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粟病害防治
释义

【粟病害防治】
 

拼译:control ofmillee diseases
 

粟病害种类很多,已报道可为害粟的真菌、细菌、病害及线虫病害约40余种。其中真菌病害最多,达35种;细菌病害4种,病毒病2种,线虫病2种。但在生产上为害较普遍而严重的主要有:谷瘟病、白发病、粒黑穗病和锈病等真菌病害。病毒侵染的红叶病在华北、西北等粟产区也曾一度流行。此外,粟腥黑粉病虽在生产上为害不重,但在国外未见报道,为中国粟的一个特有病害;它属于花器局部侵染、当年侵染当年发病的非系统侵染的病害,但在感病品种上最多一个穗上的病瘿达376个,病菌的孢子堆摧毁整个谷粒的子房,藏在子房的外皮内形成菌瘿。菌瘿初呈绿色,逐渐变成墨绿色,呈长圆锥形或长卵圆形,一般长约2.5~3.5mm,宽2~2.5mm,最大的达5mm长、3mm宽。冬孢子经扫描电镜观察为T型(瘤突型),其萌发产生的担孢子数量最多,可达上百个,呈毛刷状。以冬孢子接种正开花的小花侵入子房引起发病。俞大绂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进行粟病害的防治研究,先后研究了白发病、粒黑穗病、腥黑粉病及红叶病,并撰写了《粟病害》专著,对国内外粟病害防治文献做了全面系统性总结。

粟粒黑穗病主要藉种子表面带菌传病,白发病主要由种子、土壤及粪肥传病,它们在苗期系统侵染。粟瘟病和锈病为气流传播局部侵染的病害,流行为害与当年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在80年代,吉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闫万元从北方粟产区10个省采集了大量粟瘟病标样,根据鉴别寄主的反应可区分为7群、32个小种,其中E群为中国北方粟产区粟瘟病菌的主要菌群,E3为优势小种。在不同生态区分布的主要菌群及优势小种也各有不同。它的发生是病菌、品种和环境条件三者相互适应的结果。粟锈病菌也存在生理分化现象,它在北方流行与否决定于7~8月份的降雨量与次数,雨多年份发病重。

根据这几种病害传染、发生的特点和当地主要病害发生为害情况,针对主要病害种类,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主要综合防治措施可归纳如下:

选用抗病品种 这对流行性病害粟瘟病与锈病是最有效易行的防治措施。因病菌存在生理分化,在选用抗病品种时,最好就地选育。从外地引进的品种也应先进行抗病鉴定后,再推广适合当地的抗病良种。80年代,我国从400多份材料中鉴定筛选出27份高抗粟瘟病的品种,其中青到老、冀谷1号、铁谷1号、龙谷23号、昭谷1号和京谷1号等6个品种,在中国北方粟产区的4个生态区均表现抗粟瘟病。中国从日本引入的“日本60日”是抗瘟性很强又抗倒伏的良好抗源品种,它对粟瘟病具有广谱抗性,且有较好的抗性遗传传递力,可作为育种亲本利用。沈阳农大等单位近年来对5000多份粟品种资源进行抗锈性鉴定,未发现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对锈病的抗性差异是显著的。高度抗锈病的品种有:十里香(兼抗纹枯病)、小架寒谷(兼抗纹枯病)、跑死马、黄粘谷、猴把掌及麦茬谷等。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如印度的Tenai Co.5也高抗锈病。栽培品种中度抗锈病的有鲁谷2号、鲁谷16号及豫谷2号。

化学防治 药剂拌种:对苗期系统侵染的粒黑穗病和白发病可采用药剂拌种进行防治。50年代推广赛力散拌种,70年代初汞剂停用后筛选代汞拌种剂。对粟粒黑穗病有效的药剂很多,其中以40%拌种双可湿粉药源充足、价格低廉,已在北方粟产区推广应用。40%拌种双按种子重量0.2%拌种,每100kg种子有效成份剂量为80g。此外,萎锈灵80g、多菌灵100g、苯噻清15g、双胍产胺75g、甲呋酰苯胺75g和公主岭霉素等对粒黑穗病的防治效果都很好。

自70年代末以来,对霜霉菌有特效的苯基酰胺类药剂甲霜灵和恶霜灵等内吸性杀菌剂的出现,为药剂拌种防治粟白发病提供了条件。1980年,刘国镕、吴新兰等先后筛选了甲霜灵等有效拌种剂,每100kg种子用有效成份剂量:甲霜灵75~105g,赛得福(噁霜灵+灭菌丹复配剂)160~200g、杀毒矾(噁霜灵+代森锰锌复配剂256~320g,甲霜铜(甲霜灵+铜制剂)200g,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80年代以来,在病区大面积推广甲霜灵拌种,已使白发病为害得到控制。乙磷铝也是对霜霉菌有特效的药剂之一,但对白发病基本无效。甲霜灵或噁霜灵对粒黑穗病无效,其复配剂甲霜铜或赛得福拌种,还可兼治粟粒黑穗病。在两病混合发生区,可用甲霜铜或赛得福拌种,也可用甲霜灵与拌种双等对粒黑穗病有效的药剂混合拌种,才能收到兼治白发病与粒黑穗病的效果。

生育期喷撒药剂:这是对粟瘟病或锈病较好的防治措施。防治粟瘟病可用0.4%春雷霉素粉剂,37.5kg/ha(有效成分150g);或40%克瘟散乳油500~800倍液,喷施药液750~1125kg/ha(有效成分600~900g),于发病初期喷施,对粟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粟锈病可用20%粉锈宁乳剂或25%可湿粉800~1000倍液750~1125kg/ha(有效成分100~325g)。在流行年份可根据气象与发病情况喷药。这一措施在大面积生产田应用的可行性不大,但在科研与育种部门为保存品种资源还可采用。

减少病菌来源 收获前,在田间选留无病且籽实饱满的谷穗,单收单打,选取种子,以免种子带菌传染粒黑穗病或白发病。在田间多次拔除白发病株,以减少菌源。秋季深翻土地,使病残株深埋土中;轮作,这些措施均可减少土壤中菌源。处理重病田谷草,尽量先用病谷草作饲料喂牲畜,在次年春播前处理完,带病菌的厩肥应充分腐熟后施用。

加强栽培管理 首先要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过多,氮、磷、钾肥配合比例应适当。其次是合理密植或宽行密植,以保证通风透光良好,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参考文献】:

1 俞大绂.粟病害.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1~45,57~63

2 曹功懋,等.吉林农业科学,1981,2:53~64

3 吴新兰,等.吉林农业科学,1983,1:57~63

4 吴新兰,等.吉林农业科学,1983,2:42~57

5 阎万元,等.中国农业科学,1985,3:57~62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胡吉成研究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5: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