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大地构造地貌
释义

【大地构造地貌】
 

拼译:tectonic 1andforms
 

大地构造地貌属于构造地貌之一。它以地球内力为主导营力并在外营力长期的共同作用下,由地壳运动(大地构造运动)而产生的地球表面大型的形态。它包括陆地上的褶皱山系,大型的平原、高原和盆地;海洋中的洋中脊、海岭、深海平原、岛孤以及属于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等。大地构造地貌反映了地貌过程与大地构造控制之间的调节关系。它是构造地貌研究的中心课题。通过对大地构造地貌的研究,不仅可以从大地构造这个因素出发来解释大型地貌,更重要的是根据大型地貌来分析推断地壳的构造与运动特征,追溯地球特别是岩石圈及其表层的演化、发展规律,为预报地震、找矿及工程建设服务。通过对大地构造地貌的地貌过程研究,还可以对外星体的地质进行解释与推测。

由于用途的不同,对构造地貌的划分方法也不相同。李契科夫(Б.Л..Личнков,1948)结合von Engle(1942),R.D.Salibary,(1919)的划分方法,把构造地貌分为巨地形(第1级地形,包括大陆、海洋)和大地形(第2级地形),即今天所称的大地构造地貌。而微地形属第3级地形。

大地构造地貌是大地构造学与地貌学交叉的领域,它的研究成果是地质、地貌等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以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兴起为界,可以把大地构造地貌的研究划为前后两个阶段。17世纪末,莱布尼兹(G.W.von leibnjtz,1680)第1次提出地球由于冷却产生山脉和沟谷的见解。俄国洛蒙罗索夫(M.В.Лoмoнoсoв,1763)提出了改变地貌的力量有内、外两种的观点。1777年,帕拉斯(P.S.Pallas)以乌拉尔山为例,提出山脉因火山作用的“隆起说”。1859年,美国霍尔(J.Hall)首次把山系与沉降带联系起来。1885年,休斯(E.Suess)提出地台区地貌十分平坦的观点。戴维斯(W.M.Davis,1899)系统地阐述了地貌学理论框架和“侵蚀循环学说”,提出了陆地地形的演化是抬升-侵蚀-夷平周而复始的运动。彭克(W.Penck,1924)把地貌发育看作内、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根据山坡的发展过程研究地壳运动的方向与速度。法国马东(E.de Martonner,1909)曾专门阐述了地质构造对地形的影响以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地貌发育问题。毕罗(P.Birot,1958)也就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论述了地貌的演化,并评述了新造山机理。前苏联捷贾耶夫(M.M.Шyкeвнч,1933)认为对于陆地地形的分析可以向我们揭示地壳升降运动的一切主要特点,同时,这些运动都是具体表现于大陆上过去的主要地形起伏的形态上。1948年,李契科夫提出了地貌学要研究整个地表形态的观点,并提出地球表层结构中,地质构造只是作为骨架,它为各种雕塑地形所丰富和复杂化的认识,并把构造地貌进行分类和尝试性地拟定了地球上大地形(第2级地形)发生发展的“6条规律”。与此同时,K.K.马尔科夫(1948)完善地论证了不仅要研究小地形,而且要研究较高一级的其它所有地表形态,并把地形学分成3个部门,其中普通地形学,主要研究的是大地构造地貌问题。

在海洋地貌学领域中,美国谢帕德(F.P.Shepard)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海底调查,1948年出版《海底地质学》,为洋底地质地貌的研究作了开创性的工作。

总之,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大地构造地貌的研究比较薄弱。一方面由于大地构造学在此之前一直立足于大陆,而对海洋所知甚少,因此,不可能对全球进行更为完整的大地构造研究;另一方面,地貌学本身由于占统治地位的地貌理论来源于欧洲、北美,这些地方第四纪冰川广泛盛行,形成了许多年青的地貌形态,因而使这些地方的学者认为地球的面貌很少比第三纪老,大多年轻于更新世(W.D.Thornbury,1969),甚至说全球大多地表形态是中新世之后(G.H.Ashly,1931)形成的错误思想,使得地貌与大地构造之关系的研究一度被忽视(Ollier,1981)。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使大地构造地貌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给予了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该学说认为,造山作用发生于板块敛合边界,造山带就是板块的俯冲带、碰撞带。

从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地貌学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地貌学时空尺度大为扩展,这为大地构造地貌的蕴酿与发展作了准备,地貌学研究的重点也从戴维斯所开创的构造-作用-时间的封闭式地貌循环,转为形态-作用-时间的开放式地貌系统演化。地貌不再看成构造被动受外力雕塑的产物,形态反过来也影响作用。1961年,霍斯(E.S.Hills)给予了构造地貌学的解释,构造地貌学已包含了大尺度构造地貌,把一直集中于小尺度地质构造地貌研究的构造地貌学引向深入。但是,20世纪50~60年代,当大多数地学分支因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而变得令人鼓舞的时候,大地构造地貌却没有及时与板块学说相结合。1962年,肯纳基(W.Q.Kennedy)以“重力均衡”为假设前提,建立了一个以构造运动(主要指上升)、侵蚀(指河流的下蚀)和剥蚀(河流之间地表的下降)三要素的理论体系,组合成反映地表演化的九种情况,并得出值得注意的结论:准平原可以发生在活动构造上升期间,而不是非要在静态的构造条件下;准平原过程可以与区域基准面无关,并且可以在高、中、低海拔发生;上升的准平原面不必含有之后的构造上升的涵义。把地貌与板块构造相结合进行研究,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如杰迪逊(S.Judson,1975)、奥力尔(C.D.Ollier,1979,1981)、泰勒(R.L.S.Taylor,1985)等。奥力尔(1981)明确指出理解新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对于理解地貌(不仅第一级地形)是非常必要的,地貌与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生物演化可以有同样时间尺度。托戴(C.R.Twipale,1991)通过对澳大利亚不同大地构造背景下地貌演化分析,得出其地貌年龄在60~100百万年。

在中国,李四光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东亚特别是中国的地貌与地质构造作了深刻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黄汲清分别以秦岭、祁连山、天山等一些地槽为实例,进一步阐述了地槽多旋回造山观点。郭令智等(1975、1977、1978、1979)用板块学说解释了中国南部大地构造旋回的海沟-火山岛弧-弧间盆地(边缘海)和前陆盆地复合体的形成及大陆地壳的演化。由于新构造运动研究的深入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影响,中国地貌学者开始深入进行大地构造地貌的研究。1981年8月,中国地理学会召开第1次构造地貌学术讨论会,有不少人对大型构造地貌的成因、区域断裂构造地貌、板块与地貌、构造地貌的应用等作了研究。还有人进行了地壳运动对河型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和计算机模拟(1982,1985)等。

今后的大地构造地貌研究,将是多学科的综合性、定量化和计算机模拟为其主要特点,运用板块构造模式,对全球大陆与海洋地貌重新进行认识。这对于大地构造地貌理论系统化并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契科夫Б П.地理译报,1955,2∶83~88

2 Kcnncdy W Q Geo Mag,1962,99∶304~312

3 Ollicr C D.Tectonics and landforms,1981,299~310

4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编.中国地理学会第1次构造地貌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207

5 Бeлoyсов В В.国外地质,1986,1∶1~10

6 高抒.地理研究,1989,8(1)∶50~55

7 Rittcr D F.未来地理译报,1991,2∶35~42

8 TwiDalc C R.Z.Geomorph N F,1991,35(1)∶85~109

(安徽师范大学王心源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9 10: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