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农田害鼠的生态控制及其预测预报 |
释义 | 【农田害鼠的生态控制及其预测预报】 害鼠对于农业、交通、运输、工程建筑以及人类生活和健康的严重危害,长期以来已是世界性问题。 对鼠害的防治,世界各国颇为重视,但多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并不断改进灭杀技术,提高使用效率。使用药剂多为速效性的及慢性的抗凝血杀鼠剂。近年来,人们对化学不育剂、外激素和驱避剂对鼠类控制的效力做了一些研究,尚未取得突破,但研究啮齿动物对这些控制方法的反应还得考虑到许多其他的环境因素,即后天行为(W.E.Howard,1982)。以生态系统优化管理为基础,着重多途径多层次协调农业结构关系,以期得到整体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控制对策日益受到重视。在生态学方面,研究啮齿动物为什么会迁徙这一问题,英国K.D.Taylor采用了无线电跟踪记录动物活动的先进技术,取得一些成果。中国的啮齿类动物约有190种,农、牧区的主要害鼠有20余种,多年来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经过努力,已将原来单纯使用速效性杀鼠剂改为使用第1代慢性抗凝血杀鼠剂,并且已开始有计划交替使用急性的、慢性的杀鼠剂及示范使用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有关生态控制方法和综合防治方案的研究,已从种群内部探讨动态规律及其调控因子,但基础资料仍很薄弱,系统性研究尚不完整,尤其对农、牧区主要害鼠种群的时空动态规律以及繁殖抑制和补偿作用过程等生态学特征报道甚少。现代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概念,强调系统管理,着重调整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的关系,求得生态系统整体的优化效益。因此,通过环境(包括天敌)控制以抑制鼠害发生的生态学途径与方法,已受到普遍的重视。单纯化学防治,虽然见效快,能暂时压低害鼠数量,但难以达到较长期有效控制种群数量的恢复,一般防治后1~2周内即可取得显著灭杀效果,然而回升也很快。同时生境不同,化学防治后种群数量回升速度也不同。1986年,全国农牧区鼠害防治学术讨论会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在理论和实践上促进中国从单纯依靠化学杀鼠剂灭鼠的办法,转向综合防治的道路。借鉴中国根治历史上危害农业最大的害虫——东亚飞蝗的成功经验,近年在采取生态控制方法解决农田鼠害问题方面也取得了可喜进展。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是生态控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如害鼠天敌长耳鸮在中国分布广,主要以成鼠为食。从农田生态系统总体观念出发,结合不同地域、不同耕作制度、农田生态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防治手段,可实现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多途径灭鼠。鼠情预测预报在国内外均是薄弱的一环,准确的害情预测预报,决定于对害鼠种群数量变动的准确预测。害鼠种群年龄组成决定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其原理与人口预测是一样的。探讨害鼠年龄鉴别特征和划分年龄组的科学方法,对掌握害鼠种群动态并进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国内专家分别采用各种不同方法研究这一问题。有的采用单项的年龄鉴别特征或多项的综合判别指标来划分种群年龄组,有的对活体年龄鉴定方法以及运用数学方法建立年龄判别模式等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在自然种群研究中,测定害鼠实际年龄有较大困难,通常借助于与年龄增长有关的一些间接指标为确定相对年龄的依据。常用的适于小型鼠类的判别指标或特征有:齿根发育状况,臼齿冠或臼齿齿面的磨损程度,颅骨形态及其部分骨块形状与比例的变化,颅骨骨缝愈合程度,体重(包括胴体重)、体长、眼球水晶体干重以及毛色更替等。中国对小型的农田害鼠如黑线姬鼠、黑线仓鼠等监测,采用臼齿齿面磨损程度作为划分年龄的相对指标,通过几年全国鼠情监测网点的实践,认为比较可靠而简便。同时,这两种鼠同属于生态寿命短的种类,即使成年之后,其体重、体长还是显示一定的增长,因此采用体长、体重作为划分年龄组的指标也是可行的。但需要注意,应用体重指标易受胃含物及妊娠因素的影响,在研究中用胴体重则准确性较高,但在应用时需注意体型大小的适应变化,包括季节、年度和地区差异的影响。农田害鼠预测预报中对于生态寿命短的小型鼠类,采取划分5个年龄组,即幼年组、亚成年组、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前三组的比例大小在种群数量变动中有决定意义。自1983年以来,90个常年系统监测点的数据证明,这5个年龄组可满足鼠情监测工作的需要。划分年龄组时,有条件的地方还作了害鼠生殖系统的发育与生理状况的观测项目,如雄鼠睾丸发育状况及部位,贮精囊肥大与否、附睾有无成熟精子,雌鼠阴门开孔、子宫状态、出现胚胎或子宫斑等情况作参考。展望中国农田鼠害控制:(1)生态控制途径,原则是优先考虑农业防治,加强预测预报,有节制地合理使用杀鼠剂,充分发挥自然因素(包括天敌)的控害作用,实行优化的综合管理,将害鼠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以下,达到经济、社会、生态3大效益高的目的。(2)继续研究高效低毒杀鼠剂,改进剂型和防治技术,提高使用效率。(3)中国鼠情预测预报工作起步晚,但进展较快。为了提高鼠情监测的技术水平,促进鼠害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鼠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控制学会于1988~1989年联合召开了有关害鼠年龄鉴定方法及其种群年龄组划分问题的专题学术讨论会及鼠害测报、防治学术讨论会。对一些主要问题已基本取得一致意见,并指出现有各种年龄鉴定方法均有局限性,对于不同的类群或者种类适用的年龄鉴别方法各异,即使是同一种鼠,亦可有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法。因此,对于几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是必要的、选择的划分指标要力求明确、简便而易于推广应用。对同一种鼠,如能寻求比较统一的划分年龄组的简便指标,则在鼠情测报上更有应用的价值。涉及到鼠情监测还有许多生态学问题,以及害鼠防治指标、损失率、测报办法等等问题均亟待研究解决。【参考文献】:1 Taylor K D,et al.Long distance movements by a common rat(Rattus norvegicus)revealed by radio tracking Mammali on agricultural land,J.of Applied Ecology,1978,15:663~6772 金善科,马勇等.新疆北部地区的主要害鼠及其防治.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50~513 Becker K,et al.Rattenbekampfung als offentiche Aufgabepentagan publlshing Gmbh,Friderchsdort Ts,Germang,1981,1124 张洁.北京地区黑线仓鼠年龄鉴定及种群年龄组组成的研究,兽类学报,1985,5(2):41~1495 夏武平.灭鼠的生态观,中国农学通报,1986,(6):7~96 卢浩泉,马勇,等.害鼠的分类、测报与防治.农业出版社,1988,83~89(农业部全国植物保护总站赵桂芝、袁宽林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