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中药鉴定 |
释义 | 【中药鉴定】 拼译: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crude drugs 中药鉴定是指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它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知识和鉴定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以及寻找新药的理论工作和实践,藉以清除伪、劣品,确保中药的品质,开发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新药,为人类健康长寿服务。 “中药鉴定”一词较早出现在1958年出版的《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1集)中。20世纪60年代初,在中医院校开设了《中药鉴定学》专业课。这里的中药概念狭义指中药材,广义还包括中成药,即凡在中医传统医药学理论指导下所使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中药鉴定学类似于生药学,其主要不同点是:(1)不收载西药原料药,如洋地黄、毒毛旋花子、水飞蓟等;(2)重视本草考证和原植物(动物)特征描述,而植化内容相对较少;(3)无药理作用或炮制项;(4)包括矿物药,这在生药学书中内容较少或缺如。现在国家教委已批准建立“中药鉴定专业”。以往的重要研究,在本草方面,1988~1989年间出版了两部有代表性专著,介绍历代主要本草73部,对52种中药进行了全面考证;品种方面的研究报道和著作较多,1964年谢宗万对100种中药材按品种进行论述,结合本草、产地考证了正品、类似品和伪品。1977年出版的《中药大辞典》收载中药达5767种;1988年出版的《新华本草纲要》,共收药用植物6000种,载有历史、分布、成分和功效等。还有鉴别常用中药真伪的专著多部。对于中药性状和显微特征方面描述除许多大型专著外,还有专门的“组织粉末图解”(收中药材249种)和“粉末显微鉴定”(收中药材380种)类专著出版。关于应用理化方法鉴别中药材的专著和期刊报道的资料甚多。如对大黄的鉴定,既可用荧光分析、微量升华和化学反应来确定真伪,又可用不同抽取分离手段测定其主要有效成分游离蒽醌(抗菌作用)和结合蒽醌(泻下作用)的含量来确定其质量;对一种有效成分可以用多种方法来测定其含量,如测定金银花中的氯原酸,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容量法、比色法、极谱法、光密度计法、气相层析法和高效液相层析法等多种理化方法。中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在我国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以高等植物而言,我国有种子植物24500多种,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3位。通过全国性多次药源普查,各省区、各民族发掘出大量的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1991年,徐国钧在第5届国际中草药研究讨论会上宣读论文提到我国中药总数约1万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组织编写当代药学巨著《中华本草》,拟收中药8000种。在这数以千计的中药品种中,研究较多的要算《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的509种,鉴定内容包括每种中药的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含浸出物)等项。从下表可看出近年来中药材鉴别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表1 《中国药典》1985版与1990版收载中药鉴定主要项目比较 注:以上数字的单位为“品种个数”。从表中可见5年间中药鉴定工作发展很快,特别是现代技术的应用。如1990年版《药典》有两个品种首次采用“气相色谱法”,有5个品种首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个别检测手段比英、美先进,如桉油精的测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组织力量对常用中药材品种进行整理和质量研究,每个品种包括10个项目:(1)文献考查,(2)药源调查,(3)分类学鉴定,(4)性状鉴定,(5)显微鉴定,(6)商品鉴定,(7)理化分析,(8)采收加工,(9)药理活性,(10)结论与建议。已完成100余种中药材的考察,有的地区和民族也在组织力量深入研究有自己优势的道地药材。中药鉴定工作除在品种数量上有突破性发展外,研究报道较多的是鉴定中药的使用方法,据1991年统计已达60余种。有的方法在应用方面也有发展,如显微组织鉴定,除大量用于较熟悉的药用植物外,也用于动物的组织,如蛇的骨骼、鳞片、犀角、羚羊角的磨片,中成药的鉴别,甚至测定中成药中某种中药的含量,如测牛黄解毒丸中大黄、黄芩的含量等。一种药物或成份的测定可用多种方法,如微量元素的测定,可用中子激活分析、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等离子吸收法、等离子质谱分析、电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等。国外的现代技术也用于中药鉴定,如用扫描电镜加X射线能谱分析法,鉴别贝壳磨片中元素的种类和含量,测定粉末中药中Si值,测定麝香粉末的无机元素种类和含量等。过去鉴别动物药虎骨的碎片、阿胶及混淆品,植物种子青葙子及混淆品鸡冠花子是十分困难的,现在可用测定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蛋白电泳的方法将它们区别开来。此法已广泛用于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的动物药类、果实种子类药材。现用生物免疫化学法能准确地检定虎、豹的骨骼。上述方法多用于中药品种的真伪鉴定,对中药真正质量的鉴定还是一个难题,因为测一两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并不能代表中药的全部功效。如何测定中药质量,存在几种看法:(1)符合优质药材性状特征;(2)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含浸出物量);(3)用药理手段进行品质评价;(4)免疫活性的测定;(5)临床实践。当然,最理想的比较公认的方法是临床实践,但难度很大。鉴定中药的另一个难题是中药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因为有效性和稳定性要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如选种、施肥、产地、土壤、采收、加工、运输、贮藏条件和时间等等,这方面的工作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研究报道甚少。还有一个被忽视的问题,研究中药组织、成分、药理的样品,一般或是购于公司、市场,或是自采(常因采花果期标本同时采药用部分,不顾药材收购季节),只要品种对,不管产地、存放条件和时间,结果不同样品实验数据不可能一致,也无法比较与总结,这是应该注意的问题。值得指出的是,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农药残留量和有害金属、污染物的检测在中药鉴定领域还是一个空白。今后的10~20年内,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是继续进行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这是单味药最全面系统的研究,可反映中药鉴定的学术水平和成就;应用现代技术对常用中成药进行显微、理化分析有大量工作要做,特别是对动物药材的形态分类和组织粉末的理化分析,有待认真进行研究;寻找能确定中药质量的有效方法,特别是中药成分与中药药理活性和免疫学关系的研究迅速发展;中药鉴定的方法应该不断更新,国外现在应用的串联质谱(MS-MS)法,可直接对药材的粉末进行分析,而不需要应用药材提取物;放射免疫分析法可用于药用植物的品种筛选、资源调查、植物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组织培养等,应用这些先进技术将为我国广泛筛选寻找抗心血管病、癌症、艾滋病的药用资源植物做出贡献。【参考文献】:1 李卫民,卜志勇.中成药研究,1987,6∶7~82 田进国,许欣荣.中草药,1989,20(5)∶29~323 Xu Guojun.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Drug Abstract Papers,1991,6~84 陈建伟,李祥,李凡.中国中药杂志,1991,16(8)∶487~4885 余伯阳,徐国钧.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0)∶584~5856 贾敏如,李敏.华西药学杂志,1993,8(1)∶1~4(成都中医学院贾敏如教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