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胶茶人工群落
释义

【胶茶人工群落】
 

拼译:man-made rubber-tea community
 

它是以巴西三叶橡胶和云南大叶茶为主要研究对象,模拟热带森林多层结构,以提高热带地区农业生产力,增强经济植物抗灾能力及获得更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热带人工生态系统。

世界上许多热带国家,如泰国、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也曾在橡胶园中进行过木茨、早稻、豆科植物及咖啡和可可等间套种。以胶茶人工群落作综合研究项目,系中国科学院下达的重点课题之一,1960年,在吴征镒、曲仲湘、蔡希陶指导和冯耀宗主持下,最早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小勐仓建立研究基地;198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把这一项目列为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同年,海南农垦局又承担经国家农委批准下达的同一课题的研究项目;随后,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和海南农垦局共同组成项目研究组。项目负责为冯辉宗、许青心,主要参加研究人员为汪汇海、刘家经、龙乙明、刘东安、单勇等。此项研究工作在多学科、多部门的通力协作下,经过20多年的定位研究、示范,取得了实验生态学多方面有价值的科学数据和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胶茶人工群落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快、高、稳”等特点(冯耀宗1985)。胶和茶都是经济寿命很长的作物,橡胶一般需要栽培7~8a才有收获,茶一般3a便可收益,可以做到“以短养长”。由于胶茶群落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多种作物,一地多用,提高土地利用率50%左右(许青心,1985)。定位研究结果证明,胶茶群落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分别为单一橡胶园和茶园的130%和170%(龙乙明,1979)。

2.由于群落结构中植物种类和层次的增加,细强了地面拦阻地表径流的作用,每年水分流失量和土壤冲刷量分别比单一种植的橡胶园减少42%和23.8%(汪汇海,1982);并且由于生物量的增大、残落物量的增多,提高了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动物种类、数量有所增加。

据张克映1982年研究认为,橡胶林下增加一层茶叶履盖,只要上层结构合理,透光度增大,就可以产生林内热效应。通过在透光度50%以上的胶茶群落幼林与同龄单层纯胶林比较可以看出,下层茶叶的热效应较明显。在橡胶最容易受(寒)害处(离地20cm),平均气温提高1.2℃,温湿度趋向稳定,成为一个物质能量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起到维护生态平衡作用。

3.在社会效益方面,一可增加劳动就业,解决地少人多的矛盾;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商品生产;三有利于改变热带山区“刀耕火种”的游耕生产方式,不但能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能起到保护热带森林资源的作用(龙乙明,1985)。

4.对于抵御和减轻橡胶和茶树的寒害、风害(特别是台风)、旱害和虫害(小绿叶蝉)有良好效果。由于多层、多种结构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克服了中国热区光、热、水、土、气等季节分布的不均衡状况与橡胶传统种植(单一结构)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

5.利于茶叶内含物积累及提高茶叶品质。由于群落中的茶树上层有了适当的荫蔽环境,促进了有效成分积累,从分析结果证实,氨基酸、儿茶素及茶多酚的含量均有提高,而粗纤维含量降至12%以下,为精制高档商品茶提供了物质基础。

胶茶人工群落的科研成果,不仅对于进一步开发中国云南、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热带资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同时对整个热带地区的合理开发也具有指导意义,特别对于利用群落中的蜘蛛防治茶树绿叶蝉的“生物防治”,已成为研究工作的攻关热点。可以预见,胶茶群落将来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热带立体农业的一种高效生产模式。

【参考文献】:

1 龙乙明.热带植物研究,1981,17:45~49

2 冯耀宗,等.植物学报,1982,24(2):164~170

3 汪汇海,等.滇南热带森林的开发利用与水土保持的相互关系,1984年,北京环境保护杂志社,利用生态学原理发展农业生产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49~51

4 许青心,等.十年实践,十年认识,1985,胶茶人工群落鉴定会论文集,12~16

5 龙乙明.生态杂志,1991,10(3):42~46

(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龙乙明高级实验师撰;汪汇海教授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