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通信交换
释义

【通信交换】
 

拼译:communication switchhing
 

通信网由交换系统、传输系统和终端设备组成,通信交换完成信息的交换功能,是通信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通信网向着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发展的进程中,作为高技术的通信交换起着日益重要的关键作用。通信交换有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3种方式。电话交换采用电路交换方式,电报自动交换采用存储转发的报文交换方式,数据交换采用分组交换或电路交换方式。

通信交换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电话交换。20世纪30~70年代,电话交换技术出现了3个重大进展;首先是30年代出现的纵横制,采用公共控制方式;第二是1965年在美国开通世界上第1部程控交换机,标志着交换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第三是70年代推出的程控数字交换机,标志着从模拟交换发展到数字交换,并迅速成为电话交换发展的主流。

程控数字交换技术的发展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更先进的通用或专用集成电路的引入,处理机的改进和更新,适用于交换控制的高级语言以及结构化、模块化、参数化等软件设计技术的采用,使得数字交换技术不断的增强性能,缩小体积和功耗,提高可靠性和处理能力。

70~80年代中期,程控数字交换技术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从集中控制走向分散控制,从随路信令走向共路信令,从电话交换走向话音/非话综合交换。微处理机的迅速发展使得程控交换机普遍采用分散控制技术,一种是保留中央处理机的分级控制方式,另一种是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中央处理的功能甚至取消中央处理机的全分布控制方式。CCITT建议的7号共路信令技术从80年代中期起已广泛采用,不仅提高了接续速度,而且可以适应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和智能网(IN)的发展。基于64KB/S的窄带ISDN(N-ISDN)交换机兼具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功能,可以实现窄带业务的综合交换,在80年代中后期已陆续推出并投入商用。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智能网和宽带ISDN(B-ISDN)中的交换技术是研究的两大重点。1984年美国首先提出智能网的概念,发展计划几经修订,已确定为从已有的IN/1为起点,到90年代中期发展到高级IN(AIN)。IN可以迅速方便地引入新业务,以满足用户的各种通信业务需求,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很多国家都迅速推出可以提供IN业务的程控交换机。IN的关键技术是业务逻辑的独立、大型数据库技术和业务创建技术。必须使业务逻辑与交换控制逻辑分开,规定基本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独立构件,以及业务交换节点与业务控制节点间的标准接口,为此CCITT正在制订标准。为了满足大型数据库的实时、高速和安全方面的要求,采用SQL语言的新一代关系数据库,或者由宽带光纤作为广播式媒体而采用集中写入分布读出的高速数据库,已经在实用或试验之中。业务创建平台要具有高效而友好的业务描述语言和开发环境,正在不断地完善,一个最终的目标同时也是主要的困难是:如何赋予用户自己开发IN业务的编程能力,而又不影响整个网路和系统的安全性。

ATM交换技术是80年代中期以来的另一个研究热点。CCITT已建议在B-ISDN中采用(异步转移模式)ATM技术。ATM交换技术是一种快速分组交换,取消了链路层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采用高速自选路由的交换网络结构,可以实现多种速度的宽带交换以及语音的实时交换。90年代初出现了一些ATM交换机的实验样机,少数已投入现场试用。交换结构是ATM交换的关键技术。已出现多种类型的交换结构,按照缓冲器的结构可分为输入缓冲、输出缓冲、共享缓冲和交叉缓冲四种,在缓冲器容量、速度和控制复杂性等方面各有优缺点。目标是要研制出高速大容量、高吞吐量、低时延、低信元丢失的交换结构。在1991年已提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例如采用最短路径和偏转选路算法的偏转型结构;以传统的STS型网络来改进共享缓冲器的方案;NTT提出的超高速ATM交换结构,可以改善价格性能比,连接10个具有156MB/S接口的用户。神经网络的高速并行处理也用于交换结构的控制,以提高吞吐量和减少信元丢失。

随着对IN和ATM交换技术研究的进展,程控交换软件技术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虽然在软件工程指导下不断采用软件设计新技术和完善开发环境与支撑系统,但软件生产率仍远未令人满意。软件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可维护性、可再用性和可移植性。为了大大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必须使软件开发过程自动化,例如在功能描述语言级进行自动编译和测试。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方法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在90年代初已提出了适应IN和ATM发展的面向对象的分层软件结构,并将CCITT建议的CHILL语言改进和扩充为面向对象的CHILL。

展望21世纪,除了IN和ATM交换技术仍是研究的重点以外,对个人通信技术的研究已正在兴起。CCITT正在加快制订有关UPT(通用个人通信)的建议。UPT强调个人移动性,利用一个对网路透明的个人号码,可以跨越多个网路和交换节点,从任何位置的任何固定或移动的终端上发出和接收呼叫。为此,必须研究对个人跟踪和定位的接入和交换技术。此外,光交换技术也在积极研究,预计21世纪将使用ATM的光交换系统。

【参考文献】:

1 Luderer G WR,et al.ISS.1987,B6.1.1

2 Degan J J,et al.AT,T Technical Journal,1989,36∶68

3 Daniel T.ICC.1990,311.5

4 Isao S,et al.ICC 1990,319.5

5 Timothy X B,et al.IEEE Journal on SAC,1990,8∶1428

6 Masanobu F,et al.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1991,29∶44

(南京邮电学院陈锡生教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5: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