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家蚕生长发育的激素调控
释义

【家蚕生长发育的激素调控】
 

拼译:hormone regulation of silkworm growth and develipment
 

家蚕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完全变态泌丝昆虫。在一个世代中,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幼虫一般经4次蜕皮不断地成长,直至最后一个龄的末期,停止食桑,吐丝结茧,变态成蛹,羽化为成虫。生长发育是影响茧丝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生理现象。

家蚕生长发育主要受脑、咽侧体、前胸腺内分泌系统调控。脑分泌脑激素(DH),在生长发育中起中枢调控的主导作用。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JH),具有保持幼虫状态的生理功能。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MH),具有促进发育、变态的生理功能。JH和MH协调地调控蚕的形态发生。JH和MH已在蚕业生产中应用。同时,另一类能诱导家蚕早熟变态的生理活性物质-抗保幼激素(AJH),在蚕业生产中应用亦取得成功。

脑和脑激素:家蚕的脑位于头腔内咽喉的背面,由两个半球形的神经节愈合而成,能分泌不同种类的神经激素,统称为脑激素。促前胸腺激素(PTTB)是脑激素的一种,能刺激前胸腺分泌MH。诸星(1977)研究发现,家蚕的PTTB是由脑侧方大形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经内侧神经-心侧体-咽侧体神经轴突,贮藏于咽侧体,并由咽侧体释放到血液。铃木(1982)报导,家蚕的PTTB是一种简单的多肽。家蚕存在两种PTTB:分子量为22000的22KPTTB,具有诱导家蚕除脑蛹(永续蛹)成虫化的活性;分子量为4000的4KPTTB,具有诱导蓖麻蚕除脑蛹成虫化的活性,并认为是胰岛素族的昆虫多肽。PTTB的分泌受外界环境条件如温度、光周期等以及体内营养、激素等的生理状态所影响。PTTB调节控制前胸腺分泌活性的作用,必须达到一定的临界时间才能使前胸腺活化,过了临界时期,即使摘除脑,前胸腺亦能独立分泌MH。家蚕脑对咽侧体分泌活性的调控,一种是通过脑的神经刺激,另一种是通过脑神经的分泌物的功能。

咽侧体与保幼激素:咽侧体是一小形的球形器官,位于头胸交界处的消化管腹面左右两侧,与心侧体之间借咽侧交感神经相连。咽侧体有分泌保幼激素的功能,也具有贮存、释放脑激素的功能。保幼激素是类萜化合物,已知的有4种:JH-0为C19的保幼激素,JH-Ⅰ为C18的保幼激素,JH-Ⅱ为C17的保幼激素,JH-Ⅲ为C16的保幼激素。不同昆虫或同一昆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这4种保幼激素可能是一种、二种或几种按不同比例存在。但家蚕属何种方式,尚待进一步确定。保幼激素滴度在幼虫期高,末龄后期特别是熟蚕化蛹期甚低,这是化蛹蜕皮的先决条件。成虫的羽化蜕皮已不需要JH的存在。JH形态发生效应,依赖于其释放的时间,它必须先于MH发生作用,在龄初期存在,才能使幼虫特性得以保持。

前胸腺与蜕皮激素:前胸腺是一种分枝带状的腺体,位于胸部第1环节左右两侧气门下,沿着纵走气管从气管丛内侧伸向头部。前胸腺具有分泌蜕皮激素的功能。1954年,布特南德Butenandt和卡尔森Karlson从家蚕蛹分离结晶出蜕皮激素,称为蜕皮酮或α-蜕皮激素。11a后才确定其化学结构(Huber、Hopper,1965),是甾醇类化合物。翌年,又从蚕蛹分离出比α-蜕皮激素多一个OH基的物质(Hoffmeister,1966),称为20-羟基蜕皮酮或β-蜕皮激素。接着又从烟草角蛾蛹体分离到活性较低的20、26-二羟基蜕皮酮。其后,从昆虫、甲壳类等动物分离出17种和从植物分离出60多种具有蜕皮激素活性物质(Hertru、Horn,1980)。此外,蜕皮酮类似物已能人工合成,如22、25-双脱氧蜕皮酮(Furlemeier等,1966),其活性超过自然存在的蜕皮酮。蜕皮激素是由前胸腺分泌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前胸腺合成分泌的是α-蜕皮酮。但是,与靶组织受体蛋白质结合的是α-蜕皮酮或α-蜕皮酮先转变为β-蜕皮酮,而后作用于靶组织,抑或两者都有自己的不同功能等问题还不明确。

综上所述,家蚕从幼虫到幼虫的蜕皮是在JH作用之后,通过MH作用而引起。从幼虫到蛹到成虫的变化,是在JH欠损的条件下,通过MH的作用来完成的。脑激素调节控制前胸腺和咽侧体的分泌功能。由JH、MH作用而引起的蜕皮、变态的调节,不仅与激素分泌有关,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分泌时间的影响。家蚕体内各种内分泌器官的活性,既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又受其他器官的活性所调节,某种激素的变化也影响到其他激素相对浓度的变化。所以,仅仅从某一内分泌器官的活性和单一激素的滴度去理解、解释个体水平发生的复杂的生命现象是不全面的,应该从它们之间相互拮抗的关系来理解。

保幼激素在蚕业上的应用:60年代初,日本和中国的科学工作者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应用研究。日本主要应用曼他(ZR5l5)来延长龄期经过,增产茧丝。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组织大协作(1973~1976),通过活性鉴定的结果表明,J002、J003、738、734-Ⅱ、ZR515、ZR512、ZR619、ZR777、ZR520、增丝素、增丝灵等保幼激素类似物,均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于5龄中期左右,体喷1次适当的剂量,龄期经过延长约1d,一般增产茧丝10%左右,对茧丝品质无不良影响。同时,探讨了其增丝机理和增产茧丝20%以上的使用技术。

蜕皮激素在蚕业的应用:中西(1966年)报导,从百日青叶子提取到百日青甾酮,其后竹本等又从牛膝中获得牛膝甾酮,经5龄蚕添食,都具有蜕皮激素的生物活性。在中国,先后报导从牛膝、筋骨草(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1973)、土牛膝(江苏省植物研究所,1974)、露水草(中国科学院云南植物研究所,1975)等植物中提取获得具有蜕皮激素活性的物质,主要成分为β-蜕皮激素。给即将老熟的蚕儿添食可促进熟蚕齐一,提高上簇工效;若在5龄后期缺叶或遇到特殊情况时添食,可提前蚕儿老熟,减少损失。

抗保幼激素(AJH)在蚕业上的应用:1967年,Bowers从熊耳草分离鉴定出两个简单的氧杂萘衍生物——早熟素A和早熟素B,能使某些半翅目昆虫早熟变态。其后,报导了曲酸及其衍生物(村越,1972)、枞酸及其衍生物(村越等,1975)、类萜咪唑(桑野等,1983)、ETB(木口等,1984)、KK22(浅野等,1984)、KK42(桑野等,1983)、SM-1(陆雪芳等,1985)、林11(庄大桓等,1985)、YA20、CA1、CA2、CA3、CA4(庄大桓等,1986、1988、1991)等,给3龄或4龄的家蚕添食一定时间和剂量,均能从4眠蚕中诱导出3眠蚕。通常将这类具有诱导早熟变态的生理活性物质称为抗保幼激素,亦有学者认为是抗蜕皮激素的功能(山下兴亚,1986),但其作用机理仍有待进一步阐明。应用抗保幼激素可高效地诱导3眠蚕发生,获得不同纤度的优质细纤度茧丝,为开发优质丝绸新产品和新用途提供了新的原料。

自1936的Bounhiol首先实验证明家蚕咽侧体的内分泌功能后,昆虫激素研究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应用JH、MH、AJH调节家蚕的生长发育、增产茧丝和调控优质细纤度茧丝的实用技术推广,为昆虫激素研究的实用化提供了丰富而成功的经验。实用技术的开发有赖于基础理论和知识的积累。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激素合成、分泌的基因控制、作用方式、代谢途径和作用机理,以及各种激素间的相互拮抗和与内外环境的关系,提高鉴测水平和技术,利用激素更有效地调控蚕的生长发育,以满足人类的多种需要,是今后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利用激素防治害虫,也有很多领域尚待开发。

【参考文献】:

1 赤井弘,等.蚕系试验场报告,1973,25(5):287~305

2 诸星静次郎.蚕の发育生理,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1976.61~213

3 昆虫激素在蚕业上应用协作组,中国农业科学,1979,2:78~87

4 木内信,等.日本蚕系学杂志,1985,54(1):77~81

5 吕鸿声,等.中国养蚕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152~172,514~522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庄大桓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6 1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