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粟病虫害
释义

【粟病虫害】
 

拼译:millees diseases and insects
 

粟是中国北方主要作物,危害粟的病虫种类很多,每年因病虫害损失的粮食占粟总产量的20%~30%。粟的主要病害有粟瘟病、白发病、粟锈病、黑穗病。日本、印度、美国等曾有过这方面的报道,我国俞大绂有专著论述粟的各种病害。药剂防治粟病害是有效的,治粟瘟病用克瘟散、春雷霉素、四氯苯酞等;治白发病用瑞毒霉拌种效果显著;治黑穗病用多菌灵、拌种双、农抗769等;治粟锈病用代森锌、敌锈纳、波美石硫合剂等。若用瑞毒霉与萎锈灵或拌种双复配,可兼治白发病和黑穗病。上述药剂多为化学制剂,长期使用会使病菌或病毒产生抗药性。因此,防治粟病害宜采用综合治理措施。培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粟病害经济而有效的措施。近十年,已对粟瘟病菌、白发病菌、粟锈病菌致病类型的(生态地理)分布开展了研究,同时,对中国大量粟种质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已取得一些进展。

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水浇地和复播面积的扩大,粟瘟病日趋严重。50~60年代梁平彦、朱群等曾对山东、山西省流行的粟瘟病进行了研究。1974年,曹功懋等发现吉林省粟瘟病菌致病性有明显差异,用8个品种测定了16个菌系,分出7个生理型。1979~1983年,闫万元等在中国粟不同生态区收集246个类型的品种,经反复测定,选出6个抗病或感病反应明确、遗传性稳定的品种或种质(白沙粘310、衡研130、鲁谷二号、新农761、罗谷6号、金锒玉)做为鉴别品种,并将我国10个省(区)的711个单孢分离菌区分为7群32个小种,明确E群和E3小种为优势菌群和优势小种。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各地应用鉴别品种时、需适当增加当地辅助鉴别品种。1983~1987年,杨守文首先选出山西省大白谷等鉴别品种,测出山西省粟瘟菌为7群、40个小种。晋齐鸣研究了山西省主要粟品种与粟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测定了山西省内的主要粟品种抗瘟性。1980年,王雅儒等指出粟不同生育阶段抗瘟性相对稳定,苗瘟与叶瘟、苗瘟与穗瘟、叶瘟与穗瘟之间的抗性反应呈极显著正相关。1980~1987年,我国组织14个科研单位协作,对全国保存的18465份国内外粟种质进行了抗粟病鉴定,主要技术路线是;(1)用混合菌;(2)人工接种和田间病圃相结合;(3)设一致的抗、感对照品种;(4)统一技术方案和6级抗性分级标准。按照粟不同生态区,设东北、华北和西北(含两个生态区)3个区组,每组设3~5个鉴定点,同步进行本区大量粟的苗期初筛,提出各点均抗病的品种,在全国进行抗叶瘟病和穗瘟病的联合鉴定,结果是:(1)未见免疫品种;(2)选出39个广谱抗性品种和1个抗源种质;(3)华北平原抗病品种最多;(4)不同生态区的粟品种抗瘟性明显不同,在同一的生态区内,各地粟品种抗瘟性差异不大;(5)在从国外引入的粟种质中,日本、朝鲜、印度的抗病品种多,日本和朝鲜的品种有利用价值。

世界各种谷地区都发生白发病,中国发病率为5%~8%。白发病是系统侵染病害,又是专性寄生,这给品种抗性鉴定和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带来困难。1933~1936年,俞大绂测出北京、济南、开封的粟白发病病菌表现出生理分化现象;他在1954年又指出莱阳和济南的菌系致病力不同。1934年高杉报道,识别出不同生物型真菌。1963年,拉马克里希南(Ramakrishnan)在印度也研究了粟白发病病菌。1988~1990年,褚菊征等进行了白发病菌致病型类群及其分布研究,主要技术路线是:(1)搜集71份粟主栽品种上的白发病菌(卵孢子)标样,繁殖纯化2代;(2)用卵孢子菌土(1∶5)包衣种子接种;(3)从48个不同生态类型的主栽品种和种质中选出17份鉴别能力强的分别与68份病菌菌株进行相互关系测定,从中选出5个鉴别品种,测定出中国粟白发病菌有20个生理小种,明确其分布状况、代表菌株和各生态区的优势小种。经过抗性谱的测定,选出抗广谱的优良品种有公农25、332、七、吕谷二号等。1964~1966年,胡吉成研究提出可靠的白发病抗性鉴定的接种方法,并对吉林省406份种质进行了抗病性鉴定。1985~1990年,王雅儒等对我国保存的20261份粟种质进行了抗白发病鉴定。菌源采自我国10个省(市)粟主要栽培品种上的白发病菌,混合各地菌粉,用土壤接种法,进行初筛和4~6次复筛,设一致的抗感对照品种,按6级标准确定抗性。结果:(1)未见免疫品种;(2)抗病品种亦很少,占1.5%,如双黑谷、马鞭大红谷、大粒黄、菠菜根、白毛蘖、老来绿、螺丝黄等;(3)抗病品种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河北和河南省;我国东北和内蒙古、甘肃等几乎无抗病品种。

亚洲、欧洲、非洲都观察到粟锈病。1963年拉马克里希南报道粟锈病在印度科因巴托尔地区几乎每年广泛发生。中国种谷地区普遍发生粟锈病,流行年份造成严重减产。国内外有关粟锈菌寄主范围的报道各异。1950年伊藤诚哉,1954年原摄佑,在文献上未加说明即将金狗尾草和青狗尾草列为粟锈菌的寄主。1958年戴芳澜报道,金狗尾草和青狗尾草发生粟锈菌,这些杂草是否起传播锈病的作用须澄清。1977年,俞大绂用采自金狗尾草、青狗尾草和粟上面锈菌分别进行交互接种试验,指出粟上面的锈菌不侵染金狗尾草和青狗尾草,两种狗尾草上的锈菌不侵染粟,但两种狗尾草上面的锈菌能交互侵染其各自的寄主。1983年刘维试验结果表明,粟锈菌不侵染两种狗尾草,但金狗尾草或青狗尾草上的锈菌能侵染粟(朝谷1号、齐头白)。1990年梁克恭等试验指出,除金狗尾草外的3种(S.virdis,S.faberit.S.germanica)狗尾草可被辽宁、北京、河北的粟锈菌侵染,用发病狗尾草上的锈菌回接粟(齐头白)可侵染。上述各不同研究结果表明,粟锈菌的寄主范围还待研究。1956年克里希纳斯瓦米(Krishnaswamy.Sundaram)等在印度测出3个日本粟品种高抗锈病;以后又选出Ise79、Ise704等抗病品种。1949、1955年,拉马克里希南等报告了锈菌的生理专化作用。1983~1985年,刘维对我国吉林、辽宁省粟种质进行了抗粟锈病鉴定,1986~1990年梁克恭等鉴定了5317份粟资源,结果:(1)未见免疫品种;(2)中抗以上品种仅有47份,如黄粘谷、小架寒谷、十里香等;(3)相同品种在不同环境下抗性不稳定,同一品种自孕穗至开花的不同生育阶段抗锈性无明显差异。

危害粟的主要害虫有蝼蛄、粟芒蝇、粟灰螟、玉米螟、粟茎跳甲等。近年来,随着夏谷面积扩大,粟芒蝇为害渐趋加重。粟芒蝇又名双毛芒蝇,原名粟秆蝇,寄主除粟外,还有狗尾草等近缘植物。1938年,桑山觉首次报道了在我国东北有粟芒蝇的存在。翌年,Karl根据我国东北粟芒蝇的标本,将其定名为新种Atherigona biseta。1948年,小林曾记载了日本紫秆的和窄叶的粟品种表现抗粟秆蝇。1953年,周明牂首次报道该虫在我国的发生和分布。1964年,问锦曾对粟芒蝇的发生危害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70年代以后,国内有关单位开展了本地区粟芒蝇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承德农科所、北京农业大学、长治农科所等单位对粟品种曾做过粟芒蝇的抗性鉴定,1986~1990年,金达生等对大量粟品种进行抗粟芒蝇的鉴定及对鉴定技术和抗性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报道,在粟芒蝇的重虫区,采用田间自然感虫方法,根据被害指数,经过初鉴和异地多次复鉴,从4057份粟品种的抗性评价结果看出,粟品种间粟芒蝇抗性有明显差异,中抗以上的品种占3.11%,如军城黄、长穗黄、火烧叶等。甘跃进等报道了人工接种的最适虫态、苗龄、部位及最适虫量的鉴定指标,其鉴定结果与田间鉴定结果一致,又可看出成虫对粟品种有产卵选择性趋势。张忠民等初报粟品种单宁和硅的含量同被害指数有显著负相关,指出拔节孕穗期单宁、硅含量低易受虫害,说明单宁是重要抗虫物质,硅对粟芒蝇的危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夏谷早播能明显减轻粟芒蝇的危害。在成虫盛发期,用20%速灭杀丁或2.5%敌杀死750ml/ha,加水7.5~11.25L,超低量隔行行间喷雾,能取得较理想的治虫效果。

今后在粟病害和虫害方面应继续加强应用技术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伊滕诚哉.日本菌类志,1950,2(3),锈菌目73~74,养贤堂,东京

2 Norman R Malm and Kewneth O.Rachie Setaria Millets,1971,41~43

3 曹功懋,等.吉林农业科学,1981,2:53

4 闫万元,等.中国农业科学,1985,3:57~62

5 王雅儒,等.植物保护学报,1985,3:175~179

6 俞大绂.粟病害.北京:科学出版社,1~20,39~45,57~63

7 张忠民,等.植物保护学报,1991,18(1)

8 甘跃进,等.华北农学报,1991,2(增刊):127~130

9 金达生,等.作物品种资源,1992,(1):25~26

(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王雅儒副研究员、金达生副研究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2/5 16: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