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释义 |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拼译:solide oxide fuel cell 简称SOFC。它是一种全固态燃料电池,由两块多孔陶瓷电极和介于电极间的固体电解质组合而成。鉴于所采用的固体氧化物电解质在低温时比电阻过大,于是,SO-FC的工作温度需维持在800℃~1000℃左右。 由于它在高温下操作,因而具有以下优点:较高的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阳、阴极的极化可以忽略,极化损失集中在电解质阻力降;可直接使用烃类、甲醇等作燃料,而不必使用贵金属作催化剂;避免了中、低温燃料电池中的酸碱电解质或熔盐电解质的腐蚀性及封接问题;附产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高温废气,实现热电联产,燃料利用率高。自从Baur和Preis(E.Bauer,H Z.Preis et al,1973)建立第1只SOFC发电装置以来,已有50余年的历史。1962年美国J.Weissbart和R.Ruke发表文章介绍了氢氧SOFC电池特性,并首次将甲烷用作燃料,指出烃类燃料在SOFC内必须完成燃料的催化重整和电化学反应两个基本过程,为SOFC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西屋公司与OCR机构协作,连接小圆筒形ZrO2-CaO电解质400个,试作100W电池,但此形式不便供大规模发电。在前西德海德堡中央研究所,则致力于研究推出圆筒或半圆筒形电解质组合成的SOFC发电装置,获得良好的单电池的性能,并连续运行了3400h(吉野四郎监修等,1981)。80年代后,为了开辟新能源,缓解石油资源紧缺而带来的能源危机,迎接“氢能时代”的到来,SOFC研究得到蓬勃发展。A.O.Isenberg将电化学气相沉积法(EVD)用于SOFC的薄膜电解质的加工,使SOFC的加工手段大为改善,电池性能显著提高,揭开了SOFC研究新的一页。西屋公司与美国能源部(DOE)携手合作,大力发展管式SOFC发电装置,将多根圆管按列管方式排列,组成大功率电池组,1986年,400W管式SOFC电池组在田纳西州运行成功。1987年,又在日本东京、大阪煤气公司各安装了3kW级列管式SOFC发电机组,成功地进行连续运行试验长达5000h,标志着SOFC研究从实验研究向商业化发展。90年代后,DOE机构继续投资给西屋电气公司6400余万美元,旨在开发出转化率在50%以上,2MW级的SOFC发电机组。D.C.Fee和N.O.Minh等在SOFC的结构形式研究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他们研究开发的叠层波纹板式SOFC电池组,电池性能优越,是比较有发展前途的电池结构。日本和西欧各国的科技工作者也纷纷开展SOFC的研究与开发。中国的SOFC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华南理工大学在广东省科委资助下,开展了SOFC技术的基础研究工作。研究的目标是以天然气(甲烷)为燃料,寻找适当的电极催化剂,以期在SOFC内部完成甲烷的直接转化与电化学反应两个过程。SOFC研究的关键是材料的研究及其加工方法的选择实施。电池的材料包括固体电解质、阳极材料、阴极材料和联接体材料。1.固体电解质。SOFC研究中常用的固体电解质是两元或三元的氧化物体系,通常包括基体和稳定剂两部分。稳定化的ZrO2是良好的氧离子导体,除ZrO2之外,CeO2和ThO2也常被用作基体材料,碱土金属氧化物和稀土氧化物是应用最广的稳定剂。目前,SOFC中使用最多的固体电解质是Y2O3稳定的ZrO2(YSZ)和CaO稳定的ZrO2(CSZ)。以CeO2为基的固体电解质,与CaO、Sm2O3或InO1.5等氧化物掺合后,在较低温度下(600~800℃)具有较高的氧离子电导率,获得较大的能量密度和电流密度,降低了电池工作温度,是一种具有竞争能力的固体电解质。其不足之处是,在氢气的还原气氛中易被还原出部分电子电导,使电池的开路电压下降。Hide-Y.Nori等人研究发现,在阳极表面覆盖ZrO2可抑制电压下降。N.Bonanos则采用新颖的钙钛矿型材料BaCeO3:Gd[10(mol)%]作固体电解质,电池的电流——电压特性显著提高,工作稳定性增强,性能降解现象明显减少。2.阳极材料。阳极材料的选择与燃料气在电极表面发生的催化氧化反应机理有关。它必须具有电子电导与热稳定性,在高温时与电解质材料有好的相容性和热膨胀匹配。用贵金属Pt、Ag或Au等作阳极,因其热膨胀系数比YSZ等固体电解质大,单独使用时电极层易于剥离,造成短路。处理方法是将金属催化剂分散在ZrO2系固体电解质中,制成金属陶瓷。如Ni/ZrO2陶瓷、Co/YSZ陶瓷。若生成的金属陶瓷中含金属(Ni或Co)60%左右,则金属与ZrO系固体电解质的两相均为连续相,通过烧结处理,可得到适宜的孔率。SOFC研究中常采用的阳极材料有贵金属Pt、Ag、Pt/Ru;氧化物半导体V2O3、TiOx(x<2);金属陶瓷Ni/ZrO2陶瓷、NiO/YSZ陶瓷、Ni/YSZ陶瓷。3.阴极材料。阴极,又称空气电极,它暴露在氧气气氛中,把表面的氧分子转化成氧离子后输送到电极与电解质界面上。阴极材料首先应具有足够的还原能力,才能确保氧离子的迁移数目。同时,阴极材料的热稳定性以及与电解质的化学相容性也须加以考虑。钙钛矿型氧化物比Pt、Ag等与YSZ等固体电解质的热膨胀性能强,因此,钙钛矿型氧化物已逐渐取代Pt、Ag。目前,常用于SOFC研究的阴极材料有贵金属Pt、Ag;钨青铜MxWO3(x<1),M-碱土金属或稀土金属;钙钛矿型氧化物La1-xSrxCoO3、和Lai-xSrxMnO3。研究最多的是La1-x-M′xM″O3型混合物,式中M′=碱土金属,M″=Co、Mn或Cr。4.联接体材料。联接体是指单电池间的联接物,使之成为电池组。联接体材料必须耐高温、耐燃料气和氧化剂气体,具有化学稳定性和半导体导电性质。使用最多的联接体材料是以LaCr1-xMxO3(M=Cu、Zn、Ti或Ni,0<x≤0.3)型陶瓷为基的氧化物陶瓷。鉴于用SOFC的固体电解质比电阻高,SOFC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固体电解质应尽可能薄。在此基础上,要求结构紧凑、密封性好、比能量高、固体电解质电阻小、气体隔流能力强、各组合材料之间有良好的热膨胀性能匹配、化学相容性好、电池组有足够机械强度、制造价格适中。目前研究的电池结构形式有平板式结构、圆管式结构、叠层波纹板式结构按燃料气与氧化剂的流动方向不同,叠层波纹板式结构又有错流式与并流式之分。为了确保电池的机械强度,通常选择适当材料作支撑体,并在支撑体表面分别制电极与固体电解质薄膜。电池上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对SOFC的电极和电解质的微观结构影响很大,而电极微观结构又将直接影响电池的工作性能。因此,解决电极和固体电解质的薄膜的制备方法是SOFC研究中的关键。SOFC研究中采用的制备方法有:电化学气相沉积法、真空镀膜法、等离子喷涂法及纸带压延法。由于SOFC在高温下操作,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研究过程中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固体电解质的比电阻,在800~1000℃时仍然很小,因此,固体电解质制成薄膜需有昂贵的成膜设备,成本高,单电池造价高。提高材料的稳定性。阳极、阴极和联接体都要求有良好的电子电导性,相近的热膨胀系数和热稳定性,以免几次升降温操作后便发生剥离或“串气”现象。提高各材料间的结合力。除固体电解质电阻之外,电极与固体电解质间接触电阻对电池输出功率影响较大,应设法减低阳极、阴极和联接体与固体电解质的接触电阻以及彼此间的接触电阻。减少电极极化损失,研究高活性的催化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提高电池的工作性能和电池寿命。(华南理工大学马紫峰、林维明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