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食用菌原生质体电融合 |
释义 | 【食用菌原生质体电融合】 拼译:protoplast electrofusiou of mushroom 它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食用菌杂交育种新技术,它使远缘杂交、相同交配型的杂交和体细胞杂交成为可能。可利用这项技术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食用菌的新菌种;也可以期望把还不能人工栽培的野生珍贵食用菌的优良性状,通过原生质体电融合转移到栽培的食用菌上,培育出具有珍贵食用菌优良性状又能人工栽培的新菌种,为利用野生珍贵食用菌开辟新的途径。食用菌原生质体电融合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与常用的PEG融合相比较已表现出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对原生质体无化学毒性及损伤,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融合过程,融合同步及融合频率高等优点。原生质体电融合的基本原理,是在短时间、强电场的作用下使原生质体的膜发生可逆性电击穿,然后再恢复原状。当可逆性电击穿发生在两个相邻原生质体的接触区时,即可诱导它们的膜互相融合,从而导致原生体质融合。实现的必须条件是:(1)使原生质体之间紧密接触。(2)施加高压脉冲电场造成接触区质膜的可逆性电击穿,诱导原生质体的膜融合。 1978年,Zimmermann等报道电脉冲诱导细胞融合成功以后,又继续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将细胞电介质电泳用来诱导细胞间的接触,从而创立了Zimmermann电融合法。具体操作是在一个安装平行电极的融合小室内放入原生质体的悬浮液,在电极上施加低强度的正弦波交变电场,处在电场中的原生质体由于极化而成为偶极子;在非均匀电场中,极化的原生质体向强电场区运动而产生电介质电泳,原生质体集聚、紧密接触而形成串珠。电介质电泳使原生质体集聚串珠后,施加适合的强脉冲电场,使已串珠的原生质体的膜发生可逆性的电击穿,诱导原生质体间的融合,这种从诱导原生质体相互接触直到融合都是物理性的,是较适用的电融合技术。另外也还有其他的电融合方法。真菌原生质体的电融合,自1980年Neunann等报道用高压电脉冲诱导盘局网柄菌的细胞融合使其产生多核细胞以来,在酵母及其他丝状真菌原生质体电融合研究方面都已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食用菌原生质体电融合研究,近几年才开展起来,但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86年,Magae等报道了黄白侧耳的电融合研究资料。1987年,Sounenberg报道裂褶菌原生质体电融合产生的异核体。1990年杨国良等报道了毛木耳与黑木耳原生质体的电融合方法,获得了8个融合菌株,在栽培料上菌株生长良好,能够生成正常的子实体,有的菌株生物转化率比亲本高20%~30%,生物性状接近黑木耳。1991年,张鉴铭等进行了云南野生香菇与栽培香菇原生质体的电融合,成功地获得了14个融合菌株。它们与亲本菌株有拮抗作用;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同工酶的酶谱与亲本的酶不同,具有亲本的某些酶带;它们结菇的生理特性和菇的形态都表现出双亲的性状。而融合菌株各株之间的同工酶谱、结菇的生理特性和菇的形态各不相同,表现了融合菌株具有多种变异性,提供了选择优良菌株的可能性。他们还进行了香菇和侧耳属菌类间原生质体的电融合研究,已获得融合菌株。这些初步研究结果说明,食用菌原生质体电融合是较适用和大有发展前途的杂交育种新技术,它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食用菌的杂交育种研究。今后,电融合技术的改进将进行选择性(特异性)电融合的研究。前面叙述的电融合技术都是非选择性(非特异性)的,同一亲本的原生质体之间可以自相融合。选择性的电融合只让不同亲本的原生质体发生选择性的接触、配对而实现不同亲本的融合。另一方面将进一步研究属间甚至更远的远缘原生质体的电融合,为远缘杂交理论提供新的依据,为育种提供新的技术。在实际应用方面将研究如何把不能人工栽培的野生珍贵食用菌的优良性状通过电融合转移到栽培食用菌上,远缘的融合子如何筛选、培养而获得融合菌株,培育出能人工栽培的珍贵食用菌种,从而为利用野生珍贵食用菌开辟-条新途径。【参考文献】:1 Zimmermann U,Sheurich P.Planta,1981,151:26~322 钱进.生物科学动态,1985,(3):7~153 杨国良,杨秀琴,杨晓仙,等.中国食用菌,1990,(4):14~164 张鉴铭,郑玉萍,陈梅英.云南植物研究,1992,14(3):283~2885 张鉴铭,郑玉萍,陈梅英.云南植物研究,1993,15(4):67~70(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张鉴铭副研究员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