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血型
释义

【血型】
 

拼译:blood group
 

广义的血型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血液成分的抗原差异。随着临床输血、组织和器官移植以及血液免疫学的发展,新的血型抗原不断发现。血型抗原和抗体的化学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也逐渐有所了解。

1900年兰德斯泰纳(K.Landsteiner)首先发现了人类红细胞与血清之间的同族凝集反应。1901年他把人体血液分为A、B、C(后改称O)型。1902年德沙斯特罗(Decastello)和斯图里(Sturli)发现第4种血型:AB型。1921年国际卫生组织决定采用兰德斯泰纳的A、B、O及AB命名法为国际通用的血型命名法。兰德斯泰纳由于对人类血型分类的贡献以及对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机理的研究,荣获1930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ABO血型系统是人类最基本的血型系统。它是按红细胞含有凝集原(血型抗原)种类进行分型的。ABO血型系统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于血型不合引起的为了安全输血,必须进行血型鉴定(配型)。这是输血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1938年列文(Levine)发现人类红细胞上含有Rh凝集原(Rh因子),它可分为C、c、D、d、E、e等抗原。因而组成一个Rh血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凡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者(D抗原性最强),称为Rh阳性;红细胞含其他抗原者如C.c.E.e都称为Rh阴性。中国汉族和其他大部分民族中,约99%的人为Rh阳性。但有些少数民族中阴性较多,如苗族为12.3%,布衣族8.7%,塔塔尔族15.8%,乌孜别克族8.7%。在临床上,给Rh阴性患者重复输血时,应重新作交叉配血试验,以避免可能由于Rh血型不合而引起意外;Rh阴性者还可能因妊娠而产生抗Rh凝集素,这有可能导致胎儿红细胞凝集反应而溶血。因此,Rh血型检查,特别在Rh阴性率较高的民族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954年起,提出了免疫血液学新概念。随着现代免疫学理论和方法学的发展,促进了血型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60年代以前,着重于研究红细胞血型系统。进入60年代以后人们注意力集中到其他血液有形成分的型别。从而相继发现白细胞、血小板、血清和红细胞酶均有各自的型别。故血型的概念应指各种血液成分的遗传多态性。在人体红细胞上,含有400多个抗原,可分为20多个血型系统。除了ABO血型系统外,还有MNs、P.Rh、Lewis、Lutheran、Kell、Auberger、Bg、Cartwright、Chidc、ColionDiego、Domberock、Duffy、En、Gerbich、HD-Pr-SP、Li、Kidd、Langereis、Sciana、Sid、Vel、Wright、Xg、Cromer等血型系统。此外,各血型系统还可含有各种亚型。与红细胞血型相比,人们对白细胞血型的认识较晚,人体白细胞第一个血型Mac,是1958年法国道塞(Dansan)发现的。白细胞除了含有红细胞相同的A、B、M、N、I、i、TJa、Lea、Lea、Jka.Jkb、K、Kx、等抗原外,最重要的抗原是人体白细胞抗原(HLA)。LHA抗原性最强,是人体最复杂的遗传系统,受控于第6对染色体,表现型达上亿种,现已检出120余种。血小板除了具有红细胞上的A、B、H、M、N、P、I、i等抗原以及白细胞抗原(HLA)外,还有它独有的血型抗原,如Zw(PLA)、Ko、PLE、Duzo、Bak等5个系统。血清蛋白也已发现20多个血型系统,如Gm、Am、Km、HP、β-脂蛋白、转铁蛋白(Tf).Gc.运铜蛋白(CP),碱性磷酸酶(AL-P),α1-抗胰蛋白酶、α-酸性糖蛋白、白蛋白、补体C3及其变异体等均有不同血型。也发现红细胞酶有多态性,如对腺苷激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葡萄糖磷酸变位酶、脂酶D、腺苷脱氢酶、乙二醛酶等可区分出不同血型。各种成分血型极为错综复杂,理论上计算,这些系统的表现型可达1017种以上。除了同卵双生子外,每个人的血型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有很大的生物学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红细胞血型的意义是众所周知的。自从1964年发现HLA与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有关后,对白细胞血型在生物学和医学界也引起高度重视。临床资料表明,在骨髓及肾脏等器官移植中,HLA配型有重要作用。如同胞之间作肾移植,HLA相同的2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临床上还发现某些疾病与HLA型有伴随关系,如含有HLA-DR3型的人,容易得糖尿病和慢性活动性肝炎;在强直性脊椎炎病人中90%有HLA-B27抗原,而在正常人中仅占7%左右,这在临床诊断中有实用价值。

1910年邓根(E.Dungern)和海斯费尔德(Hirszfeld)首先提出血型和遗传的关系,1924年伯恩斯坦(Bernstein)修正并最后确证了ABO血型系统是先天遗传的人类ABO血型是由染色体上A.B和O3个等位基因来控制的。因而血型的遗传型有6种组合:AA、AO、BB、BO、AB及OO、A及B属显性基因,O属隐性基因。血型的表现型为A型、B型、AB型和O型。在法医实践中,通过红细胞血型的交叉反应可作为血缘鉴定的手段。白细胞血型(HLA)的发现,为法医鉴定血缘关系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工具。此外,不同人种或民族中HLA型的分布不相同,如白种人中A1、B8型很多,而黄种人中很少。相反,Bw40等主要存在黄种人中,故调查HLA的分布还有助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变迁。

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对血型的分子基础研究也日益深入。已知构成血型的物质基础都是糖蛋白或糖脂。红细胞ABH(O)血型抗原主要是红细胞膜上的糖鞘类脂,抗原决定簇为糖链部分。ABH(O)血型物质不仅存在于血细胞上,还出现在唾液、胃液、精液等分泌液中,中国60%汉族人唾液中有ABO血型物质。此外,在毛发上也有ABO血型物质存在。分泌液中以及毛发上的ABH(o)血型物质主要是糖蛋白。凝集素用于鉴别血型是血型鉴定工作的一项新进展。已知利马豆、巢菜等凝集素可鉴别A型,西非单叶豆1B4可鉴别B型,荆豆凝集素可鉴别O型。如果凝集素在血型测定中推广应用将可节省大量的血清。

生物高技术的发展,将使血型的常规技术如凝集试验(血清学),细胞培养和生物化学方法发生革命性变化。如今单克隆抗体和DNA重组技术的应用,使血型研究进入更深的层次。DNA重组技术的应用有可能从基因水平研究血型,即将有可能根据血型基因的结构来阐明人类血型的多态性的本质和生物学功能,将可能用基因分型方法对血型重新定义。血型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对进一步揭示A、B血型本质以及临床应用都有十分重要意义。红细胞抗原单克隆抗体已有报道。在法国,红细胞血型单克隆抗体已用于ABO分型的试验中,中国学者陈华堂研制的血型单克隆抗体,经临床3704例血型诊断试验,符合率达100%。预期血型单克隆抗体在临床推广后,将在血液分型中节约大量血源,并可使血型诊断试剂标准化。在血型研究中的另一个有应用前景的课题是血型的酶学转型。1975年美国哈伯斯(N.Harpas)等用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使B型红细胞转化为O型红细胞获得成功。80年代初柯特斯坦(J.Goldstein)进一步把这一技术完善和应用于临床输血中并申请了欧洲专利。台湾学者1989年用芋艿α-半乳糖苷酶转化B型红细胞为O型也获得成功。这项研究工作离临床应用尚有距离。

【参考文献】:

1 施秉钧.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结构,功能和遗传,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分册),1984,1:1

2 柏乃庆.人体血型的由来和发展,生物学通报,1987,8:5

3 赵桐茂.人类血型遗传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4 孙册.临床医学新工具~~凝集素生命的化学,1991,11(3):34

5 Lenny L L,et al.Single-Unit Transfusions of RBC Enzymafically Converted From Group B to Group O to A and O Normaol Volunteers.Blood,1991,77(6):1383

(华东师范大学秦德安教授撰:柯家康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5: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