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胰腺的外科疾病
释义

【胰腺的外科疾病】
 

环状胰腺 是较罕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形成带状胰组结,环绕十二指肠,造成部分性的或完全性的肠腔狭窄。形成之环状胰腺宽度约1.0cm,包绕十二指肠周径的4/3~4/5,有间隙区,内含胰岛和导管系统。其临床表现为十二指肠的急性的或慢性的不完全性的或完全性的梗阻。新生儿型:出生1周后发病,2周以上发病者少;频繁呕吐,含或不含胆汁;不全梗阻,症状反复发作。成人型:多于20~40岁发病,延迟出现症状原因不详,表现为反复上腹痛、呕吐,常并发急性胰腺炎。X线表现为双气泡症,十二指肠降段呈现边缘整齐的狭窄。治疗常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切除或切断胰环是不明智的。

异位胰腺 又称迷走胰腺。1872年Jean-Schultz首先报道本病。异位部位为十二指肠、胃、空肠、美克氏憩室和回肠。可并发溃疡、出血、梗阻等症状。异位胰组织埋藏在组织中,无包膜,不易剥离,呈淡黄色或淡灰红色单个叶状小结节。往往于术后才能经确诊。

胰腺癌 胰腺肿瘤分为上皮性的和非上皮性的两大类,均可分良性与恶性。上皮性恶性肿瘤以胰腺癌多见。非上皮性肿瘤罕见。它又可以胰腺的两个组织分类,分为外分泌性的和内分泌性的两大类。胰腺癌系老年人疾病,71~80岁发病率最高,2/3在60岁以上。随着人的寿命延长,发病率亦上升。1888年Bard与Pic报告本病。1898年Cadivilla行胰十二指肠大部切除手术。1935年,美国著名外科学家Whipple对壶腹癌病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成功;从而提高了切除率,并发症与死亡率亦有所下降,但其早期诊断及疗效仍不满意。发病原因未清楚。发病率国外有逐年上升趋势,我国低于国外,总发病率据统计占全身癌肿的1%~4%。胰腺癌的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不典型,可有上腹饱胀,隐痛,纳差,乏力与消瘦;以上症状出现可持续3~6个月,平均4个月。这些表现常出现于胰体尾部癌肿者,胰体头部癌肿者往往出现黄疸。典型症状出现时病程已很大。(1)腹痛,是初期的多见症状,约87%胰腺癌患者有疼痛并放射到背部;呈隐痛、阵发性剧痛或绞痛,进食时可加重;坐、立及前倾可减轻症状,由于坐位可减轻肿块压迫腹腔神经丛和脊旁神经,故而减轻疼痛。晚期疼痛剧烈。(2)黄疸,系胰头癌患者的早期表现,但亦有10%~20%的患者无黄疸出现,常称为进行性无痛性黄疸;大部分病人均有上腹胀痛不适,真正无痛者少见,但需与胆结石患者相鉴别。(3)体重减轻,为较常见症状,多为快速体重减轻。胰腺癌的诊断:早期诊断需要靠临床医师对本病的高度警惕。可因进行长时期的对症治疗或检查而延误病情。超声扫描为首选。CT检查可早期诊断,还可提示有无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如患者已表现黄疸、消瘦和疼痛三联证时,应及时考虑为胰腺癌。传统观念认为,黄疸伴胆囊肿大(Courvosier定律)考虑胰腺癌,因有许多例外病例,所以它的临床用途有限。胰脉癌的治疗:因胰腺的解剖部位因素,发生肿瘤后往往与其后面紧邻大血管粘连而影响切除率。尤其晚期病人的切除率仅约10%左右。因肿瘤发生的部位不同,手术有胰头十二指肠切除、胰体尾部切除、全胰切除;手术尚为唯一有效的疗法。姑息性手术有胆囊或胆总管空肠吻合,解除胆道梗阻;胃肠吻合可预防或解除十二指肠梗阻。

急性胰腺炎 它是较常见的急腹症。病因未明了,较多病人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某些胆道病变及高脂餐有关,国外报道为因过量饮酒引起。轻的急性胰腺炎病理改变为水肿,重症可形成出血与坏死,患者伴有内外分泌功能减退。1971年Ranson研究了早期手术治疗胰腺炎。现较多学者认为手术有较好疗效。我国近20年来对早期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行中西结石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关于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说法众多,未能统一;不能用单一因素解释。目前认为其病因:(1)胰管梗阻,伴或不伴十二指肠、胆道内容返流;(2)胰腺血运障碍。但据尸体解剖仅发现有少数病例有胰管梗阻。另经实验研究,结扎胰管亦不引发胰腺炎。如胰腺外分泌受强烈刺激导致分泌增加,再伴有胰管梗阻,可导发急性胰腺炎。用胆管、胰管共同通道解释胆汁返流,但解剖上仅2/3存在这共同通道;在正常情况下,亦观察到胆汁流入胰管、胰液亦流入胆道的双向返流;一般情况下胰管内压力高于胆道内压力。胰腺的血运障碍,可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小动脉梗阻,或炎症血栓形成,造成胰腺灌注量降低,从而加重胰腺出血坏死。在炎症后胰组织中有活化的蛋白分解酶、弹力纤维酶、磷脂酶A及血管舒缓素,造成胰组织的出血与坏死。酒精有直接使胰腺腺泡中毒作用,可刺激其产生高度碱性液体,使酶原膜不稳定,亦可使俄狄氏括约肌痉挛。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1)腹痛。发病突然,剧烈腹痛,来势凶,进展快;因胰腺受侵害部位不同,腹痛部分可偏左、偏右;腹内受炎性渗出物刺激可呈全腹痛;严重病人可短期内死亡。(2)恶心呕吐。早期出现而频繁。腹痛、恶心、呕吐为3大主症。(3)腹胀、消化道出血、黄疸、休克多见于重症并伴大块胰腺坏死者。(4)少见症状。皮肤瘀斑,手足抽搐。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类:(1)1963年于法国马赛举行的国际胰腺会议分类为急性胰腺炎、复发性急性胰腺炎、前两种经治疗复发性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可恢复正常,后2类患者经治疗胰腺组织有病变残留。(2)1984年于马赛举行的国际会议上修订的分类法将急性胰腺炎又分为轻、重2型,慢性胰腺炎的特点为反复发作,持续腹痛,伴功能不全。(3)1988年在北京召开的中日国际会议讨论了难治性胰腺炎,将其分为轻、中、重3型。(4)临床常用分类为分为水肿型急性胰腺炎、出血性胰腺炎、坏死性胰腺炎。这种分类法概括了急性胰腺炎的不同病理变化。

近年来由于酶的检测方法的进展(如放射免疫法RIA),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水平及对病理变化、病情发展、并发症的有无的认识均有提高。检测项目有:(1)淀汾酶同2酶(PIA,SIAS):对淀粉酶不升高的急性胰腺炎有诊断价值,较敏感。(2)弹力蛋白酶Ⅱ(HE2):对水肿型的与重症的胰腺炎鉴别有意义。(3)免疫活性胰蛋白酶(IRT):对早期诊断、鉴别轻重、观察病情有实用价值。(4)磷脂酶A2(PLA2):可诊断早期坏死性胰腺炎。(5)胰分泌性胰蛋白酶抑制剂(PSTI):能鉴别水肿型的、坏死型的胰腺癌,可作动态观察,可判断预后。(6)血清脂肪酶:为首选项目。(7)碱性聚核苷酸特异核糖核酶:此酶在发病前几天即升高,同临床过程呈平行趋势,可作胰腺坏死初期并发症的鉴别指标。

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高血糖、低血钙变化,目前的认识是:高血糖由于胰高血糖素升高所致,而非胰岛不足;对低血钙的认识强调“钙流”,认为是由于钙转移到肌肉、肝、胰腺所致。CT:有诊断价值。

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1894年Korte首先提出用手术治疗。1963年Watte成功地应用胰腺切除术治疗出血性的及坏死性的胰腺炎。1938年Nordmann提出手术效果不好,提倡用内科方法治疗,但疗效仍不理想。1984年Paxton报道手术死亡率达45%,非手术死亡率为28%。但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非手术治疗令人失望。

目前对(1)手术时机的选择;(2)腹腔灌洗;(3)胰腺切除、包括坏死组织切除、胰腺部分切除,全胰十二指肠切除等问题,尚无统一定论。

【参考文献】:

1 江绍基.临床胃肠病学,1981,12

2 Allen Saxon,et al.Ann Surg,1981,194:545

3 World J Surg,1981,5(3):393

4 Walshbo D B,et al.Adenocarcioma of ampulla of vaer diag qnsis and teatment Annsurg,1982,195(2):152

5 栾竟新,许桂香.胰腺外科,1985,11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震宗主任医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9: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