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中国历史时期的水系变迁
释义

【中国历史时期的水系变迁】
 

即历史时期内中国境内水系的演变及其规律。在自然地理诸要素中,水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中国的众多水系在历史时期内频繁和复杂的变迁,对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历史时期水系变迁的研究,是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性质属于自然科学。

中国历代注重水系分布及其变迁的记载和研究,并逐渐形成撰写、笺注和研究水经的传统。据现有文献,成书于战国和战国秦代之际的《尚书·禹贡》和《山海经·五藏山经》已记载了中国的主要水系。至公元3世纪前后出现了《水经》、《汉书·地理志》水道部分和《说文·水部》等叙述全国水系的专著和专篇,6世纪又有一部详述1000多条河流的不朽名著《水经注》问世,其后重要的著作有清代的《水道提纲》和《行水金鉴》等。此外,《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宋、金、元、明史和《清史》稿中的《河渠志》以及历代方志中的河川、水利志等都或多或少、或详或略地记载了全国或区域水系,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有中国这样宏富的有关水系变迁的历史文献。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无疑是最杰出的著作,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水系研究的辉煌成就而且是那个时期世界最优秀的地理著作,在中国近、现代水系变迁的研究中,也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中国有众多的河流湖泊,其中最为重要、被历代学者研究较深入的河流是黄河、长江、海河、珠江、辽河、塔里木河、钱塘江等,湖泊有云梦泽、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滇池、罗布泊等,组成了遍布全国的大小水系。《中国历史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的第四章《历史时期的水系变迁》(1982),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水系变迁及其以往的研究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

在中国历史时期水系变迁的研究中,黄河水系变迁的研究占有首席地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并以其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闻名于世。黄河下游决溢改道的记载,史不绝书,在有史以来的历史时期内,共经历了1500余次决溢改道,较大的有26次,其中包括最大的6次,是世界上历史变迁最大的河流。围绕河源考察、历代改道、历代治理等问题的研究著述延续不断。1949年前,林修竹的《历代治黄史》(1921)、沈怡和赵世暹的《黄河年表》(1936)、张含英的《历代治河方略述要》(1946),等论著对黄河变迁及其治理的历史文献作了初步总结。1949年后,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编委会作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学术界则以岑仲勉的《黄河变迁史》(1957)、钱宁和周文浩的《黄河下游河床演变》(1965)等著,以及近10余年来谭其骧的《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1981)、史念海的《由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探讨今后治理黄河的方略》(1981)、钮仲勋的《黄河河源考察和认识的历史研究》(1988)、王质彬的《黄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88)和郭豫庆的《黄河流域的地理变迁的历史考察》(1989)等文为重要研究成果。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但其流域的开拓晚于黄河流域,其河性以及水系变迁也没有黄河突出和频繁,因此,有关长江水系变迁的历史记载和著述远少于黄河。但近代考古学和地貌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现代遥感技术的应用,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历史文献的不足,江源的考察活动自汉就已开始,明代徐霞客的《江源考》以金沙江为正源的观点纠正了以往岷山导江的错误,今人于希贤的《谈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历史记载》(1979)叙述了这一问题。长江河床的演变是长江水系变迁研究的重点,1949年以来,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作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林承坤的《长江中下游河谷、河床形成的演变》《(1960)、杨达源的《近五千年来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演变》(1989)、张修桂《长江城陵矶-湖口河段历史演变》(1980)、《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段河床历史演变及其影响——三峡工程背景研究之一》(1990)等研究成果引人注目。隶属长江水系的云梦泽、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湖泊与长江中下游河床的历史演变休戚相关,历来受到的关注,近十几年主要研究成果有谭其骧的《云梦与云梦泽)(1980)、张修桂的《云梦泽的演变与下荆江河曲的形成》(1980)、《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1981)、卞鸿翔的《洞庭湖区地貌与环境变迁》(1988)、杨巧言等的《略论鄱阳湖地貌与环境变迁》(1988)、汪胡桢的《太湖之构成与退化》(1969)、魏嵩山的《太湖水系的历史变迁》(1979)、褚绍唐的《历史时期太湖流域主要水系的变迁》(1980)等。

海河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河流,其河性及其水系变迁都与黄河密切相关。谭其骧的《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1986)以及《海河巨变》(1973)、《海河》(1974)、《海河史简编》(1977)等著作是这一水系的重要研究成果。

珠江是南方大河,其水系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与历史时期人类对这一地区的开发有直接的关系。徐俊鸣的《珠江流域古代历史地理初探》(1959)、曾昭璇、黄少敏的《珠江水系下游河道变迁》(1977)和周源和的《珠江三角洲水系的历史演变》(1980)等文作了深入的探讨。

由于历史文献的缺乏,东北水系变迁的研究相对较弱,仅以辽河为主。罗玉堂、章文溶的《辽河三角洲平原地貌的特征和发育过程及其对农业的意义》(1963)和林汀水、陈连开的《辽河平原水系的变迁》(1982)等文作了探索研究。

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流,也是西北地区的主要河流,该水系变迁的特性受西北内陆自然地理环境变迁的影响,并与古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历史文献的许多讹误,人们对该水系的认识,长期处于模糊的状态。1949年以后经过大量的勘察研究,才逐渐认清了一些问题。近期主要的研究成果有樊自立的《历史时期内塔里木河流域水系的变迁》和李江风等的《塔里木河中游近200年的河床序列和变化》(1988)等文。隶属塔里木河水系的罗布泊,水域面积不断缩小是其历史变迁的总趋势和主要特点,3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黄文弼(1936、1948、1981)、陈宗器(1936)、李长傅(1943、1957)、奚国金(1987)等以及港台学者陈正祥(1943)、王恢(1971)等做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外国学者斯文赫定、项勒、斯坦因、艾汉丁顿、保柳睦美、长泽和俊等也对罗布泊作了许多研究。

钱塘江是中国东南的一条重要河流,以钱塘潮著称于世,此河春秋时期就已见载于史籍,其水系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重要的研究有王国维的《浙江考》(1934)、陈吉余的《钱塘江河口沙坎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1964)、钱宁的《钱塘江河口沙坎的近代过程》(1964)和陈桥驿的《论历史时期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1981)等文。其河源的考定以吕以春的《钱塘江河源考证与源头的勘定》(1988)为最新成果。

在水系变迁研究中,湖泊变迁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席位。李长傅的《中国湖泊之研究》(1934)、陈桥驿的《我国古代湖泊的湮废及其经验教训》(1982)、邹逸麟的《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1987)、王树基的《近四十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干旱区湖泊的影响》(1989)等文,均为湖泊变迁研究的重要成果。许多湖泊都隶属于各大河流水系,但也有相对独立的湖泊如青海湖、滇池等。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过去的研究不多,有马子奇的《青海湖纪略》(1940)等文。1949年后,中科院所属单位作了大量研究,《青海湖综合考察报告》(1979)一书即为其研究成果。近年来有胡东生的《青海湖的地质演变》(1989)、单纬东的《浅谈青海湖水位下降的原因及对策》(1988)等新成果。滇池的研究有方国瑜的《滇池水域的变迁》(1979)和于希贤的《滇池历史地理初探》(1975)等文。

中国自古就利用河流水系进行交通运输,并疏凿自然水道或开凿人工河流,形成运河水系。历史时期中国的运河水系,从沟通江、淮、河、济,到以洛阳、开封为中心,再到京杭大运河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活动。重要的研究成果有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1944,1988)、绍华的《大运河的变迁》(1961)、朱契的《中国运河史料选辑》(1962)等著,以及高殿钧的《中国运河沿革》(1933)、汪胡桢的《运河之沿革》(1935)、马正林的《中国运河的变迁》(1978)、《中国运河变迁的基本特点》(1978)和魏嵩山、王文楚的《河南运河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1979)等文。

近年来,水系变迁的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从内容到地区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综合水系研究的趋势明显,不仅强调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突出了水系与人类社会活动相互制约的关系。许多历史地理学者在不同的场合和各种有关论著中都提出,在水系变迁的研究中,要视流域为整体,从而萌育了历史流域系统学。在近期内,水系变迁的研究将与自然环境变迁和自然灾害研究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 中科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

3 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陆地水文地理).1984,6∶123~167

4 陈桥驿.历史地理(第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1

5 王守春.中国历史地理译丛(第3辑).1988

(杭州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陈桥驿教授、阙维民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7/5 17: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