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中医诊治冠心病的研究
释义

【中医诊治冠心病的研究】
 

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胸痹心痛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冠心病在西欧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中国目前尚缺少确切的病死率数据,但呈现出增多趋势,其死亡率也升高1~3倍。病理解剖资料证明,中国冠心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较解放前提早5~10a。

胸痹心痛渊源于《灵枢·厥病篇》之厥心痛;发展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即“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固也”。《杂病广要》所述较为精确:“胸痹心痛,其病如二而一,均是膈间疼痛之称。胸痹轻者,仅感胸中气塞,心痛重者为真心痛。”在治疗方面,《金匮要略》强调以宣痹通阳为主,其所载瓜蒌薤白白酒汤和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剂,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世医得效方》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以“治猝暴心痛”,《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蒲辅周认为冠心病属虚者多,属实者少,也常表现为虚实互见、寒热错杂,治疗原则应为补虚泻实,调其不平,益气和血,顺气和血等,避免用破气破血方药损伤元气。邓铁涛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阴心阳虚”为本,“痰与瘀痹阻”为标,提出以温胆汤加人参益气除痰通心阳,或以生脉散益气养阴作为基本治疗途径。

天津中医学院二附院田芬兰主持研究“真心平”、“冠心速效散”,临床观察近500例心肌梗塞患者,疗效达96%。“真心平”立法:急则疏通心络,升清降浊,使心阳复振,心血得通,痰浊得除,把治疗重点放在控制急性期病情。“冠心速效散”的立法是通行开络。两药合用共有宣痹通阳、活血止痛之功效,可缓解心肌梗塞急性期病情,预防、控制三大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本病与体质因素密切相关,心、脾、肝、肾诸脏亏虚,功能失调是本病发生的原始病因。心阳亏虚、心脉失于温煦,心阴亏虚、心脉失于濡养,均可发生胸痹心痛。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或运化失司,痰浊胸阻心脉,亦可发生胸痹心痛。肝血亏虚,母病及子,或肝气郁结,以致心血运行滞涩,亦可发生胸痹心痛。若肾阳亏虚,不能温煦心阳,以致心阳不振;若肾阴亏虚,不能上滋于心,以致心阴亏虚,遂发为本病。所以中医古籍中常有“脾心病”、“胃心病”、“肝心病”等记载。

感受寒邪,内伤七情,劳力过度,饮食过饱是诱发本病的常见诱因。此外,恣食肥甘,偏嗜咸食,贪逸少劳,烟酒嗜好,亦可增加本病的易患性。痰浊内生,瘀血内停是本病继发的、内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二者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而成。痰浊或瘀血一旦形成,即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上犯心胸、闭阻心脉而发本病。

通过深入的临床实践,多数学者同意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脏气亏虚为主,标实则以血瘀痰阻多见。脏气亏虚,阳损及阴,兼血瘀、痰阻或寒凝、气滞。1990年10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修订了《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对本病舌脉变化的研究报道较多,从110例冠心病患者的舌象分析来看,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者88例,占80%,说明青紫舌是血瘀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客观指征。舌淡红苔薄白者,表示病情多较稳定而轻,预后良好。舌绛紫或淡紫、苔厚腻者,提示病情严重,多有趋于恶化的可能,预后较差。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舌苔由薄→腻→黄→黑为逆,由黑→黄→腻→薄为顺。薄白苔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或恢复期患者,病程中始终为薄白苔者,一般病情轻,合并症少,预后较好。如舌苔黄腻持续不退,病情多有恶化的可能,且发病第一天出现黄腻苔者应警惕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如脉象突然变成沉细无力,应注意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出现结代脉要考虑有心律失常的表现。在临床上顺脉、虚数脉、结脉、代脉、迟脉和痰脱脉等可作为辨别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凶吉的客观依据。

从脂代谢角度研究:脂代谢障碍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胡志坚等检测57例冠心病及高血压病人的甘油三脂,结果表明,凡气滞血瘀者,血清甘油三脂均普遍增高。王秀支等对58例冠心病患者其检测血脂变化,其中属于高脂血症者44例,44例中属气滞血瘀者又占37例。因此,认为脂质代谢紊乱与冠心病气滞血瘀证关系密切。

从免疫功能角度研究:冠心病虚证患者的免疫功能多呈低下状态。因此,廖家桢等进行对照观察研究,从研究结果看出,冠心病虚证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均低下。可以认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虚证的一个共性表现。淋转、E-玫瑰花环及ANAE染色体等指标有助于虚证的辨证,但是尚不能明确是心气虚还是心阴虚,是脾气虚还是肾气虚,因而这些指标对虚证有定性意义,但不能定位。

此外,尚有从心电图、内分泌、血浆PG12及TXA2测定角度来探讨冠心病中医辨证客观指标的研究,对于阐明冠心病的中医理论基础,提供中医诊断、治疗、研究冠心病的客观依据,逐步实现冠心病辨证论治的科学化、规范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于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的理论,田芬兰回顾了天津中医学院二附院20年中381例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患者发病的年、月、日、时,应用运气学说、子午流注学说理论,分析其发病规律,结果在逢太一天符等气候变化剧烈的年份,逢气温最低、最高、多变的月份,逢卯时大肠、辰时胃和戊时心包的时辰发病最多。

关于溶血栓疗法给药途径与剂量,溶血栓后的处理,溶血栓的近期和远期效果,以及组织型纤维蛋白的溶酶原激活剂与其它更令人满意的溶血栓剂的研制与应用等,是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课题。今后应从基础和临床两方面进行筛选,寻找对中医辨证切实可行的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不断充实中医急救内容的整体监测手段。改革中药剂型,研究创制精确有效的中药溶栓剂,直接注入冠状动脉闭塞处,或静脉滴入治疗,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冠心病的传统康复医学研究是很有发展前途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257

2 郑小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1,15:20~21

3 陈可冀,等.辽宁中医杂志,1982,6:15~18

4 周约伯,等.辽宁中医杂志,1984,4(4):212~213

5 陈镜合.新中医,1985,36~9

6 廖家桢,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1:2~6

7 陈耀青,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9460

8 张健,等.中医药学报,1991,15(6):44~45

(天津中医学院田芬兰、来丽萍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5: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