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卡介苗 |
释义 | 【卡介苗】 拼译:bacille calmette guerin BCG是一种用于预防结核病的活疫苗。1907年法国卡美(Calmette)和介云(Guerin)将一株牛型结核杆菌接种在甘油胆汁马铃薯培养基上,移种230代,经13年的研究获得一株减毒牛型结核菌株,此菌虽对多种动物失去引起进行性结核病的致病力,但却能产生免疫力。1921年制成活疫苗并首次用于人体,以预防结核病,经数年的观察,于1928年正式命名为Bacille Calmette Guerin简称BCG。中文为卡介菌,用卡介菌制成的活疫苗称卡介苗。1930年,德国吕贝克市立医院的卡介苗实验室,误将有毒的kiel结核杆菌培养物混入卡介菌培养物中,在251名服用新生儿中,72名发生结核病而死亡,占28.7%。吕贝克事件严重地影响了卡介苗的使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各地结核病严重流行。1948年6月在卡介苗受挫几乎停用15a以后,在巴黎召开了第1次国际卡介苗会议,会议表明,历时25a,卡介苗已接种千余万人,不仅对人无害,而且是最有效的预防结核病的措施;会议还要求各地卡介苗实验室应注意维持卡介菌种的活力及稳定性。中国的卡介苗事业始于王良医师,1933年从巴黎引进卡介菌种,在重庆自行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卡介苗实验室。 卡介苗的制备:世界各地所用卡介菌种均来自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由于各地的传代保存方法不同,形成不同的亚株。为了防止继续变异,世界卫生组织要求使用冻干“种子批菌种”进行生产,不得超过12代,中国自1965年起也采用了“种子批菌种”生产。卡介苗为活疫苗,对直接阳光及温度敏感,故从培养到使用的全过程均需注意避光和保冷。表膜培养是卡介苗制造的经典方法。经不锈钢珠研磨,加入含谷氨酸钠的保护液,冷冻干燥,真空或充氮封口保存。冻干皮内卡介苗呈白色粉末状或疏松体,浓度为0.5~1.0mg/ml,有效期1年。接种:(1)接种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扩大免疫规则顾问小组(1980)将卡介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要求在婴儿时期接种一个剂量的卡介苗。在结核病高发地区应尽早接种;对学龄儿童的初种可以不做结素试验而直接接种,复种仍应先做结素试验。还允许卡介苗和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混合制剂、脊髓灰质炎口服糖丸疫苗及麻疹疫苗同时分不同部位接种。中国1986年颁布的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中基本都已采纳了上述建议。中国于1992年元月已将乙型肝炎疫苗列入计划免疫程序之内。(2)对象:卡介苗的初种年龄各个国家自行规定。中国初种对象为新生儿及结核菌素反应阴性的儿童及成人,复种年龄为7岁,在农村12岁还须复种1次。国外初种年龄,丹麦为小学入学,挪威为小学毕业,东欧为儿童及英国为成人等。(3)方法:现在国内外均推行皮内注射法,因其用量小,接种后结核菌素阳转率较高,维持时间较长,一般可维持5~10年。过去曾经推行过口服及皮上划痕法。(4)程序:1982年中国卡介苗接种方案允许不做结素试验直接接种卡介苗。但许多地区为了检测卡介苗接种效果,仍在接种卡介苗之前进行结素试验,用1∶2000的稀释结素0.1ml注入前臂掌侧中部皮内,72h观察局部反应,凡硬结在5mm以下者为阴性反应,可接种卡介苗。(5)可以停止卡介苗接种的地区:在结核病发病率很低或连续下降的地区,卡介苗接种带来的耗费比患病更加严重,对一般人群则停止接种,但对该地区的高危对象和移民等仍应接种。目前,不推行卡介苗接种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荷兰。(6)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人群中有关卡介苗接种的问题:随着HIV感染率的增高而出现结核病回升现象。世界卫生组织扩大免疫规划顾问小组(1988)建议对HIV感染阳性但无症状或未感染HIV儿童,居住在结核病高危地区者,在出生时或尽早接种卡介苗。对HIV感染阳性尚无症状又居住在低发地区者,或HIV感染阳性已有症状者,一律不作卡介苗的常规接种。反应:正常反应有局部反应及轻微淋巴结反应,出现在皮内注射后2~3周,持续约2~3月,由局部脓疱、溃疡、结痂到落痂留下一小疤痕,俗称“卡痕”。异常反应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化脓、疤痕疙瘩、骨髓炎、银屑病、寻常性狼疮等反应。除疫苗因素外,也应考虑接种对象的年龄及接种部位。接种后如发生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则应考虑有无免疫缺损。效果:卡介苗的效果早已肯定,但不稳定。世界卫生组织扩大免疫规划小组(1980)针对卡介苗效果不稳定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和当地非结核分支杆菌流行,干扰了卡介苗免疫力的产生有关。在没有非结核分支杆菌流行的地区,卡介苗的保护作用是明显的,能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新生儿接种率高的某些城市,0~4岁儿童中已无死于结核病者。卡介苗接种对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结核的预防作用最为突出。除用保护率来评价接种效果外,也可采用接种后的变态反应(结核菌素试验)来评价。在免疫力与变态反应呈平行关系的观点下,结素反应阳转率的高低、硬结直径的大小及强弱在初种者既代表机体的免疫力,也反映卡介苗、结素及接种技术的质量。免疫:结核病的免疫反应属细胞免疫,卡介苗注入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刺激机体的T细胞分化、增殖、再分化而形成特异性的致敏T淋巴细胞。在继发感染的机体内,通过致敏淋巴细胞识别携带外来抗原决定簇/Ia复合物的巨噬细胞,促使抗原提呈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1又引起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2介导淋巴细胞分裂及克隆扩增,克隆扩增了的淋巴细胞释放出多种可溶性淋巴因子,有些淋巴因子引起单核及淋巴细胞的积聚,这种积聚有利于局部包围结核杆菌;有些淋巴因子将血液及组织内的巨噬细胞激活,激活了的巨噬细胞不仅吞噬功能增强,而且对吞入的结核杆菌由于溶酶体的活跃、过氧化氢的释放等将结核菌杀死、水解及消化在免疫细胞内,这种发生在免疫细胞内的侵袭与抵抗活动是特异性的细胞介导免疫。这种免疫原理可用以解释早年郭霍(Koch)提出的结核病是传染性免疫的观点,即已受感染的机体对再感染有相当的免疫力,能使再感染局部化,不发生血行播散性结核。利用卡介苗接种代替初次自然感染,使接种过卡介苗的儿童很少发生粟粒性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结核菌感染能使机体产生抗体,但尚没有试验证明体液因素在防御方面起任何明显的保护作用。卡介苗的免疫治疗:有人利用卡介苗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及产生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预防麻风、治疗白血病、黑色素瘤及膀胱癌,也有人用死卡介苗或卡介苗提取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等取得一定的疗效。这种免疫治疗均需小量、多次、长期使用,以维持机体低度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展望:在预防结核病的多种防治措施中,卡介苗接种仍是一种安全、经济及方便的国际性方法。由于现用卡介苗的效果不稳定,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防痨协会(1987)曾提出“全球结核病工作者把工作重点放到防治结核病的疫苗”上。迫切需要提供新的更有效的免疫或治疗用的疫苗,除此以外,还需要简便、快速和特异性强的免疫诊断技术。到目前为止,在诊断方面有用基因扩增技术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来检测痰标本中为数不多的结核菌,可在24h之内作出结核病的诊断。在新疫苗研制方面,有人将克隆了的结核菌及麻风菌的抗原表达基因转移到牛痘病毒中。另外,还有人在卡介菌基因中导入其他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外来基因,已证实在小鼠体内能同时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此项技术仍在研究改进当中。第44届世界卫生大会(1991)提出,希望在1999年以前能获得增效重组的卡介苗。【参考文献】:l Schmidt.J.,Rev.Inf.Dis.1989,11(2):3352 WHO专题报告生物制品快讯,1991,9:1(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刘纯谦研究员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