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鹿结核病 |
释义 | 【鹿结核病】 拼译:deer luberculosis 是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目前,此病在国内外各种鹿中普遍流行,可引起鹿大批死亡,鹿茸产量下降,产品质量降低,威胁人类健康和其他动物的安全。为适应中国养鹿业的发展,应尽快制定控制和扑灭本病的有效措施。 病原 《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把分枝杆菌分为缓慢生长群、快速生长群和需特殊营养群3群;主要引起人和动物结核病的分枝杆菌有3种,即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和鸟分杆菌,这三种致病菌都属于缓慢生长群。在细菌分类学上,结核杆菌属于裂殖菌纲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又称为抗酸菌。抗酸菌分为结核菌和非典型分枝杆菌。鹿结核病的病原根据病料的分离鉴定,大多数是牛分枝杆菌,部分是鸟分枝杆菌,还有非典型分枝杆菌。已有人从患结核病的梅花鹿体内分离出结核分枝杆菌。1.病原的分离。Thoen(1975)用硼酸钠浸泡病料之后,再用2%NaOH处理,结果阳性率较高。全国结核病细菌学学术讨论会(1984)规定:分离分枝杆菌的前处理方法为酸处理(4%H2SO4)和碱处理(2%NaOH),这两种方法对分枝杆菌的损害较小,对杂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经济方便。崔国印等(1987)对鹿肺和淋巴结病料用上述方法处理,证明酸处理要优于碱处理,但差异不显著(P>0.05),因病料都是在捕杀后立即灭菌采取的,故不处理的与处理的结果也无显著差异(P>0.05)。用于培养结核菌的培养基很多,但目前常用的有改良罗氏培养基(L-J)、丙酮酸钠培养基和3%小川氏培养基。这3种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是全卵液,故培养结果无显著差异。据崔国印等试验结果,丙酮酸钠培养基适合于对牛分枝杆菌的培养,改良罗氏培养基适合于所有分枝杆菌的培养。且前两者又适于酸处理,而小川培养基适合于碱处理。2.分离株的鉴定。结核菌的鉴定一般是根据在固体培养基上的性状、鉴别培养基培养和生化试验。中国结核病会议(1984)规定常规培养基有改良罗氏培养基、丙酮酸钠培养基、3%小川氏培养基和酸性改良罗氏培养基等4种;鉴别培养基有5%NaCl培养基、PNB培养基、T2H培养基。通过鉴别培养可把结核菌与非典型分枝杆菌区分开;再对非典型菌做产色试验、温度试验和生化试验来确定。关于鉴定分枝杆菌的新方法、新技术,国内外都有报道。国外有人用层析技术、气相色谱鉴定结核菌,其原理是根据结核菌细胞壁的类脂成分及含量来确定。赖平安(1987)用薄层层析技术对结核菌标准株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以此层析斑点作为鉴定未知结核菌种的标准图谱,通过与崔国印(1987)从鹿体分离出来、用生物学的和生化方法已定型的结核菌对照,符合率达80%。陈奖励(1984)用凝集反应鉴定猪MAIC菌血清型获得成功。免疫学方法鉴定分枝杆菌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交叉反应严重。现在医学上还在搞单克隆抗体研究,但报道还很少。崔国印(1988)按照全国结核病会议(1984)制定的《分枝杆菌鉴定规程》的方法,对48头眼观有结核病变的鹿的病料进行分离与鉴定,其结果是:共分离36株结核菌,分离率为75%(36/48)。经生物学试验和生化试验鉴定出:7株牛分枝杆菌,12株鸟-胞内分枝杆菌,4株偶发分枝杆菌,4株堪萨斯分枝杆菌,4株戈氏分枝杆菌,2株苏尔加分枝杆菌,2株无色分枝杆菌,1株瘰疬分枝杆菌,4株未能定型。诊断 当本病患鹿有很多脓肿形成时,应注意勿与其他病混淆,要仔细将结核病脓肿与其他细菌性脓肿或异物刺入后形成的脓肿区别开来。如果病变很少或仅限于淋巴结时,要进行实验室检查,以求确诊。胡希荣(1982)对7头鹿进行剖检后采取病变进行涂片,用Ziehl-Neelsen法染色镜检,在涂片中发现抗酸菌。1986~1988年,崔国印在吉林省和北京市10个鹿场采取48头鹿的96份病料涂片镜检,均发现抗酸菌,检菌率达90.0%。胡希荣还对吉林某鹿场6头鹿进行OT皮试,结果均为阳性。Zhou(1983)用OT对疑似结核病的20头鹿进行皮试,结果全部呈阳性反应。这可以证明眼观病理变化与变态反应强度以及检菌结果之间似乎有一定的相关性,即反应强度大、病变典型且重剧者检菌率可能高些。马广福(1985)探讨了点眼和皮试反应与剖检符合率对比,结果符合率分别为87.04%和48.18%,说明点眼优于皮试,可作为鹿结核病诊断方法推广应用。1986~1987年,崔国印分别对5个鹿场328头公鹿进行OT1次2回点眼试验,结果表明,单纯用变态反应诊断鹿结核病是不够确切的,在确诊时必须进行病理剖检和细菌学检查,因为变态反应存在副变态反应和假变态反应。在检测某鹿群虽然变态反应阳性,但通过对3头鹿剖检均未发现典型的结核病变,也未分离到分枝杆菌。而发现有肝片吸虫,并在其胆管中有特殊钙化颗粒性分泌物,同时做了同时变态反应,即用牛型OT和禽型OT(或牛型PPD)按同样剂量分别点于鹿的左右眼,结果证明牛型OT较其他各种都敏感。但若发现是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的鹿,对禽型OT反应强烈,对牛型OT反应则很弱。所以在怀疑是由非典型菌引起的疾病时,应该用同时变态反应来诊断。实践证明,点眼后判定最佳时间为6h,判定标准同牛的基本一致,但鹿的眼分泌物较牛为少,因此判定时应比牛的判定标准降低一个档次,即鹿的眼脓性分泌物达到1mm×10mm,约一个大米粒大时即可判为阳性,而对牛则判为可疑。试验证明点眼比皮试更方便,且切实可行。胡伟群(1988)应用ELISA测定鹿结核病抗体获得成功。通过对牛型OT、牛型PPD、OT聚合抗原、三硝基甲苯浸出抗原和氯化钾浸出抗原等5种抗原的检测进行筛选,确定三硝基甲苯浸出物为检测鹿结核病抗体的最佳抗原。试验证明,鹿血清用37.5%饱含(NH4)2SO4作第2~4次盐析后,过DEAE 32柱纯化,获得的纯化鹿血清IgG,是常规浓度(33%)盐析的1.5倍。通过对17头份结核病阳性鹿血清、18头阴性血清以及674头鹿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证明该法特异性强(与病变和检菌的复合率为88.2%)、敏感性高(检出抗体滴度为1∶6400)和重复性好(变异系数CV仅为5.1%)。结果表明,全血代替血清作ELISA检测和眼观判定代替仪器检测(OD值)判定是完全可行的(P>0.05)。因此,现场检疫可不用酶联免疫检测仪,直接用肉眼观察判定结果,这给广泛开展鹿结核病检疫工作提供了方便。试验证明,HRP-SPA不能与鹿血清IgG非特异性结合,所以不用于代替兔抗鹿IgG-HRP。防治 鹿的转移应用结核菌素进行检疫,以便对结核病进行及时防治。英国对仔鹿普遍进行结核菌素检疫,阳性者不进行治疗而立即淘汰,以免传播病原。Zhou(1981)在确诊结核病的鹿群内用BCG(0.75mg/ml)给3日龄仔鹿颈侧皮内注射0.3~0.5ml,获得较满意的结果。段成方(1974)进行鹿皮下接种BCG,成年鹿每头75mg,当年生仔鹿每头37.5mg因怀疑接种量不足,对仔鹿群又补充进行1次气溶胶吸入免疫,每头吸入量为50mg,于1975年,对新生仔鹿24h皮下接种BCG,每头75mg,以后每年1次。采用口服免疫法,每头每天1次,每次75mg,连续3d,将BCG抖在饲料中喂给。免疫期限为4a1次。通过9a的实践观察,仔鹿连续6a无1头因病死亡,成年鹿4a无1例死亡。因此BCG接种被认为是预防结核病的良好措施,但接种剂量、免疫期及免疫效果,还待进一步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 (1)在中国要尽快解决病原鉴定问题,为特异性诊断和预防打下基础。(2)研究结核菌素和非典型分枝杆菌素的制备和纯化,找出各自特异的PPD,提高变态反应的特异性和敏感性。(3)尽快研究一种特异性强、敏感性好、快速、简便并适用于大群检疫的血清学诊断方法。(4)研究探讨BCG的免疫效果和效价,研制出一各种专门适用于预防鹿结核病的疫苗。(5)建议进行全国鹿结核病区划调查工作,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力争在短期内控制和扑灭鹿结核病。【参考文献】:1 Thomas R S.Am,Vet.Med.Asso.,1974,165(11):988~9892 de Lisle G W N Z,Vet.J.,1976,28:539~5463 Saxegaard F,Acta Vet.Scand.,1983,24:225~2274 Dodd k,Vet.Rec.,1984,115:592~5935 Uyadhyaya.T W.dian Vet.J.,1986,63(10):865~8666 王树志.中国人畜共患病杂志,1987,3(6):57~587 李怀志,崔国印.中国农学通报,1989,6:12~168 Cui Guoyin,et al Anti-Mycobacterium avium McAbsWildlife Production:Edmonton,Canada,1992.5899 Cui Guoyin,et al.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ycobacteria from Farmed Deer in China,Edmonton,Canada:Wildlife Production,1992.592~59410 Cui Guoyin,et al.ELISA Test for Tuberculosis in Farmed in China,Edmonton,Canada:Wildlife Production,1992.590~591(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崔国印工程师、中国农学会李怀志高级工程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