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体外反搏
释义

【体外反搏】
 

拼译: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是一种无创性辅助循环方法,在心脏舒张期加压于人体下半身使其血液反流向主动脉,形成一系列比收缩压还高的舒张期搏动波,从而增加心肌、脑、肾、眼、耳及其他器官的供血量,以促进缺血区的侧支循环,成为一种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美国邓尼斯氏(Dennis)等在60年代曾报告他们设计的体外反搏器,70年代曾有商品Cardiassist上市,但因设计不合理,已被淘汰。1976年中国研制成功四肢序贯式体外反搏装置,1984年增加臀部加压能使舒张压显著高于收缩压的功能,命名为增强型体外反搏器,并用微处理机控制,反搏效果明显提高,在国内已逐渐推广。

体外反搏装置 主要由电子监控系统、气源系统及反搏囊套3部分组成。

(1)电子监控系统:由心电、脉搏讯号和心阻抗血流讯号放大电路、单片微机讯号采集放大电路、增益控制和充排气讯号接口电路、PC/AT微型计算机和电磁阀驱动电路、电源等组成。工作时从病人胸前检出心电、阻抗讯号,从手指检出指脉搏波讯号,经单片微机采样预处理,PC/AT微型计算机处理,检测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开始时间以及反搏引起主动脉血液反流的开始时间。计算求出反搏充气和排气的开始时间,经控制电路发现序贯时差为50ms的3级序贯充气指令,分别送至3个电磁阀,使之序贯地开放,向小腿、大腿和臀部的气囊一段接一段地充气,使下半身的血流驱反至主动脉,使主动脉在舒张期出现一个比收缩期波更大的反搏波;在心脏进入收缩期前,系统发出排气指令,使3个电磁阀进入排气状态,对肢体的压力迅速解除,下肢血管开放,收纳心脏收缩排出的血液,使主动脉收缩压得以降低。

(2)气源系统:由低压大流量空压机、贮气罐和配气箱组成。工作时空压机产生的压缩空气经安全阀控制送至贮气罐;贮气罐设有调压阀,保证其压力按治疗的需要(35.5~50.7kPa,即0.35~0.5kg/cm2)送到配气箱。配气箱由3组电磁阀组成,分别按电子系统发来的指令向小腿、大腿及臀部气囊充气或排气。这种阀与一般三通阀不同,其特点在于设有气体短路设备。

(3)反搏囊套:它可由人造革或帆布制成,其夹层中有一气囊。囊套共5个,分别包裹小腿、大腿及臀部,其外加带紧固。所一代反搏器囊套用稍硬而坚韧的塑料制成,能有效地限制气囊的膨胀,故气囊压力可迅速达到高峰,驱动血液效果好,所产生的舒张期增压波高大,升枝陡峭,对病人震动小,且耗气少,新配用的空压机较小,可放在台车上送至病床旁进行治疗或抢救。

体外反搏的治疗机制 它比较复杂,目前所知除血流动力学作用外,还有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血中好几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改变等:(1)体外反搏对人体下半身加压时,每搏约有60~100ml血液在舒张期反搏回主动脉,引起动脉系统在舒张期产生一系列强大的额外搏动,压力高达18.6~22.7kPa,从而改善全身的微循环及心、脑、肾、眼、耳及其他器官的血液灌注,尤其是心肌,因为冠状动脉75%的血供来自舒张期。人体器官的缺血可能由粥样硬化斑块、血栓栓塞、局部疤痕、炎症或水肿等造成,其实质为局部微循环障碍,由于反搏能提高灌注压,迫使血液通过正常动脉的小分支、吻合支进入压力低的缺血区(由于此两处的压力差增大)。每天反搏1~2h,在24~36h的治疗期将有约15万次的冲击血流通过吻合支挤进缺血区,遂形成侧支循环,使局部微循环障碍得,以解除。(2)在心脏收缩期,下半身的加压迅速解除,其内血管张开,受纳血液,使主动脉压力下降,左室射血阻抗减低,心肌耗氧随之减少,心衰者心输出量因而增加,全身供血得到改善。(3)静脉系统受压,回心血量增加,可提高心输出量,这是有利的一面;但对左心衰竭患者来说,这种前负荷的增大可能导致心衰、肺水肿,因此对这类病人进行反搏,应在血流动力学或/及脉搏血氧计监测下施行。(4)回心血量增多,中心静脉压增高,使血中利钠素水平增高,加上肾血流灌注增加,利尿消水肿作用非常明显,这也是体外反搏治疗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5)对下半身加压,使其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前列环素大量增加,使前列环素/血栓素Ⅱ的比值增高,这有利于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6)由于灌注压的增高,切变力加大使血粘度下降(可能由于红细胞由聚集和成缗钱状转向分散,及红血球变形性增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的分子桥联作用下裂解,使全血及血浆粘度下降)。(7)还有报告说体外反搏具有抗氧自由基损害的作用,表现为反搏后脂质过氧化物(LPO)明显下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与LPO的比值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LPO的比值均增高。

体外反搏的临床应用 体外反搏作为一种辅助循环方法,原来主要用于心源性的或其他低心输出量的休克(除出血性休克外),以增加心脏及各主要器官的供血,改善循环。中国增强型体外反搏着重提高舒张压,可明显增大各器官灌注压,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缓解局部微循环障碍。因此,目前已广泛用于:(1)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塞(尤以发病后6h内效果最佳,有助于抢救垂死心肌,限制坏死区的扩展)、各类型心绞病及无症状心肌缺血等,以对劳累型心绞痛效果最明显;(2)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短暂性脑缺血及其他脑神经缺血性疾病;(3)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动脉栓塞、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视神经乳头炎等与眼缺血有关的疾病;(4)突发性耳聋、美尼耳氏综合征、耳源性眩晕等及其他可能与耳的缺血有关的疾病;(5)肾缺血所致的高血压、肾炎、休克和其他肾缺血性疾病;(6)多发性大动脉炎及其他肢体缺血性疾病。禁忌症:(1)显著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全身性出血倾向成脑、胃肠等各器官的出血;(3)心瓣膜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心脏病伴有心功能不全、增加心脏前负荷时可致心力衰竭者;(4)肢体有感染性病灶或血栓性静脉炎之患肢不宜用于反搏;(5)血压高于22.7/14.7kPa(170/110mmHg)、心率过快(>100次/min)者,宜先用药控制后再行反搏。

【参考文献】:

1 郑振声,等.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校,1984,3(3):134~138

2 郑振声,等.Artif.Organs,1984,8(4):470~477

3 胡健吾,郑道声,黄定九,等.中国体外反搏,1988,1:4~5

4 吴树燕,许玉韵,汪丽惠,等.中国体外反搏,1989,2:2~7

5 高素荣,沈佩瑶,等.中国体外反搏,1989,2:16~18

6 吴祖舜.中国体外反搏,1990,3:15~18

7 沈耕荣,赵国明,周霞秋,等.中国体外反搏,1990,3:26~27

8 杜惠君,黄定九,郑道声,等.中国体外反搏,1992,4:1~4

9 W E Lawson,J C K Hui,H S Soroff,et al.Amer.J.Cardiol,1992,70:859~862

10 刘革乐,郑振声,张育君,等.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1992,2:11~22

(中山医科大学郑振声教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1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