物中的18种、2变种有药用记载,包括其他文献所述,药用大黄属植物超过20种。其中如藏边大黄、天山大黄、华北大黄(波叶大黄)等也都有开发利用的前景。

大黄的现代植物学研究大致起源于18世纪初,到20世纪初叶告一段落,但并未结束。如最近胡世林等报告的围场大黄,就是一个新的品种。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深入研究。

大黄的功能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至《证类本草》而趋于完全,基本可以概括后世中医临床用法:“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大约公元10世纪,中国大黄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亚、欧洲。在欧洲,大黄主要用于缓泻通便。因而大黄药效的现代研究也以致泻作用为起点。20世纪40年代以前,认为大黄的致泻成分主要是大黄素(国内文献称为大黄苷)和大黄酚(国内文献称为琪琐范酸)。Fairhairn(1947)、楼之岑(1951)先后证明大黄泻下成分为蒽醌甙类或结合蒽醌类,应是结合状态大黄酸和其类似物。1967年,宫木益雄等首次自大黄中分离出番泻甙A,并证明其具有泻下作用,开创了大黄研究的新局面。但据J.D.Hardcastle等研究,即使将富含番泻叶甙的番泻叶浸膏注入人的结肠,也不能使肠运动亢进;如把浸膏与粪便或大肠杆菌一同孵育后再注入肠管,则肠管运动亢进;注入大黄酸酸蒽酮,也可使肠管运动亢进。难波恒雄、佐佐木和子等都认为,投予番泻甙后,在肠管内由于细菌作用生成的大黄酸蒽酮才是泻下的直接作用物质。服部征雄、难波恒雄等的实验资料证明,并不是所有肠内细菌对番泻甙都有同样作用,已知楔型梭状芽孢杆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幼分裂小杆菌都有类似作用。目前,也有人提出证据,对番泻甙的作用有疑议(津久井诚等,赤掘昭等)。然而中医从来不把大黄单纯作为通便致泻的药物,现代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还认为大黄是重要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用于治疗高热感染如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肝炎、细菌性痢疾;出血性疾病如上消化道出血、脑出血、鼻出血;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胆系感染、肠梗阻;急重症如尿毒症、肝昏迷、烧烫伤等。

周晓明等(1988)报告,大黄的主要成分蒽醌衍生物对兔肾髓质的Na+、K+-ATP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张英华等(1990)报告,大黄制剂对小鼠红细胞膜的Na+、K+-ATP酶活性及氧化磷酸化均有显著抑制作用。袁振铎等也报告(1990),大黄浸液对正常人红细胞钠泵活性有抑制作用,从而抑制Na+、K+-ATP酶的活性。郭昌燕等(1986,1988,1989)先后报告,大黄制剂能降低感染性发热家兔第3脑室中前列腺素E(PGE)和cAMP水平;影响兔肾髓质中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前列腺素A2、D2、E2、F2a、血栓素B2(TXB2)的生物合成。Na+、K+-ATP酶活性、氧化磷酸化都与体内能量代谢直接有关;PGE则是中枢体温调节有关的介质。至此,大黄清热、解热的作用得到科学的解释。

陈琼华等(1962)报告,大黄中各种蒽醌衍生物对26种细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抵抗作用,以对各种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作用最强。王文凤等报告,试管法测定大黄和3种大黄蒽醌衍生物对脆弱类杆菌等厌氧的抑制浓度MIC,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等3种大黄蒽醌衍生物的抗厌氧菌MIC-8μg/ml与林可霉素、氯霉素、甲硝唑相近。芦荟大黄素更为接近。王淑如等(1977)报告,大黄素可与DNA结合,从而抑制DNA的生物合成,认为这可能是大黄素抗菌、抗癌作用的机制。R.Anton等(1980)认为,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酚蒽酮都能与DNA紧密结合。陈琼华(1974)指出,大黄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荆庆等(1975,1976)报告,大黄对乙型肝炎抗原HBsAg有相当强的抑制作用,主要由其所含鞣质所致。也有文献证明,大黄对多种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陈琼华等(1966)报告,大黄酸和大黄素对多种移植性肿瘤都有抑制作用。王淑如等(1977)指出,大黄酸和大黄素对无细胞系统DNA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抗癌作用的机制。J.Fuska等也有报告,羟基蒽醌类能明显抑制艾氏腹水癌细胞的RNA合成。

对大黄的止血作用也有研究。杜上鉴等(1983)分离出d-儿茶素和没食子酸两个有效成分。也有报告指出,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都有明显的促凝血作用。与活血化瘀相关的抗凝血作用虽然国内外都有论文报道,但尚未见有效成分的报道。

野中源一郎报告,大黄消炎作用的物质之一可能是莲花掌甙,此成分具有相当于阿司匹林或保泰松的消炎作用。

高晓山等(1981)报告:生大黄以及多种大黄炮制品对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等的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对胰蛋白酶活性的抑制能力,每克生药相当抑肽酶4798.5单位,对α-糜蛋白酶活性的抑制能力相当抑肽酶5307.9~7398.9单位。丁燕玲(1984)分离出大黄抑制胰蛋白酶活性的成分,分子量分别为208910和11220的两种糖蛋白;还有儿茶素、没食子酸等和一种称为S1的低聚糖等抑制胰淀粉酶活性的成分。大黄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也找到了物质基础。

大黄对于尿毒症的治疗作用,1961年国内即见报道。以大黄为主要药的多种方剂灌肠治疗尿毒症已有多篇报道,其中毕增祺等(1981)以大黄为主的复方保留灌肠治疗尿毒症的论文引起广泛注意。涩谷真也等报告,大黄中的Rhatannin具有降低BUN的作用。另据大浦彦吉等报告,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大鼠,大黄水浸膏中改善尿毒症症状的成分主要是(-)-表儿茶素3-0-没食子酸盐、表儿茶素B-23,3′-2-0-没食子酸盐也有部分作用。大黄治疗尿毒症可能存在多种有效成分。

大黄苦寒攻逐,号称“将军”,虽然历代也有服用大黄养生的记载,但许多医家不敢轻用,畏其伤正败胃,戕害机体。近年来的研究资料有助于澄清这一问题。许多学者注意到大黄多成分间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或称“双相调节作用”。陈琼华(1990)指出,大黄游离蒽醌有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核酸和蛋白质合成,降低白细胞数,致突变等作用,对肝脏有毒害;大黄多糖则完全相反,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核酸及蛋白质合成、抗白细胞降低、抗突变和保肝作用。张启元认为,大黄对机体的调节作用是一个复杂问题,其作用因机体状况及药量而异。过量的大黄会使机体正常微环境失去稳态而致虚,适量的大黄则使这种不利环境逆转而恢复正常,使机体得到稳态平衡。史录文等(1990)报告,测定大黄四类15种成分的SOD活性,以儿茶精类较强,尤其是表儿茶精的SOD活性最强,莲花掌甙、(-)-儿茶精和(+)-儿茶精其次,为大黄的抗衰老作用提供了科学根据。

Zwaenepoel等(1971)、Lemli等(1977)的研究资料提示,番泻甙类可能具有导致退行性变化基因毒性作用。J.Lemij和J.Cuveete(1973)报告,从新鲜大黄、商品大黄中检出2级致癌作用物质1,8-二羟基-9-蒽酮(蒽林或蒽酚Anthralin)。上述工作引起广泛注意。中国学者作了较深入的工作,罗文毓等(1990)以最小检出限量为2ng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中国道地鲜大黄、干大黄、熟大黄及非正品大黄10批,均未检出Anthralin。李泽琳等(1990)研究青海大黄鲜品、生品及炮制品的水、乙醇、乙醚提取物,小鼠体内微核试验阴性,未发现有致突变作用;以Raji细胞激活系统为检测手段,也没有发现这些检品有促癌活性。钱耀贤等观察精制大黄片对ICR小鼠胚胎肝细胞和骨髓细胞姐妹染色体互换(SCE),未见本品有诱变效应;对Sprague Dawley大鼠也未见致畸作用。到目前为止,有理由相信,中国出产的大黄是安全的。

大黄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资料证明,大黄是一种疗效准确,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重要药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显示,中医应用大黄的传统经验包含着多方面的科学价值,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兴趣。有人称之为“大黄热”,不无道理。1990年在中国承德市召开的首届国际大黄学术讨论会,有250余人参加,收到论文278篇。D.E.Marshall收集的截止1988年的世界范围各研究领域有关大黄和大黄属论著,共得3385条目。王翘楚等在《国内外大黄研究论文题录》(1990)收载大黄医药研究论文题录1142条,大黄现代研究的热潮方兴未艾。

【参考文献】:

1 陈琼华.冶金医药情报,1990,7(3)∶88

2 张启元.冶金医药情报,1990,7(3)∶103

3 史录文,等.冶金医药情报,1990,7(3)∶94

4 罗文毓,等.冶金医药情报,1990,7(3)∶86

5 李泽琳,等.冶金医药情报,1990,7(3)∶105

6 钱耀贤,等.冶金医药情报,1990,7(3)∶97

7 高晓山,陈馥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2∶754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高晓山研究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9 13: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