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成分输血 |
释义 | 【成分输血】 拼译:blood components therapy 将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纯度制品和高浓度制品,然后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需要成分的输血方法为成分输血。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大部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含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各种凝血因子和补体等。各种成分又有其特殊功能,所以每一种血液制品都能针对性地治疗一种疾病。由于将血液中的有关成分通过进一步提纯得到高浓度、高纯度的血液制品,不仅临床疗效高和便于保存、运输,还能够减少由于输注全血而发生肝炎感染、过敏反应等的可能性。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的方向,是输血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输全血从1818年开始已有170余年历史,但成分输血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逐渐推广。1959年,Gibson首先发表了成分输血的论文,主张输注红细胞。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实行成分输血。以后,血液成分输血逐年增多,全血输注相应减少。例如Caggiano于1980年报告,1975年全血与浓缩红细胞的输注比为2∶1,而到1978年输注全血就下降到20%,红细胞输注则上升到75%。美国血库协会、美国红十字会和公共血液中心委员会1981年的综合资料表明,在1150万单位全血中,85.6%制成红细胞制品,67.95%制成1种以上成分,包括新鲜冰冻血浆、因子V111和浓缩血小板等。此外,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血液成分输血均已达到70%~80%。1960年以前,中国临床输血主要是输注全血,1976年后增加了代血浆制品和洗涤红细胞,不少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心血站已能生产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抗血友病球蛋白等制品。目前,各综合医院已较大量应用浓缩红细胞和代浆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应用于临床,血浆中已分出品种繁多的血浆蛋白成分。现代输血中,红细胞制品的应用占重要地位。红细胞的制品很多,因浓度和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浓缩红细胞(RCC)、高浓缩红细胞、复活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融化和去甘油红细胞及照射的红细胞等,可以根据不同适应证选用。在美国,有的医院根据利用浓缩红细胞的程度来判定该医院的医疗水平。RCC是临床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取ACD保存液采集的新鲜全血400ml,离心(5000g力,7min)后分出大部分血浆,剩余的即RCC。RCC的红细胞比积为65%~75%,含大部分白细胞及血小板,可以不加添加剂,在不破坏密封的情况下继续在4℃下贮存到规定期限。RCC具有和全血同样的携氧能力,而容量只有全血的一半,患者输注RCC24h后,Hb、RBC和Hct均明显增高,输后24h体内存活率和全血大致一样。比起全血来,输注RCC可以更迅速而有效地立即提高Hb水平。临床单纯输注红细胞渐趋广泛,凡血容量正常的贫血,药物治疗无效而需要输血者,原则上都应输RCC。对老年人、儿童、心功能不全患者输血,更宜用RCC。在手术中,65%需要输血的患者,是为了恢复其血液的携氧能力,因此应输RCC和晶体液。对于手术出血量过大、休克及大面积烧伤的患者,可适当输用全血。对于择期手术的贫血患者及术后血容量正常者,宜用RCC。与全血相比输红细胞血者较少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输注RCC的疗程、数量、次数、间隔时间主要根据病人的病情来决定,包括输前以及输后24h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Hct检测。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即移除白细胞后的红细胞。根据AABB(美国输血协会)的标准,至少要有70%的白细胞被去掉,留下的红细胞要达到70%以上。白细胞抗体可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输入的白细胞数目成正比。输少白细胞的红细胞适应症为:(1)过去妊娠或输血发生同种免疫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的病人;(2)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3)将来有可能施行骨髓移植的病人;(4)免疫缺乏或免疫抑制的贫血患者。剂量与输注方法同RCC。固为此法仍有传播肝炎的危险,用开放方法制成的这种制品应于24h内输注。洗涤的红细胞是一种用生理盐水洗涤以去除白细胞(95%)和血浆(>99.5%)的红细胞。在洗涤中同时去除了细胞碎屑、代谢产物、抗凝剂、乳酸盐、增塑剂、钾、氨和微聚物等。其适应症与少白细胞的红细胞相同外,还适用于:(1)自身免疫溶血性疾病,如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PNH等;(2)已产生IgA抗体的患者;(3)原因不明的过敏反应。应于24h内输注,洗涤不能防止肝炎的发生,也不能防止输血后GVHD的发生。冰冻红细胞,即通过低温(-70℃~-85℃)或超低温冰冻保存的红细胞。其适应症除与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和洗涤红细胞相同外,还特别适用于:(1)稀有血型的贮存;(2)自身红细胞的贮存;(3)战伤输血的补充。此种制品费时费事,费用又昂贵,难以推广,且必需24h内使用,也不能防止肝炎传播及输血后GVHD。对于血小板减少的出血者,可以输注浓缩血小板(PC)。在60年代早期,美国死亡的白血病患者中,50%~60%主要原因是出血,以后使用PC输血,死亡率减低到25%。据美国血液委员会的调查,在1971年使用PC41万单位,到1980年就增加到286万单位,上升了7倍,而同一时期的红细胞输血只上升58%。制备PC应用二步离心法,先在室温中将全血用1000×g离心力和9min离心时间离心,取上层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再用3000×g离心力和20min离心时间制备PC。PC制成后须在室温中静置1~2h,然后混匀,尽快输用。血小板输血的适应症:(1)血小板生成减少,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骨髓纤维化等;(2)急性血小板减少,例如大量输血、体外循环和感染等;(3)血小板功能异常,例如血小板功能损害、血小板储存库缺陷、巨血小板综合征和巨球蛋白血症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很少需要输注血小板,因为患者循环中的抗体可以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破坏输入的血小板,即使输注大量血小板也无济于事,这种患者在脾切除前可以考虑输注血小板,但往往不需要。白细胞输血于1934年首次用于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并有感染的病人。Bodey等在1966年首先记述了急性白血病病人循环粒细胞水平和感染之间的关系:当粒细胞<0.5×109/L时,在全组病人中78%发生细菌性败血症,90%发生全身霉菌感染。粒细胞输血的适应症:(1)粒细胞计数减少到≤0.5×109/L;(2)存在已经证实的细菌性感染;(3)估计骨髓功能可以在1周以上恢复(2~3周内);(4)败血症先经种24~48h的抗生素及其它治疗无效后。白细胞采集方法可分为手工单采和机器单采两种,中国多采用手工单采法。粒细胞输血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荨麻疹、发热和寒战,严重的有高血压、肺毒性反应、HLA同种免疫反应、传染病感染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使用血浆已有60多年历史。自60年代以来,血液成分制备和供应逐渐发展,新鲜冰冻血浆(FFP)取代了其它血浆并且产量逐年增加。在国内,血浆用量仅次于全血,据1988年26个血液机构的不完全统计,共提供血浆167102L,其中FFP占22856L。血浆分治疗用血浆和原料血浆两种,前者用于临床,后者作为血浆蛋白的制品原料。治疗用血浆有:(1)新鲜液体血浆;(2)保存液体血浆;(3)FFP;(4)普通冰冻血浆;(5)冻干血浆;(6)去冷沉淀血浆。现代输血浆的主要目的是补充凝血因子,或同时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容量。以上制品中主要应用FFP。输血浆的剂量取决于适应症和病人的具体情况。对因子V缺乏者,可以每12h输注FFP10ml/kg。缺乏因子Ⅷ者,可用冷沉淀或浓缩因子Ⅷ,也可用FFP。对因子Ⅱ、Ⅶ、Ⅳ、X缺乏者可用普通冰冻血浆。现代技术能够分出的血液成分,无论是品种和数量,都还是有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新技术的问世以及临床对血液的新要求,可以预见,老的制剂将得到改进,新的制剂将不断增加。【参考文献】:1 肖星甫.成分输血,输血杂志,1988,1(3):140~1422 Polesky HF.Blood Bzn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1981 Transtusion.1985,25:3043 汤浅晋治.成分输血,诊断与治疗,1984,72(8):2494 三之宫景光、成分输血的实际~~赤血球输血,临床外科,1979,34:3255 大谷王良,赤血球输血,日本医学会杂志,1980,83:295(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基教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