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土壤磷素化学研究
释义

【土壤磷素化学研究】
 

磷素化学过程不仅直接影响磷素(土壤磷和肥料磷)对作物的有效性,而且磷素化学过程也直接和环境密切相关。

土壤磷素的溶解和沉淀过程 在早期的土壤磷素化学文献中,不少学者认为磷素在土壤的转化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沉淀-溶解过程,这个过程服从于溶度积理论,后来发现,土壤中磷素的转化过程,远不是简单的沉淀-溶解所能概括,但是沉淀、溶解过程仍然是一个重要过程。

土壤中磷素的溶解、沉淀过程,可区分为两个体系,即:以钙为主的体系和以铁、铝为主的体系。

1.Ca-体系。土壤中原生态的磷盐是磷灰石,它们在土壤形成过程中逐步溶解,向磷酸铁铝盐类(Fe-P、Al-P)转化,因此土壤风化程度愈高,磷酸铁铝盐,特别是闭蓄态磷(O-P)愈多,反之,风化程度愈低,磷酸钙盐(Ca-P)愈多。

研究资料表明,以钙为主的体系中,在施入磷酸一钙(磷肥)时,在土壤中可以通过沉淀作用很快生成磷酸二钙,并逐步向磷酸八钙转化,这些反应产物均已经过检验证实。但是,由于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很低,这种沉淀作用几乎不可能在不施肥的土壤中发生,即使在施肥土壤中已经形成的磷酸二钙(无水的和二水的)也都是很不稳定的。后来发现,在石灰性土壤中,磷可首先被方解石吸附(第1阶段),此时被吸附的磷几乎全部可进行同位素代换,随后被吸附的磷可进一步形成磷酸二钙沉淀(第2阶段),接着,磷酸二钙再慢慢向磷酸八钙转化(第3阶段),这一过程已用X光衍射法证实。

2.Fe-Al为主的体系。早在60年代就已经有人认为:在以Fe-Al为主的酸性土壤中,加入磷肥(磷肥一钙)时,由于强酸性的异成分的饱和溶液,可以溶解大量土壤铁铝,从而和磷沉淀生成无定形磷酸铁铝,并逐渐向结晶的粉红磷铁矿(FePO4·2H2O)和磷铝石(A1PO4·2H2O)转化。

在新近施入土壤的磷肥的肥粒附近,磷离子浓度可能很高(3~4.5mol),当超过磷盐的溶度积时,在这个区域将有新的磷盐生成。新形成的磷盐可能具有很复杂的组成,这些组成的改变,当然影响其化学性质,而且它们还会随着时间的延续,改变其结晶程度和状态。

吸附-解吸过程 这是比溶解-沉淀过程更为重要的土壤磷素化学过程。中国和国外的大量研究资料都表明,土壤磷的吸附过程可以有条件地用吸附方程来拟合。这些方程主要有Freundlich方程、Langmuir方程以及Temkin方程。比较常用的是Langmuir方程,它最初是用来描述气体吸附的,所以它的一些应用前提和土壤的具体条件并不一致,但作为一个经验性的回归方程,仍然得到很广泛的应用。

吸附理论与沉淀理论完全不同,前者的吸附量主要决定于溶液中的磷浓度,而沉淀理论则是具有最小溶度积的那种磷化性的回归方程,仍然得到很广泛的应用。

以往应用Langmuir或Freundlich方程时,只涉及磷素吸附和浓度的关系。而近年的研究已注意到时间、环境、H+浓度、有机物等等因素在土壤磷素吸附和解吸反应中的重要性。由于时间在吸附反应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为了研究吸附的动力学过程,近来一些学者提出了以下方程。

S=a·cb1·tb2

式中S表示单位重量土壤吸附的磷量;c为溶液中磷浓度;t表示时间;a=b1、b2为常数。其中a为单位时间、单位浓度时磷的吸附量。b2为常数,如等于1时,则说明吸附量与时间呈直线相关;如b2等于0,则说明此吸附反应较慢、较平稳;若b2较小,则表明此吸附反应开始很快,但随后大大减慢。试验结果表明,b2约为0.03~0.38。

土壤H+浓度是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吸附-解吸过程的因素,因为不仅H+浓度本身(主要影响溶液中磷离子的解离,从而决定不同价离子的比例),而且H+浓度的变化意味着土壤电荷(对可变电荷土壤而言)的变化。

日本学者应用火山灰土的研究发现,当用焦磷酸钠把与有机制质结合的铁、铝分离时,磷的吸附量和有机结合态铁、铝都有良好相关,但与有机结合态铝相关更好。从而认为,某些被吸附的磷是被与有机物结合的铁、铝(特别是铝)吸附的。

不少学者提出,有机酸离子和磷酸离子存在竞争吸附,而且认为这些有机酸离子是可以在土壤中天然存在的,它们和土壤表面的反应也是一种配位交换。不过有的学者认为,在土壤胶体表面,磷的吸附位和有机酸根的吸附位是不一样的,但是也存在着某种吸附位,它们既能吸附磷,也能吸附有机酸根。

近年来,磷的解吸过程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从实用观点看,解吸过程是土壤保持土壤溶液磷素浓度(磷素强度因素)能力的可能量度。

解吸过程是吸附过程的逆向过程,它可能是一个比吸附更为重要的过程,因为它不仅涉及到被吸附磷的再利用,也涉及到环境问题。解吸过程是已被吸附的磷重新转入溶液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完全“可逆的”(或正确地说,是被吸附的磷并不能全部再转回液相),但是有人认为这并不是什么“不可逆”问题,这种表现不可逆实际上是由于解吸过程的速度比吸附过程慢,或者至少某一部分被吸附磷的解吸慢。

近年来研究者们大体上认为,在磷被土壤吸附之后,一部分磷可以通过扩散进入吸附剂(铁、铝化合物)的表层以下,从而造成解吸的部分不可逆现象。这也可能是“闭蓄态磷”形成的机理之一。

配位交换大体包括3种反应:(1)和土壤铁、铝氧化物表面的OH-离子交换而释放出OH基,被吸附的磷的结构是单核的。(2)被吸附的磷进行脱质子化放出H+,这种反应甚至可以在较高的H+浓度环境下产生。(3)单核结构的磷可以再次进行配位交换,又释放出一个OH基,导致被吸附的磷形成双核结构。

吸附一个离子(从第1个配位交换到形成双核结构)净释放出一个OH基,因此酸性环境有利于这一反应的进行。近年红外光谱研究证明,针铁矿可在H+浓度1.26×10-12~5×10-4mol/L的很大范围内以双核结构形式结合磷素,说明即使在很酸的土壤中,双核结构的磷也能稳定存在。

淹水土壤磷的化学 早在60年代初,即已指出磷酸铁在淹水后的可能转化机理,并从而推断,在水稻的磷素营养上磷酸铁起重要作用。由于水田土壤在农业上的重要性,水田土壤化学也日益受到重视。很显然,土壤一旦淹水之后,土壤环境即起了巨大的改变。因此,淹水土壤中磷的化学过程也和旱地土壤有巨大的差异。

土壤淹水后,磷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以及有效磷)在一些(不是全部)土壤中显著增加,因此,水田对磷的需要量一般都比旱地少。造成磷浓度增加的原因,可归纳如下:(1)淹水之后,三价高铁被还原,从而使与之相结合的磷被释放(包括闭蓄态磷的解放)。(2)淹水土壤的有机阴离子代换了部分被吸附的磷(磷和有机阴离子的竞争吸附)。(3)磷酸铁、铝的水解,还原条件强烈时,生成的H2S可使磷酸亚铁释放出磷酸,使土壤有效磷进一步增加。(4)在酸性土壤中,淹水导致其H+浓度上升,使Fe-P、Al-P溶解度增加。在石灰性土壤中,淹水使H+浓度上升,也会增加Ca-P的溶解度。上述原因分析,主要适用于酸性土壤,对于中性的和石灰性的土壤浓度是否增加以及增加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淹水对磷有效性的影响,不仅是由于磷浓度或有效性增加,而且,淹水可提高磷的扩散系数。由于90%的磷是靠扩散供应作物根系的,所以有人认为淹水后磷的扩散系数增大,是水田磷素供应优于同类旱地的主要原因。

水田土壤在不种水稻的季节,土壤常常落干,因此,土壤经历着干湿交替的过程,从而极大的影响土壤磷的化学反应。遗憾的是,落干过程对磷素化学的影响,远比淹水的影响研究得少,现将已有结果简述如下:(1)土壤落干使土壤因淹水产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电位下降、H+浓度增减等)向逆反方向回复,因而导致土壤溶液磷和有效磷减少。(2)落干使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升高,使已经还原的铁化物氧化,但这时生成无定形的化合物,因而比淹水前具有更大的比表面面积,具有更高的化学活性,从而可更快更多地吸附新加入的磷。因此,长期淹水后,供给下一季的旱作有效性磷降低,肥料磷的吸附增加。所以干湿交替土壤中的磷的固定作用,比旱地土壤或一直处于淹水状态的水稻土壤都要大一些。

淹水引起的反应对铁影响最大,淹水以后,土壤溶液中铁的浓度可由干时每升不足1mg,迅速增加到每升几百mg。但这种增加主要发生在还原层,这就是铁的泵升现象产生的原因。

最新资料研究表明,淹水会导致土壤对磷吸附增加,其中有机物起了重大作用。在一些土壤中,如无有机物(特别是简单有机物)的参与,淹水后磷吸附并不增加。另外发现,温度也有重大影响,这是因为有机物和温度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微生物的活动是决定淹水土壤铁形态转化以及土壤Eh变化的主要因素。

研究发现,与土壤磷吸附关系最大的是所谓无定形Fe-A(主要是呈凝胶状态的或与有机物结合的铁);而另一种无定形铁(有人称作无定形Fe-B,是用H+浓度10-3mo1/L的草酸铵提取的),也与磷吸附有关,但较次要。

淹水,特别在有机物参与下,在较高温度时,磷解吸量减少。所以近年来在研究影响淹水土壤磷吸附的因素的文献中,强调了有机物和温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Walker T W,et al.Geaderma,1976,15:1~19

2 Sample E C,et al.in The Role of Phosphorus in Agriculture,274~288,Published by Soil Sci.Soc.Am.US,1980

3 Griffin R A,et al.Soil Sci.Soc.Am.Proc.,1973,37:947~850

4 Freeman J S,et al.J.Soil Sci.,1981,32:75~84

5 Hsu P H.Soil Sci.,1982,133:305~313

6 Hsu P H.Soil Sci.Soc、Am.Proc.,1982,46:928~932

7 Ryden J C,et al.Hilgardia,1980,48:1~36

8 赵美芝,等.土壤学报,1981,18:71~79

9 朱荫湄,等.土壤学报,1985,22;127~13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鲁如坤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6 19: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