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中医治则 |
释义 | 【中医治则】 拼译:priciples of treatment in TCM 中医治则肇始于《内经》,补充于历代,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内容丰富的治则学理论体系,并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医界开始重视治则学的研究,对中医治则的基本理论和文献、临床等现代研究都有了新的进展,为发展、完善中医治则学作出了贡献。 以往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中医治则基本理论的探讨和文献研究。在对中医治则基本理论的探讨方面,如对治则的概念,周超凡定义为“中医治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保持健康和祛除疾病、恢复健康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防病治病规律”。对治则哲学思想的认识,刘时觉等认为:中医临床治疗追求的是“平”,中医治则也提出了“以平为期”的治则,明确以恢复机体阴阳平衡、内环境处于稳态为中医治则的直接目标,这也是最高目的。“平”就是中医治则哲学思想的核心。对治则层次的划分,周超凡提出3层次理论:治病求本、以平为期是第1层次的总则;治未病、扶正祛邪、调整阴阳、随证治之为第2层次的治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燥者润之、坚者削之等数十种治则为第3层次治则。孙世发也持3级治则的分类法,但具体的划分原则却有所不同。关于治则与治法的关系,周超凡认为“治则治法既有区别又有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关于治则与辨证论治的关系,王尔玺认为:“治则不受辨证论治的指导和约束”;周超凡认为:“治则不完全受辨证论治的指导”;陈厚忠专门探讨了治则在辨证论治中的作用。在研究文献方面,徐荣斋等有计划地研究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标本病传论、脏气法时论等篇中的治则理论;李家庚阐述了《伤寒论》中的扶阳气法则;张俊探讨了《金匮要略》虚劳病的治则;王绪前也系统论述了《伤寒杂病论》的治则;赵成春重申《温病条辨》“养阴保津”为温病的重要治则;赵绍琴对“在卫汗之”的意义讨论得比较深入,等等。中医治则的近期研究,主要集中于临床研究及现代研究。治则的临床研究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验证,对现有的治则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验证;二是创新,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新的治则理论。就验证而言,北京中医医院和解放军海军总院在关幼波的指导下,联合进行攻关,通过分4组治疗病毒在体内羁留日久的慢性乙型肝炎,对扶正祛邪、标本论治、随证治之等治则进行了参照验证。陈文伯在开展男性不育证的临床研究中,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过程中,以调整阴阳的治则理论为指导,制定了育阴、温阳、补肾精、益肾气、增肾液诸法,取得良好效果。张伟治疗妇科不孕症采用3步法:(1)经期因势利导,以调经和血为先;(2)经尽3d,宜健脾补肾,使化源充、精血足;(3)经后7d,宜舒肝通络,以迎“的候”之期,应用于临床,疗效卓著。徐振华在中医调整阴阳的治则指导下,采用益气养阴、滋阴、益气健脾等治疗方法治疗恶性肿瘤112例,有46例存活5a以上,15例存活10a以上,两例超长期生存,并指出“恰当适时地调整阴阳的变化,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关键”。胡剑北在“因时制宜”原则的指导下,根据生物体的生物节律,选择针灸时间和所取穴位,发现家兔WBC总数以午时(11~13h)偏高,酉时(15~17h)偏低,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时辰,家兔WBC总数上升程度不同,酉时上升最快,维持时间最长,午时上升最慢,维持时间最短,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鲍景隆在“惊者平之”、“虚者补之”治则的指导下,采用补益气血、益智安神、活血通脉法治疗早搏45例,显效率达38%,总有效率达80%。刘乾和在治疗过敏性鼻炎过程中,根据“急则治标”、“缓者治本”原则,将过敏性鼻炎分为发作期和歇止期分阶段论治,采用培土生金法治疗48例,有效率达100%。苏诚炼根据《内经》“虚者补之”、“损者益之”治则,采用扶正益阳为主的方法治疗艾滋病,也取得一定疗效。张存明等用通法治疗眼科疾病,认为“通则目明,不通则暗”,“实者通有余,虚则以疏为补”,对通法研究颇深。这些都从临床角度对中医治则治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验证。在创新方面,许多单位和个人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治则。如姜春华提出的“截断扭转”理论,包含着对温病治则的突破。他认为,治疗温病,不必拘泥于“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顺应疗法,主张先症而治。其“截断扭转”的3项原则是:(1)重用清热解毒抑制病原,使病程阻断或缩短;(2)早用苦寒攻下,迅速排泄邪热温毒;(3)及时活血化瘀,滋补肾阳。这一法则经各地许多单位验证,证明对乙脑、急性肺炎、败血症、菌痢、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谢沛荣提出小儿肺炎恢复期的中医治则,认为中医治疗不外两大法则,一是清解余邪,二是培元固本,前者重化痰、祛瘀、清热,后者重益气生津。吕昌宝认为,在传统的中医八法中应加入利法、通法、平法、收法四法,以补八法之未备。辛增平根据患者病情的危急程度(包括疑难顽症)体质强弱、发病季节、居住地区和组方配伍时君药的需要以及药物的质重、性味、新旧的不同,提出大剂量用药的治则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中医治则的创新。中医治则的现代研究有两大特点:一是采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手段一起攻一个专题;二是注意中医治则与其他中医理论如脏象、病因、病机的现代化研究相交叉,尤其注意与证、法、方、药的研究相结合。如龚坚认为,免疫功能低下往往表现为虚证,肺、脾、肾三脏无论何脏虚,其免疫指标均低于正常,尤以肾虚明显,说明“虚”与细胞免疫之间有内在联系。为扶正固本治则和提高细胞免疫两者的统一提供了科学依据。程竑运用广义热力学中的整体论、本质论、调节论研究“阴平阳秘”、“以平为期”、“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等治则。胡晓晨应用耗散结构论、协同中医学理论研究解释“阴平阳秘”并非隶属于阴阳平衡,而是在一定的区间内的反向调同步运动,初步揭示了“调整阴阳”的本质。励杏娣采用γ线吸收法研究老年人骨皮质中的骨矿含量,发现肾虚是造成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并以“平调阴阳”治则为指导,采用益肾填精、调补阴阳、祛风化湿、活血通络之法,从一个侧面阐明“平调阴阳”、“虚者补之”治则。孙华丽在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过程中,采用随机分组法观察扶正增效方的放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扶正培本药物能减轻放射反应,保护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照射的抑瘤率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为扶正固本治则提供了理论依据。陈永光也从中医学阴阳与免疫、阴阳失调与免疫失控以及平衡阴阳与免疫调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平调阴阳”治则的细胞免疫学基础。中医治则学研究虽然已经起步,但面临的困难很多。目前这种零散的、自发的研究状况不会很快有明显的改观。根据中医治则研究的现状,在治则研究的组织工作方面,应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作出规划,从国家到省市中医药院校建立起中医治则研究室,配备相应的人才和实验基地,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中医治则的教学、科研工作,以期使中医治则既完善中医基础理论,又更科学地指导临床实践。【参考文献】:1 徐荣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1,4:12 周超凡,等.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3:73 孙世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3:104 陈厚忠.湖南中医杂志,1987,3:125 刘时觉,等.中医杂志,1987,10:536 王玉玺.中医杂志,1987,10:54(中国中医研究院周超凡研究员、于智敏主治医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