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粘虫防冶
释义

【粘虫防冶】
 

拼译:armyworm contro
 

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剃枝虫、虸蚄、五色虫等。中国粘虫大约有60多种,其中分布最广、为害最严重的是东方粘虫。粘虫以幼虫取食,危害多种农作物和杂草的叶、茎或小穗,以稻、麦、粟、玉米、高粱、糜子、甘蔗等禾本科作物受害最重,危害严重时可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乃至绝收。幼虫共分6龄,5~6龄期食量最大,称为暴食期。同时粘虫无滞育现象,又属迁飞性害虫,在适宜的条件下继续不断地进行繁殖。因此,根据各地气候的变化能进行远距离迁飞,每年可在广大的地域内继续不断地进行危害,使多地、多种作物受害减产。

中国很早就利用人工采卵以及对成虫诱杀方法消灭害虫。诱杀成虫的办法一般采用隐蔽诱杀、食物诱杀和黑光灯诱杀3种方式。隐蔽诱杀是利用粘虫成虫在黎明后有隐蔽在枯草把和杨树技把中的习性,在田间每亩设置杨树枝把5~10丛,诱使成虫钻入,次晨进行捕捉。食物诱杀是利用粘虫成虫对甜酸味具有趋性,将白酒、红糖、醋、水按一定配比配成糖醋液,然后加入适量杀虫剂倒入盆中,傍晚摆设在田间,夜晚成虫活动时进行诱杀。利用粘虫成虫对黑光灯光的趋性在田间安装黑光灯或高压黑光灯诱杀也有一定效果。中国从古代就知道对各种农作物进行精耕细作,中耕除草,提高土温,降低湿度,从而减轻粘虫的发生与危害。精耕细作的农事活动对粘虫的幼虫、卵蛹可造成机械创伤,减低虫口密度。为了更有效地防治粘虫,已经实行了根据其生物学特点和发生危害规律,因地、因时、因条件制宜,协调运用多种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控制作用,经济、安全、有效地将粘虫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另外也注意了粘虫属迁飞性害虫,在防治和控制其在本地为害的同时考虑到压低其种群数量,以减少下代虫源。当前控制粘虫危害的主要手段为使用化学农药,注意协调化防与生防关系,保护利用田间天敌,有效地开展综合防治。

防治粘虫,必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掌握虫情、防治指标和防治三龄前幼虫的关键施药时期。粘虫幼虫发育速度受气温影响很大,1~3龄幼虫一般需要7~10d,因此要防治3龄前幼虫,就需要加强田间虫情调查,明确田间幼虫历期,作出预报及防治准备工作,力争在短期内控制其危害。

防治粘虫,以往多采用粘虫散(5%DDT粉与1%六六六粉等量混合而成)、5%DDT粉、1.5%1605粉等粉剂22.5~30kg/ha喷粉;用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40%DDT乳剂250~300倍液剂喷雾或用5%DDT或2.5%敌百虫粉22.5~30kg/ha对细土300~375kg/ha在田间顺垅撒施等化学防治法。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田间试验示范证明有两种药剂是防治粘虫幼虫的理想药剂。灭幼脲类农药是取代笨基笨甲酰基脲类的化合物,属昆虫生长调节剂,它可以拟制昆虫表皮几丁质的合成,使昆虫不能正常脱皮而死亡,主要起胃毒和触杀作用。中国目前生产的有20%灭幼脲1号和25%灭幼脲3号胶悬液,用灭幼尿1号纯药15~30gha,3号75~150g/ha,防治效果在90%以上,持效期可达20d左右,应在幼虫3龄盛期施药。施用灭幼脲对田间主要天敌瓢虫类、步类、食蚜蝇类、蚜茧蜂、草蛉类等毒性极小,无明显的杀伤作用,对农作物及人畜安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粘虫防治药物和协调化防与生防矛盾的具选择性农药。除虫精粉是0.04%二氯笨醚菊酯粉剂,防治粘虫幼虫每亩使用22.5~30kg/ha,即相当纯药的9~12g/ha,防治效果在90%以上,对田间天敌的杀伤小于氯及有机磷制剂,使用方便,适合于水源缺乏的地方。

天敌是影响粘虫田间种群动态的一个重要因素。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对粘虫的生物防治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河南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与河南漯河市农科所合作,对麦田一代粘虫自然种群进行追踪调查,并辅以室内试验观察,以及河南南阳地区农科所通过编制粘虫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粘虫幼虫田间种群数量与各种天敌的捕食、寄生有着密切的关系,1~3龄幼虫主要是被天敌捕食,4~6龄幼虫主要是被中华卵索线虫寄生和被步行虫捕食,蛹期亦被天敌所寄生。据各地调查观察,青蛙捕食粘虫及其它害虫的能力很强,对青蛙进行解剖调查证明,平均每头青蛙每天可食粘虫幼虫5~7头,在南方稻田具有利用价值。黑卵蜂是寄生粘虫卵的一种寄生蜂,它分布广,自然寄生率高,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调查,8月10日前寄生率达到34%、23日寄生率为64%。对粘虫幼虫寄生性天敌调查已证明有:绒茧小茧蜂、黄茧蜂、螟蛉瘦姬蜂、查氏短须寄蝇等,其中绒茧小茧蜂寄生率最高,达9.5%~33%。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陈果、河南驻马店地区农科所张自亮等于1975~1989年在河南上蔡县、新蔡县调查研究证明:中华卵索线虫是粘虫幼虫的重要天敌,具有利用价值,田间寄生率可达到40%~90%。1984年麦田粘虫大发生,上蔡东岸村麦田粘虫密度30.3~119.5头/m2,由于田间中华卵索线虫寄生率高达45.5%,未进行化防,小麦被害很轻。又据资料分析,线虫对一代粘虫常发区的自然寄生率与二代粘虫常发区诱蛾量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采取措施保护、利用中华卵索线虫对压低粘虫迁飞基数也具有重要作用。他们又通过试验研究,在田间按不同比例释放中华卵索线虫,均可取得不同的寄生效果,当益害比为100∶1时可取得60%寄生效果,200∶1时寄生率为76.4%,当400∶1时寄生率可高达84.1%,对田间粘虫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在防治粘虫工作中,许多单位对微生物制剂也进行了许多试验研究示范应用,河北省沧州农校从苏云金杆菌中筛选出的肯尼亚变种“77-21”防治粘虫有一定效果,并开展大面积示范。湖北荆州地区农科所开展新线虫DD-136防治粘虫的研究。长春师院采用44号放线菌杀生素、苏云金杆菌(复C-1,7721)、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成菌素合剂,通过室内鉴定和田间小区试验.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长春师院与武汉大学先后从粘虫自然死亡虫体中分离出痘病毒进行防治粘虫的研究。综上所述,对粘虫天敌进行保护利用,充分发挥自然界有益生物的控制作用,将在粘虫综合防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粘虫是一种可以远距离迁飞、突发、暴食性害虫。因此,对粘虫本身的生物学及其迁飞性应深入研究,以有助于提高对当地粘虫短期、中期预报以及异地测报的准确性,从而对粘虫防治实行宏观控制。粘虫的综合防治技术也应更进一步地组装配套,比如粘虫与其他病虫害共同发生危害规律及多病虫共存的综合防治措施,多病虫危害复合防治指标的研究以及药剂筛选与混用。在防治活动中,生物防治方法也很重要,除继续进一步研究保护利用天敌之外,应用微生物农药、昆虫激素以及昆虫不孕乃至应用生物工程等方法也将得到深入的研究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光博.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301~319

2 陈宾卿.动物学杂志,1982,(5):5~7

3 任惠芳,陈果,等.生物防治通报,1989,5(1):24~26

4 李光博,等.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288~316

5 陈果,等.生物防治通报,1991,7(4):145~150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李世功副研究员、刘爱芝助理研究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7/3 1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