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黄瓜枯萎病 |
释义 | 【黄瓜枯萎病】 拼译:cucumber wilt disease 黄瓜枯萎病菌是半知菌类镰刀菌属以土壤传播植物病原的一个种。1956年,欧文(Owen)报道黄瓜枯萎病菌属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1982年北京农业大学主编的《农业植物病理学》认为病菌属导管型尖孢镰刀菌。1966年戚佩坤等指出,吉林省黄瓜枯萎病由瓜萎镰孢菌引起。1978~1983年,内蒙古农牧学院阮华芳、蒙美连对呼和浩特、包头和集宁3市的黄瓜枯萎病进行调查,鉴定出尖孢镰孢霉、半裸镰孢霉和木贼镰孢霉3种病原菌,接种证明尖孢镰孢霉是主要病原菌。1984年黄仲生等认为,危害北京郊区黄瓜的镰刀菌有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燕麦镰刀菌3种。1986~1989年黄振兴鉴定上海市郊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分属镰刀菌属5个种: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半裸镰刀菌、砖红镰刀菌;其中尖孢镰刀菌致病性接种发病率为60%~70%,在PDA培养基上,基物为深紫色的菌落,致病性最强,随着基物色泽变浅,致病性随之降低。 枯萎病菌孢子萌发和菌落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4~27℃,温度越低孢子萌发越慢,菌落生长也越慢;当温度高达35℃时,菌落生长受到很大抑制,37℃时菌落不再生长;45℃时孢子不能萌发,但孢子仍未失去活力,若温度恢复到发芽的适宜温度,孢子仍可萌发生长;但孢子在50℃经受25h后死亡,55℃时经受14h也失去发芽力。在同一温度条件下,黑暗有利于孢子萌发和菌落的生长;菌落为白色略带红色;光照不利于孢子萌发和菌落生长,菌落为粉红色或红色。枯萎病菌能在弱酸性的或偏硷性的环境中正常生长,H+浓度10-8~10-5mol/L时,菌丝生长最好;随着酸性增强,生长受到抑制,当H+浓度为3.16×10-3mol/L时,生长完全停止;同样情况,随着碱性加大,生长也受到抑制,当H+浓度为3.16×10-11mol/L时生长完全停止。美国的密执安州大学、新罕布什尔州大学和英国巴恩大学等,应用电子显微镜对尖孢镰刀菌在植株组织内的定殖做了大量的超微研究。1986~1987年,黄振兴等以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进行黄瓜枯萎病的枯萎机理观察,可见接菌瓜苗的茎、直根和须根木质部的导管内、薄壁细胞内和薄壁细胞间隙都有许多枯萎病菌菌丝生长;菌丝沿着导管壁向上,也通过导管孔纹进入另一导管腔内。虽然结瓜期没有用电镜观察,但从田间结瓜期萎蔫症状可以认为结瓜期枯萎病菌的菌丝体已在导管里大量繁殖,同时刺激导管壁,产生大量纤绒物和胶体,菌丝与此混合起来,堵塞导管,或者刺激导管壁,产生凝胶或侵填体,堵塞导管,使水分向上输送受到阻碍,由于成株期蒸腾量大,植株就发生萎蔫。然而,植株萎蔫后,枯萎病菌丝仍继续在茎基部维管束中的导管内大量繁殖,菌丝向木质部薄壁细胞内、细胞间隙和皮层细胞迅速延伸,引起茎基部腐烂。开始时,病斑为长椭圆形,表皮破碎,天气潮湿时表面生有大量红褐色镰刀菌的分生孢子,病斑逐渐扩大、伸长,成为长条形病斑,表皮层完全溃烂,成为半边枯,这为枯萎病典型病斑。1972年,上海农业科学院园艺所最早在中国进行黄瓜枯萎病的防治研究工作。80年代后,中国对黄瓜枯萎病防治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如对黄瓜种子带菌消毒,在保护地使用黄瓜与南瓜嫁接防治枯萎病,使用地膜覆盖防治黄瓜枯萎病,均取得很好效果。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植物病理和杂草科学系,研究用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种与致病尖孢镰刀菌种两者相互作用的生物方法防治黄瓜枯萎病。【参考文献】:1 Owen J H.Cucumben wilt Causecl by FuSariun Qxysponumm f,Cucumerinum n f.Phytopalholgy,1956,46:153~1572 Marshall E,Mae,Alois A.Bell Fungal Wilt Disease of Plants A cadmic Peess,1981.25~803 北京农业大学主编.黄瓜枯萎病.农业植物病理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451~4574 黄仲生,等.京郊黄瓜枯萎病原菌鉴定初极.植物病理学报,1984,14(4):249~2505 黄仲生,等.京郊保护地黄瓜枯萎病防治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87,14(1):225~2326 黄振兴,等.黄瓜枯萎病菌孢子萌发生长及定植组织的超微观察.上海农业学报,1988,4(1):29~267 黄振兴.上海黄瓜枯萎病的发生、病原菌鉴定及药剂筛选.上海农业学报,1990,6(2):57~628 黄振兴.市郊黄瓜青枯病发生原因商榷.上海蔬菜,1991,16(1):36(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黄振兴副研究员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