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草莓栽培
释义

【草莓栽培】
 

拼译:the culture of strawberry
 

草莓在园艺学中属小浆果;植物学中属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约有草莓50种,栽培品种2000多个。草莓的资源丰富,经济价值高。

草莓起源于南北美洲、欧洲、中国和锡金。罗马时代前,在希腊已有草莓栽培。14世纪法国(1368),15世纪英国、荷兰和丹麦等国相继开始栽培草莓。16世纪,英国又从美国引入野生草莓。18世纪中叶,荷兰开始栽培大果草莓。19世纪英国,法国和德国以及欧洲的其他国家也陆续开始大果草莓的栽培。

智利草莓于14世纪由佛莱杰引入法国。荷兰植物学家达斯奇斯(AN.Dushcesnc)通过混种杂交得到新类型,进行商品生产。当时英国园艺学家奈特(T.A.Knight)十分重视和支持开展育种和品种改良工作,1824年已记载有26个品种。自1919凯恩(M.Keen)育出凯恩果粒草莓后,成为当今优良品种的基础。目前栽培的品种多出自威州草莓和智利草莓的杂交种,其中最普遍栽培的是凤梨草莓及其杂交后代。中国栽培品种始于1915年,引自欧洲。

目前,草莓广泛栽培于北半球、南半球和澳州南部;生产集中于欧洲、美国和日本。草莓的果实柔软多汁,不耐贮运,采收期短,鲜果周年供应受到限制。在生产上沿用的营养繁殖法,使病虫害发生增多,尤其病毒危害严重,造成产量品质下降。为克服草莓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广泛开展了抗病育种,改进栽培方式,提高栽培技术,采用花药、茎尖组织培养等,进行无病毒工厂化生产的研究。

栽培方式概括为露地栽培和不同形式的保护地栽培,栽培制度有一年一栽制和多年一栽制。栽培方法有平畦栽、高畦栽和垅栽等。由于地膜盖栽培能够促使草莓早熟、增产和改善品质,因而应用较多。1948年,日本开始地膜覆盖草莓栽培;美国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唐梁楠(1982~1983)、李世一(1981~1982)等人研究,用地膜覆盖栽培草莓较露地栽培的平均增产28.8%,物候期和果实成熟期分别提前7~11d和8~11d,早期产量增加2倍,产值提高42.8%。胡亚军(1985)用地膜覆盖加塑料拱棚栽培,使果实成熟期较露地提早22~25d,较地膜覆盖提早14d,早期产量提高70%。各国常以发展不同形式的保护地栽培作为实现草莓周年鲜果供应的根本途径。1970年前后,日本开始在温室中进行促成栽培。从1979年中国陆续在北方开展了温室栽培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保护设施有温室和塑料拱棚;栽培方式有促成栽培、半促成栽培和抑制栽培。促成栽培是在秋、冬草莓即将进入休眠期时开始保温,长日照和赤霉素处理。促成栽培时,除选择浅休眠的适宜品种外,日本常采用高寒地育苗、营养钵(盆)育苗和遮光、断根及苗子冷藏等措施。半促成栽培是通过打破自然休眠来实现的。品种采用中等休眠的或浅眠的优良丰产品种。抑制栽培是自然条件下将已分化花芽的植株挖起,除去泥土,冲洗干净,贮藏于0℃~2℃的冷库中,强迫中断生育期,使之处于被迫休眠状态。无土栽培是将草莓植株栽培在某种基质或水溶液中,使其正常生长,开花结果。辛培刚(1982)用蛭石作基质,不断供给营养液,使草莓产量较对照(有土栽培)提高60%左右。为充分利用空间和扩大栽培面积,前苏联克里米亚试验站、日本歧阜农试场(1977)以及中国进行立体栽培试验,明显提高了草莓产量和品质。

各国的草莓品种更新很快,如日本在60~70年代培育出来的宝交早生(1960)、春香(1967)、丽红(1976)、明宝(1977)等品种已被女蜂和丰香所代替。荷兰原主栽品种Sireta,到1985年时比重已下降。草莓的研究是围绕着草莓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生产目标进行的。育种一直是以抗病、大果、优质、丰产和耐贮为主要目标。但到1971年,该方面的研究停留在愈伤组织阶段。西·大泽等人(1972)用草莓花药经愈伤组织分化出来的不定芽形成的小植株,虽认为发现了育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但得到的植株仍为二倍体,只是作为无病毒材料应用于生产。罗斯蒂(1975)通过草莓花药组织得到了纯合八倍体草莓植株。薛光荣等人(1979)用东方草莓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首先得到了单倍体草莓植株。郑永和等人用60Coγ射线处理和茎尖组培相结合的方法,显著扩大突变谱,提高突变率和分离同质突体。为了便于保存种质资源,用降低温度和超低温保存、组织培养均已成为现实。Mullins和Schlegel(1976),在4℃的黑暗条件下将离体培养的50多个品种的分生组织植株保持生活力达6年之久。Daniano(1979)报道,19个草莓品种在2℃条件下,其中1个品种保存13个月后生活力达100%,2个品种保存27个月后仍有50%植株有生活力。Sakai等(1978)报道,将草莓分化组织先缓慢冷冻至含有16%二甲基亚矾的-20℃或-30℃的温度下,然后再快速冰冻至液氮中后在40℃条件快速融体,可使60%~80%的茎尖产生新梢。中国李嘉瑞、马锋旺等人对保存种质资源方法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但仍处于开始阶段,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尚待深入研究。用草莓茎尖和花药培育无病毒苗的研究在国内外报道较多,已成为短期内就可获得大量无病毒苗和加速繁殖新品种的技术手段。

草莓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叶斑病和果腐病。根腐病是普通的真菌性根腐,由镰孢菌、丝核菌和轮枝菌或由茎溃盾壳孢菌和海氏盾壳孢菌致病,以丝核菌和镰孢菌最常致病。轮枝菌常在英国和美国加里福尼亚导致草莓患萎蔫病。草莓红中柱根腐疫霉菌属腐霉科疫莓属,为常导致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真菌性病害。国外报道此病原菌为单一寄生,属低温(20℃)型;由病株、土壤、水和农具带病菌传染。草莓的黄萎病菌属瘤座孢科孢菌属,致病后叶子变小,叶色变黄,最后根系发黑枯死;为单一寄主;属高温(28℃)型,地温达20℃易致病;通过病株、土壤、水分、工具等带菌传染。草莓小黑球壳菌、双皮盘菌和叶壳孢菌,分别引起普通叶斑病、叶蕉病和叶疫病。果实病害由葡苞菌引起灰霉病。

草莓的研究还处于栽培技术、栽培方式、作型、品种改良、抗病育种、优质苗的培育等方面,今后将加强对草莓有关生理、生态基础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光合作用,光合物质运转、积累与消耗等代谢功能和无机营养、水分生理以及花芽分化、果实形态形成、休眠与老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同时还要进一步对保护地的温度、光照、土壤等复合因子、综合控制技术以及生理生态学和环境控制学两门学科如何协调一致的研究,为草莓工厂化生产发挥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薛光荣,等.园艺学报,1981,8(1):9~11

2 辛培刚,等.山西果树,1984,1:18~21

3 唐梁楠,等.山西果树,1984,4:22~24

4 李世一,等.中国果树,1985,3:6~9

5 胡亚军,李保章.果树,1986;l:18~20

6 顾国英,等.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第21卷(农业,林业).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4~15

7 马锋旺,李嘉瑞.果树,1988,4:29

8 郑永圣,等.园艺学报,1988,15(4):245~250

(新疆石河子农学院尹长山副教授、孙淑媛副教授撰;蔡秀华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7/5 17: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