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寒地抗稻瘟病育种 |
释义 | 【寒地抗稻瘟病育种】 拼译:rice breeding for resiistance to blast in cold areas 稻瘟病菌的生理分化问题,国内外早有报导。1976~1979年日本山田等用9个新鉴别品种重新鉴定日本各地的小种,将全国小种分为23个。清泽以新鉴别品种为基础,确立由12个品种组成的另一套单基因鉴别品种。美国用12个鉴别品种鉴定出18个小种。菲律宾用8个鉴别品种鉴定出29小种。韩国用日本12个鉴别品种和若干个参考品种鉴定出10个小种。1975年,中国台湾省用16个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55个小种。1988年,罗耀光汇总全国稻瘟病科研协作组的研究资料,1976~1987年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共测定13000余个菌株,鉴定出8群、85个小种。1973年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所郑镐燮等在省内首次研究证实,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将病菌初分为致病力不同的3个群。1978~1982年李桦等用中国7个鉴别品种,将35个县(市)的407个单孢菌株鉴定为7群、15个小种。其中以ZE、ZF、ZA、ZD4群为主要菌群;ZE1、ZF1小种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极广,为优势小种;致病性强的小种为ZA17、ZD1。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复杂,种类较多,致病性亦强,尤以ZA群小种出现频率较高,达14.3%。1982~1988年水稻主栽品种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关系及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消长动态研究指出,栽培品种更新和种植面积增减是影响小种消长的重要因素。生产上使用品种时,应注意不同抗性品种的合理搭配和布局,使抗性多样化,并控制ZD、ZA菌群的迅速增殖。寒地抗稻瘟病育种的重点,亦应放在选育抗ZA、ZD两个菌群的品种上。 随着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深入,寒地抗稻瘟病育种工作者开始着手对广谱抗性和稳定抗性品种的选育及水稻抗病基因利用的研究。1984~1987年,郑镐燮等用致病性稳定的5个主要小种进行了水稻品种抗性谱的测定及抗性分类的研究。根据品种对小种的抗感反应,将参鉴的803个品种(系)划分为18个品种类群,筛选出抗性谱较广的品种77个。将春红、新宾1号、合陆7519、姬糯等25个品种定为抗黑龙江省主要小种的抗源材料,将合陆7519、合交7811、东农415等19个新品系,提供直接利用。认为寒地抗稻瘟病育种中适当配制籼粳组合,导入籼稻抗病基因培育出抗病的中间亲本,是进一步提高粳稻抗病性的有效途径。另外,将对5个小种均表现感病反应的471个品种,根据其对不同小种感病程度的差异,划分为20个品种类群,并结合历年对病情变化的考察,筛选出系选14、合江19、姬穗波、太阳3号等具有田间抗性的品种。其中合江19号是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从1978年推广以来始终保持较好的田间抗性。指出寒地抗稻瘟病育种应以选育具有田间抗性品种作为主要目标,这是防止品种抗性突然丧失、延长品种寿命的有效措施。日本已命名14个稻瘟病真抗性基因。清泽等用致病性稳定的7个菌系,采用注射接种方法对主要水稻品种进行抗病基因分析,将全国主要水稻品种划分为14个类型。1987~1988年我国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所郑镐燮等用不同地区采集分离的混合菌株对日本12个粳型单基因鉴别品种进行多次人工接种和多点诱发鉴定,结果表明,已知抗病基因中Pi-Zt是黑龙江省最有利用价值的基因。其次是Pi-b、Pi-ta2、Pi-z基因。其余基因对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基本上不具抗性。1987~1989年用日本7个鉴别菌系对黑龙江省主要水稻品种进行喷雾接种鉴定表明,具有砦1号型(Pi-zt)、福锦型(Pi-z)及BLⅠ型(Pi-b)基因的品种,对参鉴的7个菌系均表现抗性反应,差异较难区分,故将这些品种暂归于同一品种类型。根据品种对7个菌系的反应型,参照日本水稻品种抗性分类法,将参鉴的207个品种初分为新2号型(Pi-KS)、爱知旭型(Pi-a)、藤板5号型(Pi-i)、草笛型(Pi-K)、杜稻型(Pi-K、Pia)、露明型(Pi-Km)、K59型(Pi-t)、砦1号型、福锦型、BLⅠ型、Pi4号型(Pi-ta2)等9个类群,其中新2号型、对7个菌系均表现感病反应,属不具已知抗性基因的品种较多,占28.6%;其次是藤板5号型及爱知旭型,分别为15.0%及10.6%。筛选出反应型为PiZt、Pi-b、Pi-ta2、Pi-Z基因的有利用价值的品种龙花84-106、吉80-89、松粳2号、延81058、咸南24、牡交80-541等34个,可供做抗源及直接利用。认为对用日本7个鉴别菌系在喷雾接种条件下均表现抗性反应的品种,推断其基因型是比较困难的。再则,发现某些参鉴品种及有的已知抗病基因的日本品种反应型与前人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这些问题有待于通过对各类型品种的基因分析和利用7个菌系衍生的突变菌系,或在其它菌系的测定中做进一步探讨。由于稻瘟病菌的变异,专性抗性容易丧失。因此,应将选育具有广谱抗性和稳定抗性品种作为寒地抗稻瘟病育种的主攻方向。通过累积多种抗病基因和选育保持高度田间抗性品种的方法,将更多的专性抗性基因聚集到一个品种中,将专性抗性基因和田间抗性基因组合到一个品种中等,尚需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寒地抗稻瘟病育种的难点是品种的早熟性与抗病性的结合。因早熟和感病的某种连锁,一般早熟类型抗病性较差。抗病类型又表现熟期偏晚。因此采取三交、多系交等方式打破其基因连锁关系,创造早熟抗病的新类型,确立一套具有单基因的粳型鉴别品种及致病性稳定、适宜划分品种抗性的代表菌系,逐步做到按品种的抗病基因进行分类,用抗病基因来鉴别稻瘟病菌系,划分生理小种。【参考文献】:1 山崎义人,高板淖尔.依のも与病と抵抗性育种.初版.东京:博友社,1980.175~3402 李桦,高呈祥.黑龙江农业科学,1982,6:8~133 郑镐燮,李桦.作物品种资源,1988,1:28~294 郑镐燮.黑龙江农业科学,1989,5:22~235 郑镐燮.作物品种资源,1990,3:25~2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郑镐燮高级农艺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