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磷脂酰肌醇特异的磷脂酶C |
释义 | 【磷脂酰肌醇特异的磷脂酶C】 拼译:phospholipasec C(PI-PLC,EC3.1.4.10)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体内和细菌中,作用于肌醇磷脂的一类磷酸二酯酶。其分解产物是甘油二酯(DG)和肌醇磷酸盐(如三磷酸肌醇IP3)。DG和IP3是双信息途径中的第2信使。PI-PLC是该信息途径的开关酶,直接控制C激酶(PKC)活化,促进胞内Ca2+库释放Ca2+,最终导致细胞的各种效应。故对PI-PLC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学等领域的重大课题。 1953年,斯隆-斯坦利(G.H.Sloane-Stanley)第1个报道了从脑组织神经细胞液中提取的Pl-PLC,其活化需Ca2+。最适H+浓度,为弱酸性。此后相继发现几种细菌分泌PI-PLC以及膜结合的PI-PLC。1981年由鼠肝胞液纯化出PI-PLC(70kda)。从羊精囊中获得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两种PI-PLC。还发现牛血小板、牛胸腺细胞等均具有性质各异的PI-PLC。由此推断,PI-PLC可能是结构不同的一组同功酶。由于对PI-PLC的基质及纯化方法的不断改进,格里芬(O.H.Griffith,1991)cDNA克隆、单克隆抗体等方法的应用,对PIPLC结构、性质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已证实PI-PLC为一个大家族,包括结构、性质不同的四组(α、β、γ、6)同功酶(S.G.Rhee1989)。β、γ、6组PI-PLC同功酶的氨基酸序列中有两个区域(I、Ⅱ)为催化功能区,如其中之一被破坏将导致PI-PLC完全失活〔(A.Bristio1)1988〕。PI-PLCα一级结构与前3种有明显差异,其N-末端24个氨基酸残基可能与膜连接有关(C.F.Bennett1988),如破坏此区段,则可导致PI-PLCa由膜转运至胞液。PIPLCβ、γ、δ氨基末端缺乏以上区域,但仍有大量PI-PLCβ、γ、δ与膜相接,这可能是通过G蛋白(Gp)固定于膜上。1990年,梅尔德姆(E.Meldrum)从牛脑纯化的一种PI-PLC(85kd),其氨基酸顺序与PI-PLCδ相似,故命名为PI-PLCδ2。果蝇norpA基因编码的一种PI-PLC是β组成员,命名为PI-PLC norpA(B.T.Bloomquist,1988)。现将目前发现的PI-PLC同功酶总结如下表。表1 同功酶的分类表(E.Meldrum1991) 1991年,亚马大对鼠神经系统PI-PLCβ、γ、δ进行了研究。除PI-PLC同功酶外,还有糖基PI-PLC,它可促进许多膜蛋白质及酶的释放(G.A.M.Cross 1987)。PI-PLC的基质特异性是研究此酶的重点之一。多数学者已证实,PI-PLC既可作用于磷脂酰肌醇(PI),又可作用于磷脂酰肌醇4-磷酸(PIP)和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P2)。当三者共存于生理Ca2+浓度下,PIP2为此酶的首选基质。对PIP2特异的PIPLC相继由曼恩(V.Manne,1987),托马斯(G.M.H.Thomas,1991)证实。研究资料还证明PI-PLCβ1作用于PIP2和PI,两者Km相同,最大反应速度比为30∶1。说明PI-PLCβ1对PIP2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M.Katan 1987)。PI-PLCδ于低Ca2+浓度体系中倾向于多磷酸肌醇脂。PI-PLC。(低Ca2+浓度)优先选择多磷酸肌醇脂进行催化。1989年L.A.Serunian报道PI-PLC对PI(3)P,PI(3.4)P2,PI(3.4.5)P3的作用。以上资料说明PI-PLC的特异性由于同功酶的种类及测活体系不同其表现有明显差异。1982年,舒克拉(S.D.Shukla)指出PI-PLC的分解产物为无环形及1∶2环形肌醇磷酸盐。PI-PLCβ1催化反应生成的环形肌醇磷酸盐最多,PI-PLCγ1最少。此产物的生成量不仅和PI-PLC同功酶的种类有关,还可随肌醇环上磷酸基的增加而减少。对双信息途径中PI-PLC活性调节的研究是探讨此途径作用机理的中心环节,也是难度较大的研究领域。现已证实PIPLC活性与受体种类、G蛋白(Gp)、酪氨酸蛋白激酶、PKC、cAMP蛋白质磷酸化等均有关。1983年,戈姆佩尔茨(B.D.Gomperts)首次用化合物48/80诱导组胺释放,证实PIPLC和Gp偶联。现已查明许多细胞如星形细胞瘤(J.R.Hepler,1986)、中性白细胞(C.D.Smith1986)等的PI-PLC与Gp偶联。实验资料证实HL60Gp的两个α亚基Giα2、Giα3如被百日咳毒素核糖基化,则可阻断PI-PLC的活化(P.Gierschik,1989)。说明对百日咳毒素敏感的Gp与PI-PLC的活化密切相关。但也有许多PI-PLC受体系统是通过百日咳毒素不敏感的Gp产生效应的(L.F.Brass 1987)。为了鉴定哪种PI-PLC与何种Gp偶联,进行了PI-PLC/Gp复合物的合并纯化实验(T.Wang,1988)。纯化实验所得27kd的蛋白质复合物.不仅具有GTP-rs活性,还能促进PIP2分解。说明此蛋白质还具有PI-PLC的活性。1989年,林登(J.Linden)报道一种Gpi与PI-PLC有关,但两者的偶联尚未完全证实。还有人证实PI-PLCβ1由Gq组的α亚基活化(S.J.Taylor,1991)。由于Gp是膜结合蛋白质,因此PI-PLC也应在膜上。但使人费解的是许多PI-PLC是从细胞液纯化出的(S.L.Hofmann,1982;C.F.Bennett,1987)。1987年,K.Y.Lee第1个证实牛脑的膜结合PI-PLC与细胞液PI-PLCβ是同一种酶。因此推断细胞液和膜之间可能有一种机制转运PI-PLC(S.G.Rhee 1989),使PI-PLC及时由胞液移至细胞膜,从而行使其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磷酸化与PI-PLCγ的活性有关。此组PI-PLC通过几种酪氨酸激酶受体系统进行磷酸化。PDGF、EGF与相应受体结合不仅活化其固有的酪氨酸激酶,还可导致肌醇磷酸盐产量增高的事实(L.J.Pike,1987)以及酪氨酸激酶可直接作用于PI-PLC的实验(M.I.Wahl)均证明PI-PLC活化及酪氨酸激酶密切相关。cAMP对IP3的生成具有多重效应(P.McAtee,1989;N.E.Oleshaw,1988)可能和细胞内存在各种信息途径有关。PKC活化对PI-PLC活性具有负反馈的调节作用,因此PKC激动剂可抑制IP3的生成及Ca2+的动员(S.Krishnamurthi,1989)。尽管PI-PLC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生物学及医学界的热门话题,但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弄清。如在多个信息分子、多种信息途径介导的各种细胞效应中,PI-PLC是如何对不同偶联系统进行选择的,不同PI-PLC同功酶在不同细胞或同一细胞不同部位,以哪些不同方式进行表达,其他第2信使以及Ca2+等如何对PIPLC活性进行正向、逆向调节等。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可望能用抗体cDNA等方法对PI-PLC及其相应膜受体、Gp的共同表达进行研究,对有关PI-PLC活性的蛋白质有更多的了解,从而能更深入地理解信息传递的分子机理。【参考文献】:1 Shukla S D. Life Sciences,1982,30:1323~13352 Cross G A M. Cell, 1987,48:179 ~ 1813 Rhee S G,et al. Science,1989,244:546~5504 Meldrum E,et al. Bolchim Biophys Acta, 1991,1092: (1) : 49~715 Griffith O H, et al. Methods in Enzymology, 1991,197: 493 ~503(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彭愈生、马红撰;张乃忠审)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