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甘薯栽培 |
释义 | 【甘薯栽培】 拼译:sweet potato cultivation 甘薯起源于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属无性繁殖栽培作物,具有适应性广、对栽培条件要求不严、增产潜力大等特点。研究甘薯块根形成、膨大规律和对肥水等环境条件的要求,进而充分利用综合农业技术措施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对于缓解发展中国家粮食不足、改善发达国家人们的膳食结构均具有重要意义。因其生育期无严格界限,故除正常栽培外,亦可作为救荒、新垦荒地开发的“先锋”作物。 就世界而言甘薯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其次为拉丁美洲、大洋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以后一段时期,由于粮食短缺,饥荒严重,甘薯面积发展很快,1960年栽培面积达1500万公顷,此后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变,粮食不足矛盾有所缓和,甘薯的面积逐渐缩小,据199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栽培面积为1191万公顷,单产为11t/ha。发展中国家主要把甘薯作为粮食,补充人们对热量的需求,部分作为饲料;发达国家则主要作为工业和食品加工原料;绝大多数国家把甘薯茎叶作为农业区的牲畜饲料,少数国家把茎尖嫩叶作为蔬菜信用。世界种植甘薯面积较大的国家有中国、乌干达、越南、印度尼西亚、坦桑尼亚、印度、菲律宾、卢旺达等,上述国家栽培面积占世界甘薯总面积的90%,中国栽培面积占世界甘薯总面积的76.5%。1939年希莱特(A.E.Schilletter)报道,美国利用火炕以及采苗圃育苗方法,苗圃地与大田的适宜比例为1∶5。1963年,袁宝忠等研究了塑料薄膜在甘薯育苗上的应用,结果证明塑料薄膜覆盖能提高床土温度3.2~4.8℃,床土湿度提高16%,出苗期提早4~6d,采苗量也有显著增多,其效果甚至优于玻璃覆盖的苗床。1982年,江苏丰县农科所将地膜覆盖技术引入甘薯育苗,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湿度,采苗量较未覆盖的增加30%以上,且降低育苗成本。1982年尼齐马(M.D.S.C.Nzima)报道,剪截薯蔓做苗,其中选用茎尖苗栽插较茎基部苗可提高产量,并探讨了甘薯茎基部苗块根产量低的生理基础,研究指出茎尖苗栽后6~12d所产生的根明显多于基部苗,且根干重较高,大田生长期平均叶面积显著高于基部苗。1989年,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研究报道了甘薯壮苗增产的生理基础,薯苗重与收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壮苗经济产量积累始期较弱苗提早8d,总光合势显著高于弱苗,净同化率表现也有优势。甘薯生长季节翻蔓习惯由来已久,然而众多科学家指出此是一费工减产的措施。1950年至1956年,华东、华北、山东等地先后进行了翻蔓试验,张必泰等(1961)、刘炳勋等(1963)、袁宝忠等(1964)分别对甘薯翻蔓减产原因进行了研究,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是:翻蔓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减产,其主要原因在于翻蔓后叶面积显著下降,并打乱了原来的叶层结构和均衡的茎叶分布,使得光合作用效能降低,同时影响了养分的正常运转和干物质的合理分配。1961年,陶开熙指出甘薯生长期施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不同品种对施用赤霉素浓度要求不同。尚姆盖(A.Shanmugam 1973)、增田芳雄等(1976)认为,用乙烯利喷秧能增加块根产量。1980年,布维波(J.C.Bouwkamp)研究认为叶面喷施三十烷醇对地上部在短时间内有影响,但对块根蛋白质含量和块根产量无作用。1985年张祥镜等报道,根据植株长势长相掌握好喷施B9的时期和浓度可提高块根产量。1990年孔德虞等报道,甘薯生长中期喷施200mg/kg“多效唑”可显著增加产量。施用生长激素对甘薯的增产作用尚需做进一步研究。叶面积指数(LAI)是作物高产栽培中的一项重要指标。1961年,陈云池研究认为甘薯叶面积指数超过4就会出现徒长现象。1963年津野报道的研究结果是,甘薯在太阳辐射能1.8kJ/cm2·d时,最大净同化率为120g/m2·周,最适叶面积指数为3.2时,叶面积指数与净同化率呈负相关。1964年,袁宝忠等提出高产合理的叶面积动态指标为:生长前期迅速达到和保持3,中期达到4,以后平稳下降,收获期保持在2.5~3.0。1982年,艾格特(W.Agata利用二次回归方程计算最适叶面积指数为4。1982年,盛家廉等利用多年多点资料研究了徐薯18产量形成的生理特点,分析认为其合理的叶面积消长模式为:生长30d迅速达到1.0,60d达到2.8~3.0,90d达到3.3~3.5,收获时不低于2.5。1986年余增骞报道,90d叶面积系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全生育期平均为3.66,最高不超过4.52为好。1923年,劳本豪斯(J.J.Lauben hous)就曾对14个甘薯品种的的吸肥情况进行了测定。1962年弗杰斯(Fajise)等报道,甘薯叶片含钾量占干物重的3.7%的比叶片含钾低的光合作用能力强,增施钾肥可增加叶片含钾量,加速叶片光合作用速率,增加薯块淀粉积累量。1976年,津野在不同地区进行了甘薯肥料三要素试验,如以N.P.K均施用的完全肥料区薯块产量为100,则无肥区为60,无K2O区为74,无P2O5区为84,无N区为90,由此可知钾肥对薯块产量影响较大。1982年,珀塞尔(A.E.Purcell.)等研究N.K.S肥与甘薯块根蛋白质含量的关系,得知块根全氮百分率与施氮量之间有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增施钾肥可使产量显著增加,施钾不影响薯块全氮量的百分率或非氮白氮/全氮比率,施硫则不起作用。1979、1981年,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分别报道了高产甘薯植株养分吸收与干物质分配规律及甘薯需肥特性,研究指出氮素与甘薯根和茎叶的生长关系极为密切,适当施氮是提高薯块产量的重要因素,增施磷肥可提高干物质对块根的分配比率,钾素特别有利于块根的膨大,而对茎叶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984年,哈米特(L.K.Hammet)等研究了氮肥种类、施氮量、施钾量对甘薯产量和矿物质含量的影响,结论指出在沙壤土上每公顷施用101kgN和140kgK能获得最适的甘薯产量和品质。1985年,马希亚尼凯(M.P.Mascianica)进行了氮肥需要量预测研究,用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块根产量和施氮量之间呈二次关系,每公顷施氮88kg时产量最高。1986年,陈云池等认为施钾可提高光合物质的积累能力,并加速养分向地下部运转从而获得高产。1961年,陈云池研究甘薯同化物质积累和膨大的规律。村田吉男(1976)、王树佃(1979)等报道在甘薯高产中扩大库的容量尤为重要,而措施之一就是改善土壤的通气性。1982年,陈希凯详细论述了甘薯源与库的关系,探讨了甘薯高产的模式。1986年,余增骞创造了生长150d、亩产达588kg的高产记录,其主要栽培措施为选用良种、培育壮苗、适时栽插、选用肥沃土壤、不施基肥、早施结薯肥、重施壮薯肥、合理灌溉等。1988年,李良等报道栽培技术对甘薯品种光合产物生产及分配有很大的影响。保持地上下部生长发育平衡,提高光合产物分配至块根的比率尤为重要,栽培措施应因不同品种而异。1953年,谢菲尔德(Shefield)最早报道了甘薯病毒在非洲的危害。希尔德布兰德(E.M.Hildebrand,1960)、邱瑞镰等(1963)、劳森(R.H.Lawson,1971)、韩(Hahn,1979)、杨永嘉等(1990)先后报道,甘薯病毒主要种类有羽状斑驳、脉花叶、潜隐、轻斑驳等。中国以羽状斑驳病毒危害为主。甘薯病毒的危害可使块根产量降低20%以上。另综合有关报道,热带甘薯病虫害以蚁象和薯瘟危害较重,温带则以根腐病、茎线虫病、黑斑病危害最重。1964年始,袁宝忠、祁永复等致力于甘薯高温大屋窖贮藏的研究,提出愈合处理温度为34~37℃,相对湿度90%,保持4昼夜,较好地解决了甘薯贮藏问题,使坏烂率由20%~30%下降到5%以下。此项技术较日本用32℃、相对湿度90%处理5~6d和美国用29.5℃、相对温度85%、保持10d先进得多。1979年,邵廷富研究报道了甘薯高温窖藏的生理生化机制,指出高温愈合处理可促进伤口愈合,抑制或杀死病菌,使代谢作用增强,抗病物质增加。甘薯综合利用技术发展较快。1991年盛家廉等报道,甘薯已成为许多国家轻工业产品的重要原料。日本利用甘薯淀粉可生产衍生产品30余种。日本、中国台湾省等利用甘薯与小麦混合粉生产面包,不仅松软可口,而且营养价值高。巴西等国利用甘薯生产酒精部分代替汽油,可降低能源消耗和减轻环境污染。特用甘薯在巴西、日本及中国北京、长沙、徐州等地临床试验,对血液病有明显疗效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1989年,道格拉斯(H.Douglas)等认为甘薯优异的营养特性,对防治发展中国家某些严重而普遍的营养疾病很有应用价值,薯块和绿色茎叶均可作为人类的营养食品。甘薯栽培和利用是作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据1987年国际马铃薯中心对36个国家研究人员的调查后认为,限制甘薯生产的主要因素与产后问题有关,特别是与销售和需求有关,栽培中的主要问题是土壤肥力低、干旱、杂草和蚁象及病毒危害。研究发展的重点是加强甘薯综合加工利用的研究,开发新的加工技术和产品,以提高甘薯自身的经济价值;甘薯栽培研究应借助先进的仪器更深一步探讨甘薯同化物质积累与转移机理;寻求促进干物质向地下部输送的栽培措施,如合理施肥、适当施用生物激素等;建立无毒种苗(薯)繁育体系,切实解决因病毒引起的种薯退化导致产量品质降低的问题;研究通过栽培措施减轻蚁象在热带地区的危害,以及投资小、节能、省工的病虫防治措施;研究适宜的农业机械,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种植效益。【参考文献】:1 Schilletter A E.Circular,Clemson Agricultural College,1939,1752 张必泰,汤敖荣.中国农业科学,1961,9:30~353 津野幸人,等.日本作物学会记事,1963,31(3):285~2884 袁宝忠,等.作物学的,1964,3(3):33~495 邵廷富.中国农业科学,1979,1:26~346 Bouwhamp T C.Hort Science,1980,15:697 Purcell A E.J Amer Soc Hort Sci.,1982,107(3):425~4278 盛家廉,等.江苏农业科学,1982,9:26~309 李良.中华农学会报,1988,新141:47~6110 Douglas H.CIP Circular,1989,17(3):1~9(江苏省徐州甘薯研究中心马代夫助理研究员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