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简易斜视矫正术——肌肉边缘切开联合拮抗肌折叠 |
释义 | 【简易斜视矫正术——肌肉边缘切开联合拮抗肌折叠】 拼译:simple strabotomg——marginul myotomy combined with antagonist tucking 斜视矫正术,对成年人来说主要是起到美容作用,因术后建立双眼单视的可能性极小;而对儿童来说,理想的矫正目的为正位视,即视轴平行,正常网膜对应,以期获得双眼单视功能。斜视手术分为减弱肌肉力量和加强肌肉力量两类。 减弱肌力:(1)后徙术:使肌肉附着点后退。手术操作较易,定量准确,效果肯定。(2)断睫术:除用于上斜肌外,已极少用于其他肌肉手术,且效果不稳定。(3)后部缝线固定术。(4)肌肉延长术:将肌肉两侧边缘或中间切开,使肌肉延长,从而减弱其作用。加强肌力:(1)缩短术:通常内外直肌缩短量可在5~10mm之间,但往往由于较大量的肌肉缩短,眼球牵拉幅度大,造成病人痛苦、恶心、呕吐以及眼心反射等。(2)徙前术:一般前徙1mm可达到缩短2mm的效果。缩短术联合肌肉前徙,则手术效果更令人满意,而且减少缩短量,避免过度牵拉肌肉,减少病人痛苦。(3)折叠术:单一的折叠术对加强肌肉力量效果常不稳定。传统的斜视手术,一般采用肌肉附着点后退以减弱肌力,或将肌肉截除、前徙等,以加强肌力。传统手术方法。效果可靠,但有不足之处,特别是一些严重的合并症,如眼球穿通、眼内出血、眼内感染、肌肉滑脱等,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肌肉边缘切开是一种减弱肌力的方法。1912年Blaskovlcz首先报道。Apis等指出,肌肉边缘切开合并拮抗肌线状折叠矫正斜视具有特殊的优越性。临床实践证明,肌肉边缘切开联合拮抗肌折叠矫正水平性斜视,效果令人满意。该手术方法简便,只要具有眼科基本手术操作技巧者均能胜任,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少,因此手术后反应一般很轻,而且术中牵拉眼球操作少,大大减轻了病人痛苦。在鲁纯葆等治疗的病人中,无论是术中或术后,无1例发生恶心、呕吐及显著不适。边缘切开不需要将肌肉断端固定在巩膜上,故可避免缝针穿破巩膜损伤眼内组织等严重合并症。在肌肉附着点后1~2mm及4~5mm(中间隔3mm左右)两侧平行相互错位各剪开肌肉2/3宽度,或略超过2/3宽度,可使肌肉延长5~6mm,矫正斜视10°左右,且一般比较稳定。Helveston等指出,边缘切开合并拮抗肌截除时可产生近似内直肌后徙5mm或外直肌后徙8mm的效果。Kroczek等指出,各种方式的肌肉切开中,只有两侧相对切开,每个切口横过肌肉宽度的80%是最有效的方法。由于眼外肌的储备力较大,约为转动眼球时实际需要的150~200倍,所以肌肉大部位切断时,仍能维持正常功能,不致造成肌肉麻痹。曾因首次施行手术缺乏经验,将内直肌错位切开时,仅剩很细一条状肌肉纤维(≤1/4),然而术后眼位矫正,眼球运动良好。一般情况下,内斜视作肌肉边缘切开时,在内直肌附着点处,将肌肉由上缘向下剪开,保留下缘1/3的肌睫;外斜视时,外直肌附着点处切口由下向上,保留上缘1/3的肌睫。合并“A”现象的病例则相反,即在外直肌作边缘切开时,保留附着点以下1/3部分不切断;而在内直肌作边缘切开时,则保留附着点以上1/3不切断。Kenned提出,婴儿先天性内斜视早期手术可选用内直肌边缘切开术。肌肉折叠可加强巩固肌肉边缘切开效果。由于不截除肌肉,故无需担心肌肉脱或缝线不牢固等。肌肉边缘切开合并拮抗肌折叠效果与常规手术方法相似,P>0.05(1)。关于折叠肌肉的缝成线方法,作者通过实践,认为在折叠肌肉的远端作一针套环缝线比单一平针要牢靠,不会发生肌肉豁开而影响手术效果。内斜视30三棱镜度~45三棱镜度,内直肌边缘切开联合外直肌套环缝线折叠8~10mm,可获得正位效果;50三棱镜度~55三棱镜度折叠12mm同样获得良好效果,这可能是由于套环式缝线固定在肌止端牢固有力之故。55三棱镜度以上的内斜,需作3条肌肉。外斜视在折叠内直肌时,由于难以暴露充分,10mm以上的折叠在操作上有一定的困难,有时影响手术效果,因此采用内直肌截除或合并前徙,可获得满意疗效。麻醉:麻醉方式因手术类型及年龄而异。原则上幼儿均行氯胺酮分离麻醉,成年人用表面麻醉及局部浸润麻醉或球后麻醉。单纯作肌肉边缘切开,仅用0.5%潘托卡因表面麻醉即可。有人认为球后麻醉可预防心眼反射。Kirsch(1)统计3500次眼球手术,发生心跳暂停的1次;50例眼肌手术,用心电图观察,5例结性心律心率明显减慢,心跳暂停2例,认为球后麻醉可以防止。而Planten认为减少眼外肌损伤对防止心跳暂停很重要。因此,简化手术操作,避免过多的肌肉牵拉和组织损伤是防止心眼反射的重要环节。肌肉边缘切开手术操作简便,时间短,正合乎此要求。然而球后麻醉可引起对侧眼视力下降、黑朦,甚至眼球穿通。CT提示,眼球转向内上方位置时,视神经、眼动脉、眼上静脉、上斜肌更靠近针体,易穿伤视神经及其鞘膜。球后注射发生的眼球穿通伤,主要是病人本身的条件与状态所造成,如轴性近视重复多次注射传统的鼻上方注视位置。学者们建议,球后注射时眼球应向下向外或向前直视或稍向下外方注视,以避免这些结构的损伤。手术方法:(1)预置标记线:于角巩缘6、12点钟方位各作一根标记线,亦可作牵拉眼球用。(2)结膜切口:距角膜缘1~2mm处,自1∶30~4∶30(或7∶30~10∶30)平行角膜缘剪开球结膜,然后由切口两侧呈放射状剪开球结膜8~10mm,用弯剪于肌肉两旁分离,掀起梯形结膜瓣则可见到肌肉,用斜视钩钩出内直肌(或外直肌)分离肌间膜至肌止端后8~10mm,该种切口呈梯形,优点多,如暴露充分,便于操作,不影响内背皱襞,更不会将该皱襞与结膜切口缝合,术后无疤痕,不发生息肉,不影响外观。(3)肌肉边缘切开:用两把蚊式止血钳,分别在肌肉附着点后1mm和5mm处肌肉两侧各夹住2/3的肌肉,然后在错位肌肉的压痕上分别剪开肌肉宽度的2/3或略超过2/3。(4)肌肉折叠:根据折叠肌肉的多少,分离肌间膜达所需肌肉的长度,然后用3~0号丝线从肌肉分运端的中央作一套环缝线(注意勿穿及巩膜),用弯剪从肌肉中夹的巩膜面向外将肌肉劈为两股,再将两个线头由肌止端穿出,且由助手将两股肌肉向两侧拉开,使肌肉远端的缝线靠拢肌止端进引结扎。这种套环缝线优于单针缝线,不至撕开肌肉,使折叠效果极为可靠。(5)续法缝合球结膜折线时很方便,特别是小儿,即使不点表麻药,用镊子一抽即可。术中注意事项:(1)首先要确定是哪眼手术,哪条肌肉作边缘切开,哪条肌肉作折叠。(2)有的患者精神紧张,不合作,常在注射麻药后或牵拉肌肉时出现虚脱(出冷汗、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此时很难分辨是麻药过敏还是心眼反射,若停止手术操作当即恢复,精神紧张可能是主要原因。眼外肌手术虽然较简单,但应重视,一般术前给镇静剂,若有心血管因素的麻痹性斜视,如非必要,不轻易考虑手术。(3)找不到肌肉,初学者不熟练,或麻醉药太多、太深,造成解剖标志不清楚,或拨弄过久,加重组织水肿,更难找到肌肉。有的结膜切口位置不妥,特别在全麻时眼球上转,加上眼球非自主地旋转,可造成失误,或被迫停止手术,所以强调标记线的重要性。(4)在行手术中应分段观察,然后一定要开放双眼检查眼位是否已矫正。赫氏曾遇到一特殊病例,只用了内直肌后徙即矫正40°内斜。(5)其他如肌肉滑脱、穿通巩膜等均不易在此手术方法中发生。(6)角膜上皮剥脱是常见到的,如果术中坚持用盐水棉片盖住角膜,则可避免发生。【参考文献】:1 孔令媛,中华内科杂志,1987,4:2152 鲁纯葆,眼肌学术研讨,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1723 Helveston E M.Am J.Ophthalmol,1970,70:5744 Kroczek S E,et al.Am J.Ophthalmol,1970,70:2045 Kennedy J A.Arch Oplthalmol,1970,84:6156 杨景存,眼外伤与职业版杂志,1986,2:697 赫两时,斜论,天津:天津出版社,1982.3778 Fridberg H L,et al.Am J.Ophthalmol,1986,101(6):6889 Antoszyk A N,et al.Ophthalmology.,1986,93(4):46210 Schneider M E.Am J.Ophthalmol.,1988,106(1):35~40(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鲁纯葆教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