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精气神理论及其研究
释义

【精气神理论及其研究】
 

拼译:study on essence,Qi and vitality
 

精、气、神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故又称“人之三宝”。《灵枢·本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则是生命活动的反映,前者是物质基础,后者为功能表现。精气神理论是研究人体精、气、神的涵义、来源与生成、生理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精气神理论探讨和研究,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了。

精气神理论源于先秦,形成于《内经》。在古代,人们就认识到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如《易·系辞》说:“精气为物”。神,是指事物变化无穷、奇妙莫测之义。《易·系辞》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内经》中广泛论述了精、气、神的含义、来源与生成、相互关系及其生理作用,形成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精气神理论。《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指出精是生命的根本。精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故称“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可以化生气、血、津液等,成为各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由于气的分布及其功能活动各异,故又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之分。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精、气、神的关系表现在:神是在精、气机能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神不能脱离精气而存在;而神又是精、气的统帅和主宰者。

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精、气、神理论多有阐发。如张仲景创立神志疾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刘完素提出气的“亢害承制”理论;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张介宾则主张“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王清任提出“灵机记忆不在心在脑”等等,皆丰富和发展了精气神理论。

现代精气神理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多为文献整理和理论探讨;自70年代末至今,除文献综述与理论探讨外,还有现代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

在文献综述和理论探讨方面,张登本认为精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精功用有三:(1)调节全身各脏腑之精;(2)化生血液;(3)不断转化为肾精、肾气、肾阴、肾阳,进而完成肾脏的复杂功能。狭义之精具有生髓充骨补脑、维持生长发育及转化为生殖之精的的作用。张伯讷指出:《内经》提到的精既有先天之精含义,又包括气、血、津液、水谷精微在内的精微物质。张氏认为张景岳的“补气以生精”和“补精以生气”的治法正说明肾中精和气是可分而不可离的。张珍玉、刘承才提出精是生命的基础,是人体正气之本。刘树新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其中以精为物质基础。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常用补肾精之药而获效。刘氏认为精的盛衰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因此,在摄生方面首当重视精的摄养。魏长春指出:衰老与精亏肾衰有关,应用保肾养精药为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

对于气的研究,除对气的概念、作用等进行文献整理外,还表现在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对气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目前,对气本质主要有如下看法:(1)力能说:包括各种“力”、“能量”和能量代谢等观点。(2)活细胞说:认为“元气”本质相当于活细胞。(3)核酸说:孔庆洪、刘亚光等提出“气是核酸”说。(4)人体场说:蒋华荣认为气是一种运动变化着的场,其性质同电磁场颇相类似。精子与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生命场开始建立;人体死亡,生命场消失。(5)信息说:唐学正认为,气的概念是不同历史条件下“信息”的同义语。因此气的运动形式也是信息转输过程。(6)带电粒子说:刘亚光认为,气的物质基础与人体中进行定向运动的带电微粒有关,气的功能可能是进行定向运动的带电微粒的调整能力。总之,对气的本质,从物质概念而言,有核酸说、活细胞说、环核苷酸说、信息说、人体场说等;以气的功能而言,则与神经系统的功能、造血功能、免疫功能等有关。国外对气本质的研究,林功铮归纳为:能量说、生物电说、光能说、电一光效应说、动力说、神经说、整体系统脏腑功能说、场力学说等11种观点。

对于神的研究,除对神的含义、生成、作用、生理病理等进行文献整理和理论探讨外,80年代以来突出表现为对神的归属,即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问题之争。姜全章认为,“心藏神”之说在中医理论形成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验之临床多有不符,故不宜继续沿用,凡属神志方面的疾病,皆与脑有关,故以“脑藏神”较为确切。李玉和通过对脑的理论探讨,认为在“脑为元神之府”的理论已自成体系的今天,还提“心主神明”显然不符合现实。任继学等认为,中医“脑”在生理上以督脉、经脉、脊髓为传导反射之路,以神经作为其神机与机体内外、上下互通信息之路。此外,宋一亭、潘文奎、董建华、许庆友等从不同角度探讨脑主神的论点。刘兴仁在探讨了《内经》、《本草纲目》有关脑的论述之后指出:(1)《内经》未明确指出“脑主神明”;(2)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只是只言片语,而其辨证仍然以心为主;(3)“脑主神明”违背了中医理论原旨。柯新桥、张超群通过对心主神明理论形成基础的探讨论证了心主神明的正确性。另外,张铭韬、张庆祥、王克勤、于鸿玲、李永光等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心主神明的论点。

在对精、气、神的实验研究方面,朱梅年认为肾精主生殖、生长发育、主骨华发等功能,恰好与微量元素锌、锰通过内分泌系统、酶系统对核酸及3大物质代谢所发挥的作用相一致。指出锌、锰是肾精功能的物质基础。柴立等通过对肾精与微量元素的研究表明,肾精亏虚与锌、锰缺乏的病因符合率达95%以上。柴氏认为从微量元素角度来探讨中医肾藏精理论是很有意义的。张同贵认为,肾精可能是核酸、激素、酶类和微量元素等。宋知行认为,精很可能是指那些蕴藏能量的营养物质和参与调节的酶、激素(及维生素)之类。

对于气的实验研究,胡国庆等对气虚患者进行甲皱微循环测定,结果表明气虚证者管袢轮廓模糊、血色淡红、流态断线状、管袢夹状减少、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降低,且上述表现在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应用补气理血药后观察显示:微循环发夹管袢增加、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血流量明显增加,从而认为“气对微循环有调节作用,特别是参与了微循环灌注量的调节”。朱崇顺等从血流变角度对气虚进行了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结果是气虚或阳虚动物皆出现血液流动及形态的显著异常,表现气虚或阳虚动物的血管中存在着淤血或血淤的倾向。鲍延熙等对30例气虚型的或血淤型的冠心病患者测定心室收缩时间、心尖搏动图、心功能、血液粘度、甲皱微循环和血浆环磷酸腺苷,发现气虚型的主要改变表现在血液动力学方面。刘春福等对气虚患者应用淫羊藿冲剂后,以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患者的微量元素和免疫功能,结果血清中铜、锌、镁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Cu/Zn比值升高。刘氏认为在内分泌-激素一LEM(白细胞内源性物质)的调节下,通过营养免疫作用形成系统完整的自稳机制,这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十分相似。另外,还有人从免疫机能、细胞电泳、血小板聚集水平等方面探讨了气虚的本质。

对于神的现代研究,70年代武汉医学院一附院、天津市和平医院从现代医学角度对心主神明的实质进行研究,观察到心脏外科手术应用体外循环时,特别是在阻断主动脉后多数病人意识和呼吸均消失,心脏复跳后又能清醒;去脑的人或动物虽可出现搐搦,但意识却仍然存在。从生物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克罗默对人体生物磁场的测量结果证实心磁比脑磁强百倍,而心磁场、脑磁场又受地球的和太阳的磁场影响并与知觉、精神活动有关,故心磁可以干扰、调控脑磁代谢。邓铁涛认为,中医心主神明显然是把循环系统和高级神经系统合起来归属于心。

目前,精气神理论的研究已取得较大成绩,文献研究使精气神理论得到系统的整理与发掘,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在深入探讨精气神实质上取得了可喜成果,以气的研究为中心精气神理论进入世界医学行列。今后精气神理论的研究应继承与发扬、借鉴与创新并举,而以发扬、创新为主。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1)中国哲学气范畴与中医气学理论的比较研究;(2)专题文献研究,包括精气神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的研究;(3)动物实验的研究;(4)多学科多层次对精气神理论进行研究;(5)精气神理论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和平医院心外科,天津医药,1975,6,304

2 A·H克罗默,王鸿儒,等译.生命科学用物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400

3 柴立,等.微量元素,1986,1,31

4 姜全章.黑龙江中医药,1987,3,17

5 王明辉.中国医药学报,1987,5,43

6 林功铮.中医年鉴(198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430

7 刘兴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11:1,15

9 张庆祥.全国第2届中医基础理论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1990,69

10 胡国庆.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5:46

(山东中医学院刘承才教授、张庆祥硕士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5: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