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形态分析 |
释义 | 【形态分析】 是现代环境分析化学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在实际检测技术中,所谓形态往往是化学形式和物理分散态的统称。 溶解金属的形态分析 1987年,在美国化学学会194届全国年会上,发表了铝环境化学方面的系列学术论文。讨论到铝的代谢及其对神经系统的毒性问题。栾兆坤曾对铝的水化学反应、形态分布和水中铝的形态研究作了较系统的评述。水中铝的生态效应与其化学形态转化密切相关。在酸化水体中,单体羟基铝被认为是对水生物的致毒形态。而聚合羟基铝可能是低毒或无毒的。然而,在污染水体中。溶解态铝与有机物络合凝聚作用,可能使Cd、Cu、Zn等以毒性较大的形态存在于水中(C.S.Cronan等,1979)。水中铝的化学形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体的pH值、总有机碳和各种配位体的各类和含量。一般说,当水体中的有机碳含量较高或碱度较大时,占优势的形态是有机络合态或聚合羟基络合态。如水体中氟离子浓度较高、氟化铝络离子是主要的无机形态。若在有机碳含量低的酸性水体中,则单体羟基占优势。铝的水解形态大致分为Ala单体形态;Alb片状聚合形态;Alc三维胶体聚合形态等。早期曾应用电位滴定、凝聚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红外光谱法等,证明在OH/Al的一定比例水解铝溶液中,存在一系列的聚合形态。现一些科学工作者采用27AlNMR法,直接研究溶液中的各种水解聚合铝形态。研究表明,在OH/Al为0.5~2.5时,铝浓度为10-2~10-4mol/L,聚合形态为〔Al2(OH)4〕4-、〔Al3(OH)20(H2O)12〕4-、〔Al13O4(OH)24(H2O)12〕7-及带电凝胶聚合物〔Al(OH)3∞OH/Al>2时,〔Al13O4(OH)32〕6+可达70~90%的聚合度(J.Y.Bottero等,1980)。采用试铁灵-邻菲啰啉定时比色法,根据铝与显色剂反应时间,可区分单体形态Ala、聚合形态Alb、聚合溶胶或微结晶铝沉淀物Alc。1992年ParkerDR和Bertsch PM合成了恰似天然水中存在的“Al13”聚合阳离子,并以试铁灵定时比色法进行了鉴定和定量分析。此法比27AINMR法较为简便、价廉,并可测量低于核磁共振法10~100倍的浓度。因而,适合天然水中“Al13”聚合物浓度水平的分析。天然水体中铝的化学形态研究,基本根据单体形态、聚合形态的化学稳定性及分子量分布,采用定时比色法或离子交换法,过滤法等进行形态分离鉴定和分类。最后,根据水中阴离子的种类和含量,应用化学平衡计算或模式计算,确定铝的各种形态分布。1988年庞淑薇等在进行中国四川、贵州地区酸雨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中表明酸性降水对土壤中铝的溶出有一定贡献,但土壤本身的特性起更重要的制约作用。一般说,酸性土壤的缓冲能力较强,酸雨对西南地区酸性土壤H+浓度的改变贡献虽不大,而对活性铝的溶出却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固体形态分析 以第2松花江底质中汞形态分布研究为例。固体物质的形态分析,主要采用连续化学浸提法。第2松花江是松花江的最大支流之一。自吉林化工区接受了含汞(无机汞和有机汞)废水后,使其下游约500km江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汞污染。因此,研究和测定底泥中汞的存在形态和分布规律,对探明汞在河流及底泥中的迁移、转化、归趋,评价河流对汞的净化能力以及治理水体中的汞污染,具有重要实际意义。1986年,张芝田等将第2松花江底质中汞分为水溶态、酸溶态、碱溶态、过氧化氢溶态和王水溶残渣态等部分,并连续化学浸提汞各种形态。为了解各种形态汞在底泥中的垂直分布,他们进行了各种形态汞的分析测定。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污染底泥以有机质结合态汞为主。在含砂量较高的底质中,则以残渣态为主。有机质结合态汞包括腐殖酸汞,易、难降解有机质结合汞及烷基汞,如甲基汞等。烷基汞可由水溶和酸溶浸出,腐殖酸结合或络合汞由碱溶浸出,表层的腐殖酸汞和易、难降解有机质结合汞在总汞中所占比例较大,可认为有机质主要在表层发生降解、分解或腐殖化。随着深度增加,有机质结合态汞在迁移、扩散、沉积过程中逐渐转化为易氧化、易降解有机质结合汞,使腐殖酸结合汞的比例提高,而过氧化氢溶态汞的比例降低。随深度的增加,水溶态汞的比例逐渐减少,底质汞的迁移能力下降;越向下层,厌氧程度愈强,有利于甲基汞的形成。经回归分析,判定有机质含量与总汞、过氧化氢溶态汞和碱溶汞呈显著性相关;总汞与碱溶态汞、过氧化氢溶态汞及总有机汞也呈相关性。说明有机质是影响底泥中汞主要赋存形态的主要因素。从第2松花江底泥中汞的动力学研究得知,底泥中确实同时存在无机汞的甲基化和甲基汞的矿质化两个相反的过程,并很快可达到平衡。不过,矿质化作用要比甲基化作用大数百倍,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所,根据研究结果估计,水体在中度和轻度污染水平上,主要通过自然净化过程逐渐消除汞污染,大约需经10~20年左右可恢复正常。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形态分析 以锡的甲基化研究为例。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应用日益增多。如合成化学中的催化剂,高分子材料的热稳定剂,各种农药、防污剂和防藻剂等大量进入自然环境,对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危害人体健康。此外,在自然界中,有些金属或类金属元素,可通过烷基化作用形成有机金属化合物。因此,环境中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至关重要。80年代,国际上对环境中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最多的是铅、锡、砷、镉、汞、硒等有机金属化合物。环境中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要求采用灵敏而特效的分析方法。经常应用联用技术。如GC/AAS,GC/AFS,GC/AES,LC/AAS,LC/EC等。其后又出现了LC/ICP/MS方法。然而,色谱与原子光谱的联用技术是比较出色的分析方法。尤其是GC/AAS和LC/AAS应用较为广泛。不过,在GC/AAS联用系统中,多半将原子化部分改用石英炉,即为GC/QFAA。对于沸点高、极性强、可溶性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如甲基砷酸和烷基锡离子MenSn(4-n)+,需转变成易挥发的形式以进行色谱分离。通常,采用“氢化物还原法”、“衍生物转化法”等,如将![]() ![]() ![]() ![]() (南开大学戴树桂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