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土地评价 |
释义 | 【土地评价】 拼译:land evoluation 是指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评价分级。它是一门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以土地质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土地评价是土地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土地评价研究可以完善和丰富土地科学的理论;可以揭示区域土地的生产潜力、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因素,为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国土开发整治,为科学管理土地和实行土地有偿使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土地评价研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依据土地肥力制定贡赋级的土地评价,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世界土地评价研究则分为3大学派:(1)以美国为首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2)以荷兰的毕克(K.L.Beek)为代表的土地适宜性分类;(3)前苏联的土地生产-发生分类方案。土地评价研究初期,其目的是作为赋税的依据。20世纪50~60年代,土地评价已开始为土地利用服务,这以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1961年正式颁布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为代表。该分类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以土壤保持为目的,自上而下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3级。该评价系统问世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采用,但因评价目的和国情不同,许多国家都作了修改,英国和加拿大还在理论上给予补充,并各自建立了自己的评价系统。70年代,土地评价的目的已转到为土地规划服务。研究进一步深化,已从一般目的土地评价转向特定目的的土地评价。许多国家制定了自己的土地评价系统,这种情况使情报交流难以进行,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国际讨论来达成某种规范形式,同时针对美国土地潜力分类系统的不足,联合国粮农组织经过几年的讨论和实践,于1976年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FAO,1976)。该纲要基本采用了毕克的观点,从土地的适宜性角度出发,分为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和土地适宜性单元4级。这一系统的发布,大大促进了国际土地评价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广泛采用。此后,联合国粮农组织又组织了农业生态区计划的研究,从气候和土壤的生产潜力分析入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前苏联也在1955年以后大规模的土地资源研究的基础上,于1976年拟定了一个适用于国家地籍的苏联土地生产一发生分类方案,包括土地评价区划、土壤质量鉴定和土地经济评价3个主要部分。1949年以后中国的土地评价,最早应算财政部1951年组织的查田定产工作。系统的土地评价则始于50年代的荒地调查。有2个评价系统:一是农垦部荒地勘测设计院提出的,按水热条件把全国划分为区和副区;在副区以下又按开垦的难易程度划分为4等。另一个是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提出的,主要根据水热条件将全国分为8个土地类,类以下分等,等以下再分组。此外全国还进行了宜林地评价、橡胶宜林地评价、天然草场评价等。这一时期的土地评价大多是单项目的土地评价。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中国土地评价的成熟阶段,产生了2套全国性的土地评价体系:一是《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将全国土地统一分为8级;另一个是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拟定的“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分类系统”,该系统分为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和土地资源单位5个等级。这一系统的提出,推动了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迅速发展,使中国的土地评价研究从地区性走向全国性;从单向评价走向综合评价;从经验性上升到理论的和系统的研究。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在资源调查与评价中的广泛应用,土地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土地评价向着综合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一系列新的评价系统相继问世。198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在土地潜力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评价与立地评价”系统。该系统是为规划工作者和资源管理人员作出合理的土地利用决策而制定的,它除考虑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还考虑了经济因素;既考虑了土地管理措施,又考虑了土地税收和法规;同时结合了地方政府的农业政策,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精确性和法律性。与此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土地评价纲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详细分析了各种土地利用对土地的要求和土地的质量特性,建立了系统的全面的土地评价体系(FAO,1983,1984,1985),在世界各地广泛实施。此外,加拿大的杜曼斯基(J.Dumanski)和斯图尔特(R.B.Stewart)发展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生态区计划方法,用来预测加拿大作物生产潜力并估价土地对各种作物的适宜性,这一研究的主要的优点是可以对加拿大各地土地适宜性进行直接比较。在此基础上,土地评价向着更综合的方向发展。特纳(R.K.Turner)从土地的生态条件评价、财政与经济分析、社会条件评价等方面,论述了土地评价这一综合分析过程(Turner,1985)。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土地评价组致力于建立新的土地评价程序(Smit,1981),它可以把各种特定用途所要求的土地条件、土地现状属性、土地利用目的、对特定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估价等内容有机地贯穿起来。斯密特(B.Smit)等人发展了毕克提出的综合土地评价的概念,他们通过分析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建立综合土地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安大略省的农业土地评价(Smit等,1984,1986)。综合土地评价能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其产量的分析、对某些特殊作物品种需求的分析以及具有特定属性土地的适宜性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使土地生态评价成为土地评价研究的新方向之一。土地生态评价是以土地生态类型为基础,着重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它直接服务于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面对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土地评价已深入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研究。联合国粮农组织已设计出不同农业投入下所养活人口的估算方法,并用它评价117个发展中国家2000年的人口承载力(FAO,1982)。英国Strathclyde大学和苏格兰资源利用研究所的斯莱瑟(M.Slesser)等提出了“提高承载能力备择方案的ECCO模型”,这是为长远规划服务的承载力研究,是一种反映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方法,其手段是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备择方案下人口变化与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变化。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持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也于1991年10月通过鉴定。纵观土地评价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0世纪末土地评价的范围将更加广泛,土地评价的内容也更加综合。在土地自然评价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土地经济评价和综合土地评价。模拟方法、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等将使土地评价向定量化方向发展,土地评价工作更加细致,更加深入,土地评价系统和理论体系更趋完善,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科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 Young A,Goldsmith PF.Geographical Journal,1977,1432 FAO.FAO Soil Bulletin 55,Rome,19853 Turner R K.Soil Survcy and Land Evaluation,1985,54 李孝芳.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 倪绍群.资源与环境,1990,2(4)6 傅伯杰.自然资源,1990,3(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张光生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