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医学教育 |
释义 | 【医学教育】 拼译:medical education 医学教育是在不同水平上以培养各类卫生技术人员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属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当代医学教育,按系统结构分为初等医学教育、中等医学教育和高等医学教育,按过程结构分为医学生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现代医学教育制度起源于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大学,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就国际范围来说,大体上形成3种类型的教育制度:(1)以大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以德国为代表,其特点是医学教育同大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并重;普通教育与医学教育并重,并以普通教育为先导,建立医前教育和专业教育;(2)以医院为基础的医学教育,以英国为代表,医学院建立在医院里,注重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3)大学与医院相结合的医学教育,以美国为代表,前两年以大学为基础,实行以学科为基础的基础医学教育,后两年以医院为基础,实行导师指导下的临床见习。战后时期,就国际范围来说,鉴于卫生服务的发展对人力的需求,WHO于1948年对医学教育提出了发展数量和提高质量的目标,各国政府都致力于开办新的医学院校,以增加卫生人力的数量。据1987年WHO的报告,全世界的医学院校总数已从1950年的527所增加到1986年的1353所。年毕业生已从1955年的66200人增加到1983年的269000人。随着医学院数量的增加,全世界医生的总数也从1955年的124万人增加到1983年的250万人。60年代以前,医学院校的数量已有很大的发展。就世界大多数医学院校来说,其教学活动的组织基本上以学科为主;就方法学来说,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从1952年开始,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率先进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教学课程改革。此后,这一改革迅速向世界其他地区发展。经过近十年的教改试验,在国际范围内开始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构,形成3种医学课程模式:(1)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根据教学需要将全部课程区分为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这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医学院校所采用的课程模式;(2)综合性医学课程模式,按照器官系统或问题把相关学科的内容综合成整体,加强理论同实际的联系。据统计,70年代,30%的美国医学院,50%以上的加拿大医学院、15%的欧洲医学院、20%的日本医学院、22%的澳大利亚医学院和30%的马来西亚医学院按这种方式进行教学。(3)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根据卫生人员日常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为基础,并以解决各种卫生保健问题所必需的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课程结构为大多数按社区定向的医学院校所采用。1972年前,尽管医学院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不断增长,但是,按照传统的医学教育质量观,医学教育的重点仍然是面向医院,以疾病为中心。各发展中国家的医学教育界意识到,按照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模式培养人才,势必难以适应自身以初级卫生保健为中心的卫生服务的需求;在发达国家,由于专科医疗的迅速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医疗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医疗费用迅速上涨。因此,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目标是发展面向社区的、以预防保健为中心的新型医学教育体制。为适应上述目标,1972年WHO制订了医学教育同社会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以及卫生服务与医学教育发展相协调的政策;在1978年的世界卫生大会上,进一步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目标,并把改革医学教育、发展同本国卫生服务需要相适应的医学教育制度作为实施上述政策和目标的一种策略,在全世界掀起了新的医学教育改革高潮。综观近20年来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其基本趋势是:实施医学教育改革的策略 由于各国医学院校进行改革的内部条件(学校的传统和教师的支持水平)和外部条件(卫生服务需求)很不相同,在改革中所采取的策略也不相同。总的来说,其基本策略有三,即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或内容改革与方法改革并举。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现行的医学教育制度和课程计划主要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建立的。因此,为适应自身以预防保健为重点的初级卫生服务的需要,其改革的目标是改变传统医学教育制度同本国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其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学方法。在发达国家,医学院校毕业生面向社区不是主要问题,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以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面临的卫生问题,因此,其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方法。还有一些建校历史较长并已形成办学特色的医学院校,由于实施全面的教学改革较难为教师所接受,所以改革策略采取在保持传统医学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据1987年报告(A.Kaufman),在40所对国际医学教育改革产生较大影响的医学院中,其中14所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目标的医学院,有12所分布在发达国家,仅两所分布在发展中国家;11所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目标的医学院,有8所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仅3所在发达国家。15所以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并对教学方法同时进行改革的医学院,有10所在发展中国家,5所在发达国家。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 为适应发展中的医学科学和改变中的卫生服务需求,不论采用何种策略实施改革,其基本的方法和途径是:(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型化。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采用诸如小组教学、导师制、学生自导学习制、医学生互教互学制等所谓微型教学制度。(2)课程安排短程化。把课程从学科中分化出来,分解成以问题为中心或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多学科结合的中短程课程,缩短每一课程的学时。为利于中短程课程的安排,许多学校将1学年改为3个学期或将每学期分成若干个学段。(3)教学场所和教学方法多样化。为使教学活动同社区初级卫生保健相联系,教学活动从课堂、实验室、大学医院等扩大到可以利用的社区医院、社区卫生保健站等。教学方法采用早期接触临床、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讨论式教学、自导学习等,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第3代教具迅速发展并逐步在医学教育中应用,据美国医学会报道,1986~1987年度,全美83%的医学院校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教学内容改革的途径 为加强理论同实践的联系,教学内容的改革除调整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的课程结构、发展以器官系统或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课程外,还大力发展按初级卫生保健定向的社区医学课程,并以此作为加强医学教育同社区卫生服务相关连的主要途径。例如在美国,大多数医学院已把社区医学或家庭医学课程列入必修课计划,并在第4学年安排集中的社区医学实践,97%的医学院校还利用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初级卫生保健实践。据WHO报道,38个发展中国家的487所医学院中,已有459所把社区医学列为医学院的必修课程。在中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医学教育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据统计,中国的医学院校已从1949年的38所发展到1991年的137所,在校学生已从1949年的15234人增加到1991年的近20万人。为适应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近10年来,在医学教育的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主要成果有:(1)设立为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新学制(3、5、7年制);(2)调整专业设置;(3)进行课程改革;(4)加强预防战略,发展面向农村和城市地段以初级卫生保健为内容的社区医学教育;(5)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6)发展视听教育,广泛采用新的教学手段;(7)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方法;(8)发展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纵观国内外医学教育的发展,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际范围内医学教育和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医学院校毕业生地理分布城市化的趋势仍很严重;部分国家医学院校毕业生已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医学院校毕业生向发达国家流动的情况依然存在;医学教育同社会卫生服务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仍有待进一步解决。可以预料,为实现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爱丁堡宣言所提出的各项议题,适应21世纪卫生服务的需求,医学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将会持续进行下去。【参考文献】:1 AAMC J. Medical Education, 1984;59(11) ,22 Kantrowitz M,et al. Innovative Tracks at Established Institutions for the Eduoation of Health Personnel, WHO offset Report Publication .Geneva ,1987,1013 Richardson R,et al. Innovative Schools for Health Personnel, WHO Offset publication,Geneva, 1987,1024 梅人朗.上海高教研究,1987,2:50~525 梅人朗.上海医科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1988,1:59~616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医学教育,1990,5:1~487 西园昌久著,米亚译.国外医学(医学教育),1991,4:165~168(上海医科大学陈刚撰;梅人朗审)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